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仁  李锐 《材料保护》2000,33(8):43-44
利用自动化泫化床粉末浸塑生产线,对不同材料、不同直径或厚度的工件,分别采用聚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粉末涂料,在不同的预热温度下进行涂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流化床浸塑时,涂层厚度主要取翊地工件的预热温度,工件的预热温度可以用图示的工艺曲线表示;不同的粉末涂料应采用相应的预热温度;对不同材料,不同开头的工件视其热传导快慢考虑其预热温度。本试验研究为制定流化床粉末浸塑工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SHS陶瓷内衬复合管合成及陶瓷致密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比较离心SHS技术和重力分离SHS技术的合成工艺,从理论上阐述合成SHS陶瓷内衬复合管所涉及的燃烧合成、液相分离和陶瓷凝固三个重要过程,并着重探讨了SHS陶瓷内衬复合管技术研究领域中陶瓷致密化问题,提出了提高SHS陶瓷内衬复合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陶瓷材料弹性力学计算,发现分布于陶瓷层中的压应力场强度取决于钢管与陶瓷层的结合强度及陶瓷层壁厚,而分布于陶瓷层中的热应力场强度主要取决于陶瓷层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梯度与陶瓷层壁厚.  相似文献   

4.
基于重力分离SHS法制备陶瓷内衬复合弯管 ,研究了氧化铁粉末化学组成对SHS复合弯管内衬陶瓷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铝热剂相同质量分数条件下 ,存在于工业原料Fe2 O3 粉末的杂质比SiO2 添加剂对燃烧过程的稀释效应更为强烈 .在工业原料Fe2 O3 +Al体系中加入适量的Fe3 O4+Al体系 ,使燃烧温度、蔓延速率及SHS反应转化率均有所升高 ;但加入过量的Fe3 O4+Al体系 ,虽然使蔓延速率进一步增大 ,但却引起燃烧温度和SHS反应转化率有所下降 .实验表明 ,在工业原料Fe2 O3 +Al体系中加入 1 5 %的Fe3 O4+Al体系 ,使复合弯管内衬陶瓷性能达到并超过用分析纯Fe2 O3+Al体系所制备的复合弯管内衬陶瓷性能 .  相似文献   

5.
基于SHS冶金技术法制备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对内衬陶瓷层应力场分布与强度进行了分析.经陶瓷材料弹性力学计算表明,在陶瓷层中分别存在着因钢管对陶瓷层的压迫作用所产生的压应力场和陶瓷层因快速冷却导致各部分温度不均所引起的热应力场,其中压应力场强度取决于钢管与陶瓷层的结合强度及陶瓷层壁厚,热应力场强度主要取决于陶瓷层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梯度与陶瓷层壁厚.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离心SHS技术和重力分离SHS技术的合成工艺 ,从理论上阐述合成SHS陶瓷内衬复合管所涉及的燃烧合成、液相分离和陶瓷凝固三个重要过程 ,并着重探讨了SHS陶瓷内衬复合管技术研究领域中陶瓷致密化问题 ,提出了提高SHS陶瓷内衬复合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重力分离SHS双衬陶瓷复合管的显微组织与耐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力分离SHS技术制备双衬陶瓷复合管 ,发现第二衬陶瓷层的尖晶石含量和组织形貌发生改变 ,双衬陶瓷层间存在着Al2 O3 基体和 (Al2 O3 +FeO·Al2 O3 )共晶组织的重熔区 ,引起两者的裂纹密度下降 .复合管的耐蚀性测试结果表明 ,双衬陶瓷复合管的腐蚀失重率分别低于1Cr1 8Ni9Ti不锈钢管和单衬陶瓷复合管 3个和 2个数量级 .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重力分离SHS法制备陶瓷内衬复合管过程中施以不同振幅与振频的单自由度上下往复式机械振动 ,研究了机械振动对SHS铝热燃烧、陶瓷凝固及复合管组织性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 ,机械振动并相应提高振频可以提高燃烧温度、燃烧速率和反应转化率 ,促进Al2 O3 Fe液相重力分离和陶瓷致密过程 ,并使陶瓷层的凝固组织发生改变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机械振动并相应提高振频可以提高复合管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和内衬陶瓷层的表面质量 .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重力分离SHS 法制备陶瓷内衬复合管过程中施以不同振幅与振频的单自由度上下往复式机械振动, 研究了机械振动对SHS 铝热燃烧、陶瓷凝固及复合管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机械振动并相应提高振频可以提高燃烧温度、燃烧速率和反应转化率, 促进Al2O3-Fe 液相重力分离和陶瓷致密过程, 并使陶瓷层的凝固组织发生改变;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机械振动并相应提高振频可以提高复合管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和内衬陶瓷层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陶瓷内衬复合管金属/陶瓷SHS瞬间液相连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重力分离SHS法制备陶瓷内衬复合管,采用CrO3 TiO2 C Al NiO燃烧体系合成出具有钢基体、中间过渡合金与内衬陶瓷三层结构的复合管,内衬陶瓷中α-Al2O3以树枝晶沿径向向心分布,(Al2O3 Ti2O3)共晶两相形成枝晶晶界且沿径向存在着成分偏析,中间过渡合金是以Fe-Cr-Ni-Al-Ti及基且富T 泊碳化钛颗粒呈梯度分布而构成,与钢基体形成冶金熔合,并与内衬陶瓷通过碳化物的桥接作用及与因重力分离不完全而残留于陶瓷上的Cr-Ni-Ti合金相连接,实现金属/陶瓷间SHS间液相连接(SHS-TLPB)。  相似文献   

