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激光刻痕后高磁感取向硅钢表面进行形貌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并采用硫酸铜点滴试验、加速腐蚀试验(交变湿热试验及动态接触湿热试验)研究了激光刻痕对取向硅钢耐蚀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激光刻痕对取向硅钢表面涂层厚度均匀性和平整性造成破坏,使取向硅钢基体出现裸露的情况,耐蚀性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取向硅钢磁畴结构与磁致伸缩系数的定量关系,综合考虑激光刻痕参数和取向偏差角对应力封闭畴与横向畴2种90°磁畴结构的影响,提出反映刻痕参数与取向偏差角交互作用的磁致伸缩系数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取向偏差角的大小决定了激光刻痕条件下磁致伸缩行为是由横向畴还是应力封闭畴主导;激光刻痕产生的局部封闭畴与杂散磁场可降低取向偏差角引起的磁致伸缩系数。刻痕能量密度和刻痕线间距等参数对取向硅钢磁致伸缩系数影响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表明本工作所提模型可为降低激光刻痕取向硅钢的噪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取向硅钢激光刻痕对绝缘层的影响及刻痕耐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输入电流下激光刻痕对取向硅钢表面绝缘涂层的影响,分析了刻痕宽度、刻痕深度和磁性能随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刻痕对绝缘涂层的破坏程度,并对刻痕后的取向硅钢样品进行退火,研究刻痕后磁畴粗化规律,对激光刻痕的耐热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电流的增大,刻痕的宽度和深度增大,刻痕对绝缘涂层的损伤严重。激光刻痕样品在5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去应力退火,磁畴开始粗化,铁损较刻痕后升高。确定了磁畴粗化定量关系。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磁畴宽度增大,铁损升高的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对1.2%Si无取向硅钢进行不同温度的二次退火试验,研究了不同二次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退火能显著增大铁素体晶粒尺寸,降低无取向硅钢铁损;在780~820 ℃下进行二次退火,铁损降幅最大,达到1.0 W/kg,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达到最佳水平,此时平均晶粒尺寸为83~114 μm。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温度二次退火后的试样进行析出物统计,发现试样中的析出物主要为MnS-CuxS,当二次退火温度为780~820 ℃时,0.1~0.2 μm的细小MnS-CuxS析出物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显微组织表征和磁性能、力学性能检测等实验,研究了含Nb高强无取向硅钢在900℃以下退火时的组织、织构、力学性能与磁性能的变化。在700~850℃范围内,随着退火温度增加,冷轧板回复并逐步发生部分再结晶,同时α织构总体趋于增强而γ织构减弱;而在900℃退火时发生完全再结晶,α织构受到抑制而γ织构显著增强。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由于回复和再结晶程度不断增强,位错密度显著降低和析出相的固溶、粗化,导致强度下降和塑性增强,高频铁损也显著降低。磁感应强度由α织构强度决定,850℃退火时,冷轧组织大部分发生再结晶,α织构最强,可以获得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最佳匹配,此时磁感应强度B50最高为1.572 T,高频铁损P1.0/400为33.26 W/kg,屈服强度约为600 MPa,该高屈服强度主要来自位错强化、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等综合贡献。 相似文献
7.
8.
以Fe-3.18%Si的热轧无取向硅钢片为原料,采用1100℃淬火、室温下70%的应变量变形,进行了500℃×0.5 h退火处理,制备了纳米亚微米晶粒尺度的薄硅钢片,并用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用X-射线衍射议和透射电镜对样品中的纳米亚未晶粒结构和织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轧无取向硅钢片经1100℃淬火获得了板条马氏体组织,再经室温大变形和各种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的再结晶退火之后,得到纳米晶粒结构,并形成了(110)晶面的织构。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降低取向硅钢铁损、改善其磁性能,采用红外纳秒激光对取向硅钢进行微刻蚀试验。利用3D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仪研究典型工艺参数下的硅钢表面烧蚀形貌特征及表面质量,利用铁损仪测试不同刻蚀参数下取向硅钢的铁损、相对磁导率等磁性能参数及动态磁滞回线,对比分析刻痕前后磁性能的变化行为、规律及磁滞特性。结果表明:激光刻痕后,硅钢的铁损、相对磁导率、矫顽力及剩磁等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铁损的改善表现在高磁感强度下、相对磁导率的改善表现在低磁场强度下,回线特性得到优化。扫描速度为800 mm/s、脉冲能量为0.25 mJ时,刻痕边界呈近似规则的“波浪线”,且刻痕表面质量较高,铁损降低高达11.6%、剩磁降低12.8%等;刻痕后相对相对磁导率明显提高,提高约为5.7%~15.16%,最大可达2.598×104。激光频率与扫描速度的耦合关系是影响刻痕边界形状与磁畴细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Ti含量对质量分数为1.0%Si的无取向硅钢二次退火后铁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含量降低,二次退火前后铁损降低比例呈增加趋势,当Ti质量分数大于0.001 2%时,铁损P1.5/50从4.531 W/kg降至3.807 W/kg,降低比例为15.97%,平均晶粒尺寸从23μm增加至40μm;而当Ti质量分数小于0.001 2%时,铁损P1.5/50从4.328 W/kg降至3.444 W/kg,降低比例达20.43%,平均晶粒尺寸从28μm增加至56μm。 相似文献
11.
12.
硅对准贝氏体渗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硅对准贝氏体渗碳钢渗碳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硅降低渗层碳浓度、使渗碳层碳含量的分布平缓,阻碍渗层碳化物析出,渗碳后空冷渗层最外层组织为高碳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硅能显著提高渗碳钢的回火抗力。 相似文献
13.
14.
Metal Science and Heat Treatment - The influence of the initial structure on formation of austenite, evolution of structure, and elevation of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SA508 Gr.3 (0.24% C,...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不同激光能量密度对贝氏体球铁进行淬火强化。结果表明.当激光能量密度大于2.9J/cm^3时.在淬火带的边缘易产生裂纹;而当激光能量密度为2.4~2.6J/cm^3时.可以显著提高贝氏体球铁基体的硬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热轧板常化后的晶粒尺寸对成品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轧板晶粒尺寸的增加,成品晶粒尺寸增加;成品织构中γ纤维织构,特别是{111}<110>织构组分明显降低,磁感应强度B50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提高E690钢的耐磨损性能。方法 将E690钢基体经磨床打磨后进行超声清洗,利用PROCUDO?200激光冲击系统,对其表面施加冲击强化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激光冲击(LSP)对E690钢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显微硬度测试、纳米压痕测试、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评价未冲击处理和LSP处理E690钢试样的硬度、弹塑性性质和耐磨损性能。结果 LSP作用下,E690钢基体表层晶粒尺寸细化,形成明显的梯度结构,试样的相组成仍然为α相和γ相,但α相最强衍射峰的半高宽由0.218°增大到0.266°。LSP处理后,E690钢基体表层残余应力转变为较大的残余压应力,最大残余应力达到–268 MPa。LSP处理E690钢的影响层深度约为700μm,表面硬度为(302.5±12.2)HV100,与未冲击处理试样相比,提高了8.7%。LSP处理E690钢试样的弹性模量为(419.80±8.79) GPa,提高了21.4%,弹性恢复功略有提高。LSP处理使得E690钢的摩擦系数由0.59±0.03减小为0.55±0.03,同时使其磨损率降低了32%。未冲击处理和LSP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