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枪鱼鱼肉茶水脱腥条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茶为脱腥剂,通过对不同脱腥条件下金枪鱼鱼肉腥味值的比较研究,以电子鼻技术为主要参考,结合感官评价指标分析得出了不同脱腥条件对金枪鱼鱼肉的脱腥效果,确定了最佳脱腥工艺条件。当料液比1g:5mL,茶水浓度2.5%,脱腥时间3h和料液比1g:10mL,茶水浓度1.5%,脱腥时间3h时脱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鲫鱼不仅美味,而且具有大量的人体必需氨基酸,但其鱼肉中存在不同于其他肉类的特有腥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鱼制品的研究开发。因此,利用荸荠粉对鲫鱼鱼肉进行脱腥处理,以三甲胺含量为脱腥效果评价指标,考察荸荠粉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和料液比4个单因素对脱腥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法确定荸荠粉对鲫鱼鱼肉的最佳脱腥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脱腥条件为荸荠粉浓度0.3%、浸泡时间60 min、浸泡温度45℃、料液比1︰3(g/m L),在此条件下,三甲胺含量为32.63 mg/kg,腥味评分最高,鱼肉腥味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143-149
以海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以从天然产物中筛选的薄荷香精、酵母提取物为脱腥剂,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在(15±2)℃的条件下,料液比、脱腥液浓度、脱腥时间对海鲈鱼片的腥味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对海鲈鱼脱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酵母提取物与薄荷香精能较好地降低海鲈鱼片的腥味;优化的脱腥工艺为:在(15±2)℃条件下,将刚宰杀好的海鲈鱼片放入脱腥液中,料液比为1∶3(g∶m L),脱腥液中酵母提取物的质量浓度和薄荷香精体积分数分别为1. 0 g/L和0. 01%,脱腥浸泡42 min。感官评价显示,处理后鱼片无腥味,且对鱼片的色泽、质地、新鲜度均无影响。经GC-MS分析得出海鲈鱼片脱腥后风味物质种类基本不变,而己醛、2-己烯醛、庚醛、E-2-壬烯醛、癸醛、3,5-辛二烯-2-酮等腥味物质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选择CaCl_2和绿茶质量比为1∶1的复合脱腥剂对银鳕鱼进行脱腥处理。以鳕鱼腥味物质特征成分三甲胺含量及感官得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对银鳕鱼脱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脱腥剂浓度2.75%、浸泡料液比1∶11(g/mL),浸泡时间48 min、浸泡温度38.3℃时,银鳕鱼感官评分值最高,三甲胺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工艺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筛选一种简单高效的脱腥剂,用于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腥味脱除。分别考察了紫苏液、香芹液以及白醋对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脱腥效果,以腥度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并对脱腥前后的腥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脱腥剂对腥味均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且随着浓度的提高以及浸泡时间的延长,脱腥效果有明显的提升。最佳复合脱腥工艺条件为:紫苏液7%、香芹液70%、白醋5%、浸泡时间60 min,料液比1:3,脱腥处理后腥度值仅为0.136,鱼体带有天然的植物香味,且保留了原有的风味。GC-MS结果表明,处理前后主要腥味物质醛类、醇类显著减少,相对含量降幅均达到14%~15%,酮类物质未再检出。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荸荠皮中的酚类物质,考察溶剂种类、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及超声时间对酚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提取溶剂,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荸荠皮总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甲醇提取,料液比1:15 (g/mL),提取温度55℃,超声功率270 W,超声时间55 min,该条件下总酚含量的最大响应值为4. 42 mg/g;荸荠皮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甲醇提取,料液比1:20 (g/mL),提取温度60℃,超声功率240 W,超声时间55 min,该条件下总黄酮含量的最大响应值为15. 20 mg/g。  相似文献   

7.
