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湿地污染物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植物、流量和水位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BOD5、CODMn和TN去除率的影响一致,均为植物〉流量〉水位;植物是BOD5、CODMn和TN去除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中大薸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凤眼莲,但其在9月底易发生二次污染,需要及早收割,流量是TN和CODMn去除率的显著性因素,水位为不显著因素;BOD5、CODMn和TN浓度在系统的前端下降速率较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表明大部分污染物在湿地的前端被去除,湿地整体截污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用中可选择大薸在北方推广,并充分利用湿地后端潜能,最大化处理污染源水体。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人工湿地作为利用自然条件,运行成本较低的污水处理技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1969年和1974年分别在荷兰和德国建成了第一座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目前全球已建有两万多座,在世界各国都有应用并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建设和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衡 《上海水务》2006,22(1):28-30
对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的构造、类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湿地中有机物、SS、N、P、微量元素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机理作了扼要的说明。研究表明,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费用低、效果好的处理工艺,在应用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时,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达到景观用水的目的,突出低碳环保的理念,利用人工湿地的方法来净化河道的水质问题,不仅起到保护坏境的作用,还将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5.
以昆山市水环境治理研究基地内5种类型中试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质量浓度污水在不同条件下,水生态系统对水环境的修复效果及抗负荷能力,考察不同类型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可为实际工程中湿地选型设计及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针对北关分洪枢纽改建工程的实施,分析其在施工期间和运用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采取对应措施,从而减少北关分洪枢纽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该工程对环境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系统,对于净化水质、保持物种多样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府河河口水质净化工程为例,通过记录氨氮、COD、总氮、总磷浓度,分析该系统的整体或各单元对不同污染负荷下的去污能力。结果表明,在低污染负荷下,系统对氨氮、COD、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8.1%、94%、94.8%、77.9%;在高污染负荷下,系统对氨氮、COD、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8.2%、91.9%、90.8%、74.3%,各阶段单元虽然也能降低污染物浓度,但效果不如系统整体显著。  相似文献   

8.
9.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人为创建拟自然条件,利用自然界微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和化学过程来处理污水,在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目前我国对人工湿地的设计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标准和导则,系统地论述了EPA人工湿地手册中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设计理论、步骤等,并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国内的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道水体日趋营养化、污染物的浓度低、水量大等特色,本文将从河道的局部滩地方向出发,探讨人工湿地的构建方式与实际运用,净化河水。首先阐述了河道人工湿地构建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道人工湿地的具体构建方法,湿地床体的构建主要考虑其对湿地内部水流条件的影响,分析人工湿地对河道水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对构建该类河道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具有运行成本低、投资少,不存在二次污染,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建设周期短见效更快的优点。在人工湿地的构建中,植物对湿地净化污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为了筛选适宜于华南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湿地植物,研究了植物对低浓度生活污水的适应性,测定了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及根区基质酶活性和净化效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灯芯草、石芒草、蝎尾蕉和花叶良姜明显不适应污水浇灌的模拟人工湿地环境,而梭鱼草、香蒲、菖蒲、象草、薏苡、风车草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适宜在污水环境中种植。综合供试湿地植物对污水环境的适应性、净化能力、抗逆性和景观效果等指标,象草、菖蒲、香蒲、薏苡、风车草、水芋、春芋、红蛋和梭鱼草是比较适合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种植的,磷酸酶活性和脲酶和与盆栽的CODCr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植物根区基质脲酶酶活性与盆栽的TN去除率和TP去除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正>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  相似文献   

13.
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设计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是模拟自然条件人为创建湿地,利用自然界微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和化学过程来处理污水。在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目前我国对人工湿地的设计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标准和导则。着重论述EPA人工湿地手册中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设计理论、步骤等,并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国内的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处理微污染水体,考察水力停留时间的变化条件下系统对COD、TP、浊度、氨氮等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5d时,COD、TP、浊度、氨氮去除率分别为62%、75%、80%、60%,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能够有效的去除微污染水体污染物质.  相似文献   

15.
李俊丰  杨洁 《海河水利》2023,(5):100-103
人工潜流湿地是一种生态净水技术,是以微生物净化为主导、以物理和化学净化为辅助的水体处理系统,根据水体流经填料的方式不同,一般分为水平流池和垂直流池2种类型,现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表水体的净化处理,对改善局部地表水质及景观、提升水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建设工程将分洪道治理与公园景观营造相结合,通过构建人工潜流湿地系统,实现对分洪道水体治理。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的潜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在5个试验单元中,分别选用焦炭、沸石、火山岩、砾石和生物质焦作为填料,比较了不同试验单元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河水中的氮、磷、有机污染物,针对不同水质要求和修复目标,应选用适当的填料基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处理污染水体,对各项出水污染物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在初春低温条件下,COD,TN和NH4+-N的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显著提高,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水力停留时间选择4 d较为合理。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 d时进行为期12个月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对模拟农村径流污水的净化效果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内,在夏季时对污水中COD,TN以及NH4+-N去除效果比在冬季时好。从试验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可以看出,本系统可以在除污染物方面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COD出水水质最好时为Ⅳ类水质,NH4+-N出水水质最好时接近地表水Ⅳ类水质。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装置-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体化装置—潜流人工湿地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装置对CODCr、BOD5、氨氮及SS的去除率分别在60.68%、58.87%、63.69%和75.51%以上,人工湿地对CODCr、BOD5、氨氮及SS的去除率分别在49.97%、84.40%、70.77%和82.74%以上,该工艺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对暴雨径流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沙砾石混合填料的人工湿地系统对暴雨径流中氨氮的去除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2d,连续进水的情况下,细沙砾石混合填料对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氨氮浓度稳定在0.2—0.6mg/L,去除率达到90%以上。并通过实验数据比较得出暴雨径流湿地系统氨氮去除率与湿地坡比、污水停留时间以及进水负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地表水受污染问题,研究了好氧/厌氧多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河水的净化及其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受试填料中火山石具有较大的吸附性能、较好的微生物生长能力,是最佳填料之一。好氧/厌氧/好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具有最佳脱氮效果,中试条件下,当水力负荷为10 m3/(m2.d)时,出水中总氮低于0.5 mg/L,总氮去除率高于40%。本研究为微污染水源水质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