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Planning》2022,(3)
实验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保证。在实验中引入虚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归纳了几类可行的虚拟实验技术,提出了建立虚拟实验室的构想,并建立了一个三层的虚拟实验室结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用处越来越多。同时,为了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比较符合中职学生专业课学习,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中职教学互动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升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效率。因此,研究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章在简要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在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对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理论课、实践课、综合实验课3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希望对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4)
网络虚拟实验室是科技近代的产物,是现代教学的宠儿,实现了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对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对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本文对建设土木工程学科虚拟实验室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了土木工程学科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架构和网络部署模型及虚拟实验课程框架等土木工程学科虚拟实验室整体框架。并开发了土木工程学科虚拟实验室系统,还对建筑认知实验课程、工程施工管理类实验课程、PKPM建筑全生命系列实训课程等典型虚拟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已在国内几十家高校中得到应用,为国内土木工程学科实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4)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尤其是电气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旨在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引导学生建立必要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及今后在工程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围绕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目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验,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阐述了改革的思路、提出了改革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和教改的特色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7.
主要针对网上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原理、架构及实施过程进行研究。该系统与真实实验室一样,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和使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实验,使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各种课程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土木工程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长、分校区或独立学院纷纷成立、但相应硬件教学设施却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环节难以真正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议.对土木工程专业虚拟实验系统的框架构建、功能要求及建设要点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案例进一步阐明了利用虚拟实验室完成一项专业实验的操作流程.虚拟实验系统虽不能完全替代实践环节,但可有效缓解一些高校的燃眉之急.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管理效率和节约实验经费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6)
当前PLC虚拟实验室具有诸多远超传统实验室的优点,但建设过程中布满了荆棘。文章主要根据吴中开放大学建立PLC虚拟实验室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可以提高编写触摸屏仿真实验程序效率的建议,以期为推动PLC虚拟实验平台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3)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包括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这是课程的三大支柱。笔者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电力电子课程教学现状,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工程教育模式,提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CDIO教学模式,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思考,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贯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成为应用型专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11.
虚拟仿真系统在水电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将具有时空特性的水利水电工程数据集合进行可视化分析。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水电站教学中,建立河床式水电站的仿真试验模型。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过程中,可深入了解电站枢纽、电站厂房、轴流式水轮机等水利水电工程和设备,并能模拟水轮机组安装与检修。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中,要求学生自主构想、设计、完成并验证虚拟模型,教学效果显著。在理论结合虚拟仿真的指导下,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充分体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完善使高职院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成为可能。虚拟现实实训室的建设可起到节约成本、缓解资源短缺、支撑人才发展等作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钳工实训室建设当中的应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传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受时间和空间、人力和物力等方面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则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例,采用公司开发和学生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土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系统化建设。在土力学教学中,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弥补真实土力学实验的各种局限,提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本科教学的日益重视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教育思想,提出“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将基础施工知识与工程应用项目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工地实际体验相结合,虚拟建造技术与课程知识教学相结合,学生知识建构与教师纲领引导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多重学习资源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体系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5.
联系岩土工程实践,以及岩体的不可透视性、赋存环境复杂性等特征,提出了虚拟现实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并结合深部井巷工程介绍了该平台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基于该平台的教学方法改造提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安全轻松的虚拟环境中学习、感知实际工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真实环境中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型设备和特种设备引进受限是目前实验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借鉴东南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提出的"虚实结合"法,提出了大型设备远程资源共享的概念。利用自行开发的软硬件,给出了远程资源共享型试验室建设的解决方案。通过远程桌面共享和多角度视频共享,完成大型设备的远程控制、操作和试验教学,实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克服目前试验室建设中大型设备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远程资源共享可分享对方特色试验设备,为己方开设更全面的试验课程,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虚拟建设的概念出发,详细分析组成其概念的三个部分,即设计与施工相结合、运用电子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建立合作者横向动态联盟,结合分析VDC理论、多Agent系统理论、ERP理论在建筑业虚拟企业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依据建筑业动态联盟的三个阶段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子联盟多Agent系统模型,从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的集成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已经逐步应用在教育领域。为优化教育方式、实践教育改革,文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佛光寺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针对佛光寺斗拱复杂度高、分辨构件难等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优势,构建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建筑类专业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斗拱搭建的过程。此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趣味度和知识保留程度更高,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古建筑教育领域使用的有效性,对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Over 15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actitioners participated in a study of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risk between traditional project teams and those that operate virtually, with some team members physically remote. Contrary to prior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e level of risk from inadequate communication is not significantly greater when team members are not grouped in one location. Further, despite increased dependence of virtual teams on technology for communication,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significantly more project risk due to technological failure. However, virtual team projects exhibited notably more risk due to insufficient knowledge transfer.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is decreased implicit or inform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We conclude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insufficient knowledge transfer should be included in virtua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lans, and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in such projects to the extent to which knowledge that is traditionally shared implicitly might be shared explicitly through electronic m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