黑枸杞中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花青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黑枸杞中抗氧化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提取效果的主次因素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剂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提取、料液比1:25(g/mL)、温度50℃、溶剂60%乙醇、时间25 min。以维生素C作为标准物质,对黑枸杞的总抗氧化性进行评价。采用pH示差法测定黑枸杞中花青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无水乙醇浸提香辛料,定量地加入到酿造黄酒中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新型酿造调味料酒,根据香辛料浸提液浓度的不同分为两类料酒——料酒I和料酒II,每类料酒根据浸提液添加量的不同分为5种。在炒制鱼肉的过程中添加料酒,研究不同香辛料浸提液添加量的料酒对鱼肉中残留的腥味物质三甲胺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鱼肉滤液中三甲胺的含量,滤液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三甲胺含量与吸光值的线性关系良好,吸光值的大小能有效反映其中三甲胺的含量。试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料酒中香辛料浸提液添加量与三甲胺的含量成负相关,料酒I中浸提液添加量达到0.6mL、料酒II中浸提液添加量达到1mL时,其去除三甲胺的能力明显强于市售料酒,说明该市售料酒去腥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确定了香辛料最佳浸提时间为42h,香辛料最佳添加比例是花椒∶八角∶山奈为2∶3∶1。  相似文献   

9.
以酵母提取物和迷迭香提取物混合腌制大口黑鲈背部鱼肉,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探究最佳腌制时间、调味料比例、料液比,确定了最佳加工工艺,并分析了腌制前后风味差异。结果表明:在4 ℃下,当0.15%酵母提取物与0.2%迷迭香提取物混合配制腌制液比例为1:3,鱼肉与腌制液料液比为1:4,浸泡50 min时感官评分最高;通过电子鼻分析表明,经腌制处理的鲈鱼与对照组气味差异明显;且在此配方处理下,脂质氧化分解产生的醛、酮、醇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减少,去腥效果明显;处理组鱼肉中IMP(次黄嘌呤核苷酸)、AMP(腺嘌呤核苷酸)2种主要呈味核苷酸含量增加,Hx(次黄嘌呤)、HxR(次黄嘌呤核苷)2种核苷酸含量下降,鲜味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月见草叶中的有效成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采用乙醇浓度(%)、提取时间(h)、料液比(g/mL)作为研究因素,以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从月见草叶中提取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月见草叶中提取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2h、料液比1∶30。影响总黄酮提取的主要因素是乙醇浓度(%),其次是提取时间(h),料液比(g/mL)影响最小。结论:本试验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月见草叶中的总黄酮,此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可节约成本;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工艺,该方法可减少试验次数、减少时间和费用,方便、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迷迭香提取物对白鲢鱼肉腥味的影响及其脱腥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迷迭香提取物对白鲢鱼肉进行浸泡脱腥处理,以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值和感官腥味值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模型优化脱腥条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评价脱腥前后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最优脱腥条件为迷迭香提取物浸泡液质量浓度1.7 g/L,料液比1∶3.40(g∶mL),浸泡时间41 min,在此条件下脱腥后,TBA值为(0.35±0.02)mg MDA/kg(MDA:丙二醛,malondialdehyde),TMA值为(1.55±0.06)mg/kg,腥味值为1.81±0.07,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之间的误差均小于1.00%。此外,白鲢鱼肉脱腥前后分别检测出24种和14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含量均显著降低。脱腥后,对腥味贡献较大的己醛和1-辛烯-3-醇含量分别下降了100%和79.97%,同时庚醛、辛醛、壬醛和癸醛的含量分别下降了100%、70.37%、51.43%和42.11%,这一结果与TBA值、TMA值和腥味值的评价结果一致。因此,迷迭香提取物在脱除白鲢鱼肉腥味和改善白鲢加工产品的风味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不同漂洗方法对鲶鱼碎肉的脱腥效果。方法:测定不同漂洗处理(未漂洗、调配液漂洗和清水漂洗)的鲶鱼碎肉的营养成分,并利用超快速电子鼻(Flash E-Nose)检测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变化,测定的时间点为pH值的起始点、极限pH值点和鱼肉腐败点,通过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来判断不同漂洗处理对鲶鱼肉的脱腥效果。结果:漂洗后的碎肉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均比对照组高,而脂肪含量明显减少,调配液漂洗效果更佳;Flash E-Nose可以将不同漂洗处理的鱼肉样品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很好地分离开来,未漂洗的鲶鱼肉检出醛类、烃类、醇类、呋喃类、三甲胺等成分,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鲶鱼肉的土腥味,而经过漂洗处理能够有效地去除三甲胺。结论:调配液漂洗能够提高鱼肉品质;并且鲶鱼鱼肉中含有较多的腥味成分如2-甲基戊醛、3-甲基-3-磺酰基-1-羟基丁醇和三甲胺等,通过漂洗处理后前2 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三甲胺能够被完全去除。所以漂洗能够有效地达到脱腥的效果,调配液漂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探讨了活性炭和脱色树脂对海带酶解液的脱色及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脱腥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的脱色效果优于树脂,在活性炭添加量1.0 g/100 mL,脱色时间30 min,脱色温度50 ℃条件下,对海带酶解液的最高脱色率为64.5%。酵母菌发酵脱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腥温度30 ℃,接种量0.4%,脱腥时间40 min;植物乳杆菌发酵脱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腥温度37 ℃,接种量7%,脱腥时间90 min;将两株菌进行联合发酵脱腥后,腥味感官评分可达9.4分,气味清香,基本无腥味,也无酸异味。  相似文献   

14.
