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天津化工》2011,(2):43-43
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天津市将大力开展海水淡化技术、装备技术和海水中贵重元素提取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每日处理淡化海水60万t的生产能力,海水直接利用每年达到40亿t,推动本市的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各领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2.
拟投入11.5亿元攻克关键技术,创建海水利用产业链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重大瓶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和示范"重大专项日前全面启动。该项目旨在发展自主创新的大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标准和产业化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海水利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科技厅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年支持经费1000万元专项用于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通过海水直接利用替代淡水,弥补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传统手段的不足,解决沿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4.海水淡化作为沿海地区非常规的新型水资源,为水供应结构的优化和水资源的补充供给提供了有效方式.综述了我国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形式——海水淡化,及其技术应用.列举了几种常用淡化方法,反渗透法因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及单位制水成本低等优点,运用最为广泛.分析了组合型技术和正渗透、太阳能等一些新型海水淡化技术的特点.对国内外海水淡化的发展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从项目规模、技术、用途、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汇总.探讨了目前海水淡化利用在技术创新、淡化成本、淡化水消纳及环境影响、相关政策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沈镇平 《化工时刊》2008,22(10):29-29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日前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首家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该中心将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为依托平台,主要从事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和海洋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我国著名的化工分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增担任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6.
《净水技术》2005,24(6):21-21
据《中国改革报》10月17日报道,我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于近日出台。该规划提出,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80-1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550亿立方米/年,积极发展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达到16-24%。  相似文献   

7.
浓海水综合利用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浓海水的环境影响。随着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取技术的提升,商业化的浓海水综合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可能。总结了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我国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经济潜力,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满负荷运转时,浓海水排放量约为169.69万m3/d,B,Li,Rb是浓海水中浓度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几种物质,如能实现连续生产,其经济价值将是现有淡化水生产的3倍以上。此外,本文总结了浓海水中镁、钾、铷、硼、锶、锂等的提取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水资源短缺、而石化行业耗水量大的特点,分析论述了石化行业开展海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石化产业海水利用应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实行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相结合、重点发展海水淡化的原则,积极采用水电联产、产用配套的运作模式,以高品质企业用水为突破口,带动企业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荒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阐述了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海水淡化工程密切相关的海水理化性质,归纳了各地区海水淡化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针对各海域海水水质特点重点介绍了相应的海水淡化前处理工艺。最后指出,制定海水源水和淡化水水质标准,开发低能耗和低成本的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实施促进海水淡化的政策管理机制,建立浓海水循环利用经济体制是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舟山地区海水淡化技术应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愈来愈得到舟山市政府的重视,海水淡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舟山市为海岛地区,岛屿分散,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地区.目前舟山正在建设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程示范基地,在海水淡化产业化体系和技术路线方面具有自己海岛特色,可以为全国海岛开展海水利用提供样板和借鉴.但是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知识还未在舟山居民中广泛普及,各海水淡化产业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状况尚待提高,淡化产业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有待相关单位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现状,有效利用海水资源替代淡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章从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海水利用的主要方向进行简要介绍,对海水利用技术的现状进行简要评述,并分析了海水利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提出在优化海水利用技术基础上,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来达到友好利用海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广东化工》2021,48(18)
淡水资源的短缺一直以来都是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海水淡化技术迅猛发展,海水淡化这一项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几种传统与新型的海水淡化技术,并将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与国外先进海水淡化技术进行了比较,对未来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我国海水利用现状,针对不同船舶海水淡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船舶海水淡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在新的海水淡化方法、装置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膜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方面作了阐述和分析,对我国船舶海水淡化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健华  刘新宇  张理 《山东化工》2023,(13):117-121
深层海水淡化浓缩技术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加快深层海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性新兴技术,符合国家“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的战略部署。文中介绍了深海海水的特点和应用情况,重点综述了国内外深层海水淡化浓缩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此外,对我国深层海水淡化浓缩技术的未来研发方向提出了展望,包括深化浓缩液制备技术、开展绿色淡化浓缩技术以及研发节能环保的深层海水淡化浓缩设备,以提高我国深层海水资源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摆脱对国外深层海水原料供应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各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解决沿海(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净水技术》2006,25(2):18-18
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投资2亿元建造每小时制水量达1440吨的海水淡化系统,将于近期正式投产。该工程采用的是华能玉环电厂开创的我国“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全部投产可日产淡水近3.5万吨。  相似文献   

17.
海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优化淡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电渗析装置于20世纪50年代实用化,促使电渗析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对电渗析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如电渗析海水淡化技术的基本原理、电渗析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电渗析海水淡化技术面临的挑战及电渗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等,重点介绍了现阶段电渗析技术与其他膜技术的集成工艺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并简单讨论了电渗析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工业水处理》2007,27(5):75
记者近日从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了解,“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结出累累硕果,这项成果产业化后,可以将系统运行成本降低50%左右.取用水量比海水直流冷却减少96.5%以上。排污减少98%以上,大大节省水资源。这是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历时10多年的科技攻关项目.这项技术的应用将给化工、电力、石化等行业的冷却水取用方式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已经成熟,国外62%的淡化水用于市政供水,其余满足工业、农业、旅游业及军事等方面需求,越来越得到一些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分析了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及产业现状,讨论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存在的差距。结合产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对海水淡化技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开展浓海水综合利用,既能实现对淡化后浓海水的零排放,又可以有效利用其中宝贵的化学资源,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著。本文归纳了当前国内外浓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重点介绍了与滩晒制盐及盐化工结合的技术、基于电渗析浓缩制盐的技术、综合利用制液体盐等技术,分析了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时间、空间等角度阐述了各技术的应用条件及前景。最后指出,电渗析与纳滤等膜分离技术的集成是未来实现工厂化制盐及盐化生产前景较好的方式,并提出开发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高、占地少、利用可再生能源、综合提取锂、铀、硼、碘、铯等微量元素的新工艺是今后我国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