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动机表面辐射效率及辐射噪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平板理想化法计算了一个六缸汽油机各表面辐射噪声并用铅覆盖法对各表面噪声进行了实测。通过对发动机右侧面及油底壳的噪声、振动及辐射效率的比较,说明了辐射效率对辐射噪声的影响。计算了该发动机主要表面的辐射效率,并指出,控制该发动机主要表面的中、高频振动是控制辐射噪声的有效方法。编制了发动机表面或其他机器表面辐射效率计算机程序,并提出了固定支承边界和带加强筋平板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运动表面长度l、速度比k、凹槽深度h和运动表面的无量纲位置s对带局部运动表面的NACA0012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在相同工况下对比了带表面射流与运动表面边界层控制方法(MSBC)对动态失速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运动表面边界层控制方法能够明显改善翼型的动态失速特性;在最优参数组合(s=0.4、l=0.4、k=1和h=0.25 mm)下MSBC翼型的等效升阻比较原始翼型增大了57.10%;当耗能系数较低时,与带表面射流的翼型相比,采用MSBC翼型可以通过较少的局部能量输入,就能达到提高翼型气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对内燃机表面辐射热及其控制进行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内燃机表面的辐射热不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量进行测量,而且是可以控制的。作者认为在热平衡计算中此量应该予以考虑。本文论述了对内燃机表面辐射热进行控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表面波纹度对燃油系统和凸轮轴工作性能的影响,指出了表面波纹度控制的必要性;描述了凸轮型面磨削加工后表面波纹度的实际状况;运用因果分析图对表面波纹度产生的机理与潜在影响因素予以分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DOE)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开展了极差分析并绘制了趋势图,对影响表面波纹度的潜在关键因素予以了排序,并找出了各因素及其水平级数的最佳组合,为表面波纹度的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最近的油价趋势展现了新的技术前景,实验室研究开始关注IOR/EOR情况下新型超级(S)表面活性剂和粘弹性(Sv)表面活性剂开发,这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IFT)和控制流度。本文主要评价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作为流度控制剂用于预冲洗、助表面活性剂和后续缓冲介质。使用不同的注入方案,实验室工作是在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对体相(bulk phase)和界面流变性、表面和界面张力、相行为、润湿性、孔隙介质中流动性、驱替效率的影响。确定流度、流度比、标准驱替曲线和微分驱替曲线,溶液结构通过透射和反散射光子相关能谱分析。 测试和岩芯研究证实,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宽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可能用来代替传统的流度控制剂(聚合物)。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对剪切速率和其他降解作用的敏感性低于高分子量合成物和生物聚合物。结果,在不同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中,粘弹性表面活性剂用于控制流度不依赖于注入方案。其对采收率的正作用可通过流度控制、边缘稳定性和剖面调整解释。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也提高了“微观驱替效率”,但它作为驱替机理和采收率效率的重要部分还没有被广泛认识。实验室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可能在化学驱替方面开辟新前景。  相似文献   

6.
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燃料液滴的蒸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际气体状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高压下的导热系数、扩散系数等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将高压汽液相平衡、混合物临界点以及蒸发焓的概念引入到液滴表面的传热传质过程中,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单个燃料液滴的高压蒸发模型.研究了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壬烷液滴在氮气中的蒸发过程及其物理控制因素,重点探讨了超临界压力下液滴蒸发过程中液滴表面自亚临界状态向超临界状态的迁移过程及迁移条件.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下,液滴蒸发始终受相变控制.在超临界压力下,当液滴表面由燃料和环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达到其临界点时,液滴表面将发生自亚临界状态向超临界状态的迁移.在液滴表面迁移之后,液滴表面消失,燃料自高浓度的燃料核心向远方场的扩散过程不受相变控制.另外,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液滴表面发生迁移所需的最低环境压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某种燃机的煤气压缩机叶片使用工况,研究了煤压机叶片涂层的制备方案.确定在叶片的叶身表面制备DF-1涂层,在叶柄表面制备Ni—P涂层。研究了涂层的生产制作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和涂层的性能.发现叶身表面DF-1涂层具有耐腐蚀性能优异,结合力高,表面光滑等特点;叶柄表面Ni—P涂层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耐磨性。