以鲢鱼为原料,采用动物蛋白水解酶和风味蛋白酶联合对鱼蛋白酶解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水解液基本无苦味略带腥味,并以活性干酵母为脱腥脱苦试剂,采用正交试验对水解液脱腥脱苦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双酶(动物蛋白水解酶和风味蛋白酶)水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动物蛋白水解酶和风味蛋白酶按质量比1:1混合同时酶解、温度55℃、pH8.0、料液比1:6(m:V),酶解4 h水解度达29.07%;活性干酵母脱腥脱苦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量1.5%(m:V)、时间1.5 h、温度3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水解液没有腥苦味,水解液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15.
罗非鱼酶解液营养价值丰富,但具有一定的腥异味,该研究旨在通过酵母发酵脱腥工艺来改善风味,从而提升罗非鱼的附加值。以腥味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脱腥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为:酵母添加量7 g/L,发醇时间1.5 h、发酵温度3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探究罗非鱼酶解液脱腥前后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罗非鱼酶解液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及含氮化合物等挥发性物质,经过发酵脱腥后,其醛类、酮类等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醇类物质含量增加。罗非鱼酶解液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复杂,经过酵母脱腥处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挥发性物质,且对其生物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巴沙鱼(Pangasius bocourti)片的腥味,本文采用紫苏水提物对巴沙鱼片进行脱腥处理.以腥味值和色差值为指标,结合电子鼻辅助分析进行单因素实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脱腥工艺参数,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脱腥前...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贻贝生产半干态即食食品,运用感官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最佳调味工艺。利用茉莉花茶水和姜汁的复合液对贻贝进行脱腥实验研究,均匀实验设计确定脱腥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茉莉花茶水的添加量3.0%,姜汁添加量1.0%,脱腥温度40℃,脱腥时间100min;最佳调味工艺为白砂糖添加量10.0%,味精添加量2.0%,精盐添加量5.0%,调味时间70min。此工艺条件下所得贻贝即食食品口感好,营养丰富,是理想的健康食品。  相似文献   

18.
畜禽副产物是指畜禽屠宰后除胴体肉外的可食性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其腥味问题严重阻碍了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畜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针对畜禽副产物的脱腥方法不断被开发和探索,成为畜禽副产物加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畜禽副产物中腥味物质的来源和产生机制,介绍了物理法(感官掩蔽法、吸附法、包埋/微胶囊法、其他物理脱腥方法)、化学法(酸碱盐处理法、天然抗氧化剂法、氧化剂法、美拉德反应法)、生物法(酵母发酵法、其他微生物发酵法)和复合法等脱腥方法,以期为畜禽副产物脱腥方法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 优化海鲈鱼鱼松加工工艺。方法 以海鲈鱼为原料制备鱼松,通过质构、色差及感官评分确定鱼松加工中蒸煮时间、初炒时间和炒酥时间3个关键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对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获得鱼松的最佳配方,由电子舌、电子鼻检测对感官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蒸煮时间20 min、初炒时间10 min,炒酥时间25 min为鱼松最佳加工条件,而影响感官评分的配料因素排序依次为食盐添加量>豌豆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当添加2%食盐、5%白砂糖、8%豌豆粉制备的鱼松品质最好。结论 一定工艺条件下,食盐添加量对海鲈鱼鱼松感官品质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海鲈鱼鱼松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