11.
添加剂对煤粉喷枪SHS陶瓷内衬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重力分离SHS法制备了陶瓷内衬煤粉喷枪枪管,试验得出,陶瓷层主要由构成枝晶的αAl2O3基体相和分布于其间的FeO·Al2O3尖晶相所组成,SiO2主要以石英相结构存在于枝晶晶界上;在反应物料中加入适量的SiO2和Cr2O3均可有效地提高内衬陶瓷层的相对密度;SiO2将使陶瓷层的硬度和复合钢管的抗压剪强度降低,Cr2O3却使二者均有所回升;在内衬陶瓷层中分布着径向裂纹和网状裂纹,加入SiO2将减少裂纹密度,Cr2O3却使裂纹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CuO对重力分离SHS陶瓷内衬复合管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重力分离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简称SHS)法,以(Al-Fe2O3-CuO) SiO2复合铝热体系为铝热剂,制备了陶瓷内衬复合管.分析了添加剂CuO对陶瓷层组织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陶瓷层主晶相为α-Al2O3、FeAl2O4、Al2SiO5,复合管的中间金属层由α相(Cu在α-Fe中的固溶体)和Cu相组成.CuO作为助燃剂,可提高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并减少陶瓷中FeAl2O4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纳米SiC对重力分离SHS陶瓷内衬复合管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输送管道陶瓷内衬层的致密性及硬度等性能,拓展其应用,采用重力分离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法,用(Al-Fe2O3-CuO)+SiO2复合铝热体系,制备了陶瓷内衬复合管.分析了添加剂纳米SiC对陶瓷层组织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陶瓷层的主要成分为a-Al2O3,还有少量铁铝尖晶石FeAl2O4和硅线石Al2SiO5及SiC存在,SiC不改变陶瓷层的组织结构.纳米SiC的引入有效地抑制了基质晶粒生长和减轻了晶粒的异常长大,使得陶瓷层的硬度和致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5.
团聚型Al2o3/TiO系列球形复合粉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旭东  邓世均 《材料保护》1996,29(10):12-15
对已研制成功的Al2O3.TiO系列团聚型空心球状复俣粉末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粉末的流动性均在73-120s/50g内,其松装密度在0.80-1.12g/cm^3内,85%以上的粉精神病 为空心球状结构,用该系列粉末制涂层,送粉速率波动小,沉积效率范围为66-86%,可获得致密度高,结合性能好的系列耐磨抗蚀涂层产品。  相似文献   

16.
用自蔓延铝热-重力分离法制备了氧化铝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分析了陶瓷层中气孔形成的原因,研究了预热温度,化学成分,冷却方式对陶瓷涂层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粉末表面涂层陶瓷的硬质合金刀具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溶胶-凝胶法在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覆了一层氧化铝陶瓷,涂层粉末经热压烧结后,制得一种新型的涂层刀具材料,这民具材料的耐磨性与陶陶瓷材料接近,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在切削高硬度材料时表出良好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预热温度下5383铝镁合金50 mm厚板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断口形貌及金相组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预热温度,虽能实现焊缝的良好成型,内部质量优,但其力学性能偏低。较低的预热温度会导致熔池温度偏低,使母材中大量存在的富FeMn相不能完全熔化而出现偏聚,从而导致焊缝局部塑性和强度变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覆膜陶瓷粉末激光线扫描烧结成型过程中温度的测试技术。方法 应用红外测温仪及热电偶实际测量了已烧结粉末层的温度。并用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 实际测量值同理论计算值符合得很好。结论 应用作者所开发的测温系统。可迅速并准确地完成8温度场的测试。从而为后续位移及应力场的分析与缺陷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间接估算和试验两种途径对连铸10CrNiCu钢板的焊接预热温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铸10CrNiCu钢具有较好的焊接抗裂性,一般情况下焊接不需要预热,但是在低温高湿度、碳当量较高和结构拘束度大的情况下焊接时需要预热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