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000年淮河流域水质规划目标初步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质规划目标 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在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办公会上提出2000年淮河流域水质变清。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淮河流域水质保护目标为: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大运河(指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全段)及其一级支流达到地面水Ⅲ类(GB3838—88,下同)标准,沂河、沭河为Ⅲ类,其它支流为Ⅳ类。在考虑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条件下,对河道径流量分别采用最枯月流量90%保证值、最枯月径流量50%保证率值和多年平均流量三个特征值,计算出淮河、浉河、 相似文献
2.
3.
4.
淮河流域水质管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淮河流域水质管理模型作为分析研究淮河流域水污染规律的工具 ,以淮河入洪泽湖河口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深入分析研究区域内水文气象、自然地理、河道和水流特性以及水污染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Mike 11,MIKEBASIN和ArcView软件研制和开发水质管理模型 ,为有效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简要介绍模型的结构 ,主要参数的确定 ,模型的结果和模型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水质参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河流水系及重点河段纳污的特点 ,将流域划分为不同区域 ,进而对CODCr,CODMn,NH3 N三者两两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检验了CODCr与CODMn,CODCr与NH3 N ,CODMn与NH3 N回归方程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举世瞩目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淮河的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并多次召开有关部委参加的“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督促和检查沿淮污染源治理。在领导小组各部、委和流域四省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1998年是淮河实施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的第一年,达标后的水质与“达标”年相比的数据是检验淮河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1998年逐月省界监测数据,对淮干和省界河段水质进行评价,并与1997年(淮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年,简称“达标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豫、皖、苏、鲁四省出境河段水质分别评价,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取淮河流域的82个水质监测站,对各站点的1986—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全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变化主要受到入河排污量、上游来水量、闸坝调控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蚌埠站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多年变化规律表明,1995年是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转折点,1995年前水体污染物浓度不断恶化,1995年后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渐好转。DO浓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到水温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浓度;CODMn浓度同时受到闸坝调控方式以及区域来水量的影响,汛期浓度低于非汛期。从全流域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看,有机污染物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淮北支流上,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流域进入相对丰水期以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污染联防工作,淮河流域水质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2000年后,随着流域内入河污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淮河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至1995年底,全流域80%以上的河流和水域已受到污染,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尤其是1994年和1995年汛期初发生的水污染事故,使淮河中游300多km的河段受到污染水体的冲击,给沿淮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根据1995~2000年全流域149个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相似文献
13.
<正> 84年,在部颁《水质监测规范》研习班和审议会上,水电部水文局布置了贯彻《规范》的第一步:布设水质监测站网。水电部水文局(84)水文质字第52号文件指出:水质站网是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的基础,是准确掌握水系水质变化、积累水质基本资料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手段。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4年淮河流域水体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分析淮河流域总体、干流及12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与“九五”期间和2001~2003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比较,还对12个主要断面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总体水质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水质好于2001~2003年;水质Ⅴ类和劣Ⅴ类之和由“九五”期间的58%降至39%;干流1月、2月和12月水质较差,6月至9月水质较好;属严重污染的断面有4个。聚类分析的结果为12个主要断面分6组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开展省界河段水质例行监测,既是落实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关于加强流域机构监督、监测作用的精神,又是淮河流域的首创。本文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布设情况,并依据1994年6~11月的6次监测资料,对流域省界河段的水质进行了综合回顾性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淮河流域的省界河段污染相当严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污染治理,才能保证2000年淮河水变清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水质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淮河流域省界河段及淮河干流1997年枯水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对1994年11月~1997年5月3年枯水期(11月至次年5月)的水质变化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在分析华东某港淤泥试验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土工试验资料的误差来源,提出了软粘土试验资料的整理方法,结合该港的淤泥试验资料建立了软粘土工程性质数据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