最后此种涂层成功应用于新旧燃机机组的压缩机叶片表面防腐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活塞销热稳定性、表面残余奥氏体相互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通过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评定和控制残余奥氏体量,进而达到有效控制热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柱塞偶件配磨、表面粗糙度、相关性分析及零件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出发,对进口、国产配磨柱塞偶件圆柱工作表面粗糙度、质量检测指标相关性、柱塞偶件间隙与密封性能检测、耐久性磨损试验作对比分析,研究当前国内柱塞偶件配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配磨零件锥度方向、关键部位质量控制方面存在和应该加以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路与解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从原理上讲,柱塞偶件配磨尽管是对柱塞偶件配合间隙控制最为理想的技术,由于国内、外喷油泵配磨柱塞偶件在表面粗糙度轮廓线形状、单件质量控制、锥度控制、间隙检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完全实施柱塞偶件直接间隙控制取代密封性能检测的条件还不十分完善。研究同时还表明,配磨柱塞偶件在耐久性与磨损特性上相对传统研磨偶件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高寒地区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例,采用等效厚度法和三维有限元浮动网格法,分别计算有保温和无保温两种方案,研究表面保温对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应力控制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表面保温对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向文俊 《柴油机》2013,35(6):47-49
凸轮轴齿轮径向跳动超差是4DA发动机产生噪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4DA凸轮轴结构和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对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使凸轮轴加工精度得到稳定及提高,凸轮轴齿轮径向跳动超差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凸轮轴作为发动机配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在发动机工作时,始终处于运转状态,用于控制气门的开启和闭合。其制造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排放指标、燃油经济性等。装配式凸轮轴作为一种新型的凸轮轴,代表了汽车发动机凸轮轴的一种应用趋势。磨削工序是凸轮轴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磨削质量直接关系到凸轮轴的最终产品质量,介绍了一种装配式凸轮轴的磨削加工工艺方案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型号柴油机高供油速率凸轮轴结构与加工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对工艺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多轮次工艺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高供油速率凸轮轴精密磨削工艺规范,解决了凸轮高精度磨削问题,满足了该柴油机高供油速率凸轮轴的研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汽车发动机制造工艺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发动机五大件加工工艺的发展动向:缸体与缸盖正在发展敏捷柔性生产线取代传统柔性生产线;曲轴的主轴颈和连杆颈的粗加工工艺已由车拉(含车一车拉)、内铣、单刀车削(转塔式)及高速外铣取代了过去多刀车削及普通内铣,并提出了怎样合理选用车拉、内铣、单刀车削及高速.外铣工艺;凸轮轴的凸轮磨削已由 CNC无靠模磨削工艺取代了过去机械式靠模磨削工艺;凸轮轴(含曲轴)的主轴颈系统磨削工艺正在发展由高速点磨工艺取代传统磨削工艺,同时最近又开发出凸轮轴(含曲轴)的主轴颈系统和凸轮(曲轴的连杆颈)的集成磨削工艺;连杆分离面正在采用涨断工艺取代传统切削工艺。  相似文献   

15.
对柴油机凸轮轴在渗碳和磨加工时,可能引起磨削裂纹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实践确定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在实际生产中能较好的控制失效的发生,预防了磨削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电控燃喷系统用凸轮轴表面粗糙度的设计目标和实际磨削加工能力,提出了凸轮轴光整加工的必要性,结合凸轮轴表面粗糙度技术条件,对备选的砂带抛光研磨光整和滚磨光整2种技术方案,从光整效果和工艺成本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滚磨光整技术更具比较优势,除降低粗糙度外,还能有效改善其表面纹理、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清洁度,有利于提高整体燃喷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项目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凸轮机构是一种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组成的传动机构,常用于机械设备中,可以获得较复杂的运动规律。在发动机的结构中,凸轮机构是配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凸轮轮廓曲面的形状及其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到进、排气的流量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应用NX进行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及通过运动仿真分析不同凸轮机构参数转换的方法,为凸轮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及数控凸轮轴磨床凸轮外形加工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到凸轮轴的生产中。本文从凸轮轴的毛坯材料、制坯工艺、结构形式选择、工作面硬化工艺、校直工艺和磨削工艺几个方面对此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到凸轮轴的生产中。本文从凸轮轴的毛坯材料、制坯工艺、结构形式选择、工作面硬化工艺、校直工艺和磨削工艺几个方面对此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D114柴油机曲轴原采用精加工后软氮化工艺,不仅主轴颈跳动难以达到图纸要求,而且曲轴综合性能不高,成为114柴油机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圆角淬硬曲轴是柴油机曲轴的发展方向,但磨削后在主轴颈、连杆颈易产生表面烧伤及磨削裂纹等现象。本文主要介绍圆角淬火曲轴磨削工艺的攻关过程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