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数模型的词义自动消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靖波  李珩  张跃  姚天顺 《软件学报》2001,12(9):1405-1412
提出了一种对数模型(logarithmmodel,简称LM),构造了一个词义自动消歧系统LM-WSD(wordsensedisambiguationbasedonlogarithmmodel).在词义自动消歧实验中,构造了4种计算模型进行词义消歧,根据4个计算模型的消歧结果,分析了高频率词义、指示词、特定领域、固定搭配和固定用法信息对名词和动词词义消歧的影响.目前,该词义自动消歧系统LM-WSD已经应用于基于词层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汽车配件专业领域)中,有效地提高了翻译性能.  相似文献   

2.
机器翻译中汉语的形式和语义分析二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汉语分析是英汉和汉英机器翻译的难点。这篇文章提出了分析汉语的两个难题:一个是区分句法结构的歧义和多义,另一个是寻找句子成分之间的隐性语义关系和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机器翻译是对人工翻译的模拟。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存在固有差异,所以相同的文字时常在不同环境下表达的意义不同,这使得机器翻译实现十分困难。独词句是语言学上的一种特殊的句型。独词句需要根据上下文环境来判断它的“句义”,而不仅仅是它的“词义”。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翻译软件,对独词句的处理都存在缺陷。本文希望能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系统处理独词句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机器翻译是对人工翻译的模拟.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存在固有差异,所以相同的文字时常在不同环境下表达的意义不同,这使得机器翻译实现十分困难.独词句是语言学上的一种特殊的句型.独词句需要根据上下文环境来判断它的"句义",而不仅仅是它的"词义".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翻译软件,对独词句的处理都存在缺陷.本文希望能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系统处理独词句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对其质量进行评测的自动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受重视。发展至今,各种评价方法与技术层出不穷,采用何种分类标准来组织和描述它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根据核心技术的不同,该文重点介绍了三类主流的自动评价方法,包括: 基于语言学检测点的方法、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论文分别阐述了这些类别中颇具代表性的方法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此外,受限参考译文下的评价技术虽然不是主流的方法,但是其对提高自动化程度和评价性能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该文将其作为特殊的类别做了阐述。然后,汇报了近年来衡量自动评价方法的国际评测结果。最后,总结了自动评价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机器翻译评测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机器翻译评测对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机器翻译界的重点课题。本文首先全面地介绍了最近出现的而且受到极大关注的机器翻译评测技术,即IBM公司的BLEU机器翻译评测标准和NIST采用的机器翻译评测技术。实验表明,自动翻译评测技术能够接近人工评价,评测结果也是可接受的。因此,采用自动翻译评测技术能够给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带来很大的便利性。本文还展示了一个开放式的可扩展的自动翻译评测的平台,完全实现了BLEU和NIST评测标准,并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使得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7.
独立的词义消歧模型性能已经获得很大提高, 但是对于独立消歧模型在机器翻译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为了从更为一般性的角度评价这个问题, 本文突破了具体模型的限制, 通过在不同类型汉英机器翻译系统中引入不受特定条件约束的高精度全词消歧过程, 对词义消歧在机器翻译系统中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评价. 实验结果证明词义消歧模型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不同类型的机器翻译系统的整体性能. 同时也说明当前的翻译系统在消歧能力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英汉机器翻译中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戚世远 《计算机应用》1991,11(5):11-13,20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 IBM—PC/XT 机上采用语义分析方法实现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该系统是单向、全自动翻译系统,系统由总控,字典维护、字典查询、分析树生成、转换生成五个模块,全部程序用 Turbo—Prolog 逻辑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介词短语语义分析方面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0.
汉英MT源语分析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词的识别。汉语中的“词”没有明确的定义,语素和词、词和词组、词组和句子,相互之间也没有清楚的界限。按照先分词、再句法分析的办法,会在分词时遇到构词问题和句法问题相互交错的困难。作者认为,可以把字作为源语句法分析的起始点,使词和词组的识别与句法分析同时进行。本文叙述了这种观点及其实现过程,并且以处理离合词为例,说明了识别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机器翻译常用的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对现有机器翻译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机器翻译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X结构的词义选择利用单词所在的X结构,并与词典的用法部分的X结构相比较,通过比较结构及结构中其它词的相似性来决定单词的含义,单词间的相似性利用WordNet来实现.这一方法只要较少的学习例子,可以避免传统的基于单词同现的方法中需要大量的语料库及数据稀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英文等符号语言不能直接使用现有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NMT)的问题。在简述LSTM神经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分桶(b ucketing)的方式将样本进行batch划分,在NMT模型中加入注意力机制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并分别利用双向LSTM神经网络和贪婪算法设计了基于上下文特征提取的编码器和输出算法的解码器。最后从语句还原程度和语义识别情况两个角度对英文的一元分词和HMM分词在NMT模型上的应用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英文的NMT模型适配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机器翻译自动评价发展至今,各种自动评价方法不断涌现。不同的自动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机器译文的质量。该文提出了基于融合策略的自动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融合多个自动评价方法,多角度地综合评价机器译文质量。该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进行: (1)对比分别使用相对排序(RR)和直接评估(DA)两种人工评价方法指导训练融合自动评价方法,实验表明使用可靠性高的DA形成的融合自动评价方法(Blend)性能更好; (2)对比Blend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和全连接神经网络(FFNN)机器学习算法,实验表明在当前数据集上,使用SVM效果更好; (3)进而在SVM基础上,探索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Blend的影响,为Blend寻找在性能和效率上的平衡; (4)把Blend推广应用到其他语言对上,说明它的稳定性及通用性。在WMT16评测数据上的实验,以及参加WMT17评测的结果均表明,Blend与人工评价的一致性达到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构建古汉语词典模型,结合黎锦熙先生提出的句本位句法相关规则构造知识库,使用词义消歧算法,对古汉语进行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研究。实验以基于句本位语法进行句法标注后的《论语》作为测试语料,以句子为单位进行机器翻译,通过获取待选义项、构建义项选择模型、调整句法顺序等手段生成翻译结果集,并使用二元语法模型对结果进行优选,得到机器翻译最终结果,最后对翻译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NDJCMT系统中词的自动切分技术, NDJCMT是我们实现的一个日汉机器翻译实验系统, 词的自动切分是日语词素分析、句法及语义分析的基础, 是一项日本语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性研完课题, 它涉及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日语和汉语类似, 词及词之间无分隔符, 通常假名、汉字混写, 给词的切分造成了困难。作者根据日语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 句节数最少” 词的自动切分方法, 使用语言编程且在一机上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7.
汉法机器翻译的难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法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和研究中遇到的难点和重要部分进行了分析,这些难点分布于机器翻译的各个阶段,对其中的一些难点,该文探讨了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短语的汉蒙统计机器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是当前统计机器翻译的主流方法。研究了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搭建一个基于短语的汉蒙机器翻译系统的方法,并且构建了一个汉蒙机器翻译的自动评价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词典和蒙古语形态学信息来提高了翻译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机器翻译评测对机器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翻译系统性能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促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本文在HNC机器翻译策略的基础上,对翻译语料的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做了初步的研究,并利用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的理论,建立了基于句类信息的自动评测的打分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词义消歧一直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很多领域都需解决的一个环节。该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基于语料库进行词义消歧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基于实例和基于统计的方法(即基于语料库的两种主流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策略,并对其可能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