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在第三纪具有频繁的基性岩浆活动,在这些高温岩浆的冷凝成岩及围岩递进变质过程中,所生成的COH热液将明显地改变地层的流体介质性质和运动学特征。渤海湾盆地的热液流动具有环流和单向流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热液环流主要出现在具有连通孔缝体系的(超)浅成侵入环境,或者同生断层附近的基岩裂缝发育带;热液单向流则见于侵入深度大于2500m的第三系沉积地层、致密的前第三系碎屑岩,以及裂缝不发育的潜山基岩等环境。根据对热液径迹的观察和参数估算,这类热液环流的流速大约为中低温地热系统的5-9倍,并且循环作用可导致成岩环境具有较高水岩比。其结果不仅有助于形成较宽的变质晕和发育的变晶颗粒,同时使侵入岩及外变质带在完全还原条件下形成发育的溶蚀孔缝。但在单向流环境下,由于侵入岩浆在水岩比极低的条件下成岩,因此基本不具有储集能力。故而在渤海湾盆地,可以将岩浆侵入时的围岩环境作为侵入岩-外变质带储层预测的主要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主要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底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乐东—陵水凹陷的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系统形成演化的结果,超压系统对底辟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两类泄压模式控制了底辟的类型和分布,根据泄压方式不同,可划分为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和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中央峡谷水道下方呈带状分布,下超压带和中央峡谷水道的空间耦合是该底辟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乐东—陵水凹陷南、北两侧断裂带分布,下超压带和基底断层活动导致塑性岩层和流体集中流动上拱是该类型底辟的主要成因。乐东—陵水凹陷勘探实践表明,底辟和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该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热液环流--侵入岩-外变质带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在第三纪具有频繁的基性岩浆活动,在这些高温岩浆的冷凝成岩及围岩递进变质过程中,所生成的COH热液将明显地改变地层的流体介质性质和运动学特征.渤海湾盆地的热液流动具有环流和单向流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热液环流主要出现在具有连通孔缝体系的(超)浅成侵入环境,或者同生断层附近的基岩裂缝发育带;热液单向流则见于侵入深度大于2 500m的第三系沉积地层、致密的前第三系碎屑岩,以及裂缝不发育的潜山基岩等环境.根据对热液径迹的观察和参数估算,这类热液环流的流速大约为中低温地热系统的5~9倍,并且循环作用可导致成岩环境具有较高水岩比.其结果不仅有助于形成较宽的变质晕和发育的变晶颗粒,同时使侵入岩及外变质带在完全还原条件下形成发育的溶蚀孔缝.但在单向流环境下,由于侵入岩浆在水岩比极低的条件下成岩,因此基本不具有储集能力.故而在渤海湾盆地,可以将岩浆侵入时的围岩环境作为侵入岩-外变质带储层预测的主要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非加蓬海岸盆地盐构造及其对成藏组合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是近年来全球油气资源的快速增长区。为揭示加蓬海岸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对盆地的构造特征、盐层序、成藏组合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中发育的2组近于垂直的NW—SE向和NE—SW向断裂体系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盆地构造格局。盐层序是该盆地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其流动变形形成的盐构造圈闭有利盐上油气聚集成藏;由于不发育盐滑成因的盐窗,盐层序依然保持着连片性,给盐下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不同时期盐构造演化差异明显,康尼亚克期—始新世早期是盐构造发育的主要时期,对应于第Ⅲ枢纽带活跃期,形成了大量伸展成因的盐构造,盐底辟速率约等于沉积速率,控制了沉积相分布并形成了大量构造或构造—地层圈闭;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构造反转使局部地区发育挤压成因的无根盐株;后渐新世,盐底辟速率小,对沉积作用影响微弱,有利圈闭发育有限。综合分析表明,盐下有利成藏组合主要发育在第I枢纽带断陷周围的断块和断背斜等圈闭中,盐上有利成藏组合主要分布于第Ⅲ枢纽带西侧浊积扇相区与盐构造圈闭的叠加区。  相似文献   

5.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圆点状展布,并影响上覆地层的发育,形成3类正断层。泥底辟主要经历了中渐新世之前的初始沉积-微弱活动期、晚渐新世-中新世的强烈隆升活动期以及上新世至今的微弱活动-整体埋藏期等3个形成演化阶段。泥底辟的发育除受到重力滑动作用及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盆地东南部大西洋转换断层及泥下基底断裂的影响。对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泥底辟对圈闭、储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构造样式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对惠民凹陷区内的三维和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分析了构造几何学特征。以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背景为基础,对惠民凹陷发育的五大类主要构造样式(滚动构造、岩浆底辟构造、披覆构造、断块构造、滑动断阶)进行了研究。滚动构造受近南北向拉伸作用和地层本身重力的双重影响,主要发育在大型断裂带主断层下降盘弧形内弯处(如临商断裂和夏口断裂);惠民凹陷火成岩的分布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深大断裂控制,岩浆底辟构造和火成岩披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带位于两组断裂的交会部位(临南洼陷东部和阳信洼陷东部);潜山披覆构造受古构造及潜山带分布控制,继承发育了基底古生界隆起及中生界断块山的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古近系披覆背斜构造,在南部燕山期形成的宽缓褶曲背景上,主要发育古近系潜山披覆断鼻,缓坡带的东部主要发育潜山披覆断块构造;惠民凹陷北部陵县—阳信铲式大断层控制了滑动断阶构造的分布,基山、阳9等陡坡带发育同向滑动断阶构造,在阳信、滋镇洼陷等缓坡带的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主要发育反向滑动断阶构造。  相似文献   

7.
惠民凹陷沙二下段、沙三段侵入岩体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入岩体油气藏是火成岩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惠民凹陷沙二下段、沙三段由于构造运动而伴随岩浆活动形成侵入岩体。通过惠民凹陷侵入岩油藏勘探成功的实例,对侵入岩体中心热接触变质相带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侵入岩中的大裂缝和受烘烤围岩中的微裂缝、裂隙、孔隙(尤其是热接触变质带的裂缝),一方面是油气大规模排替和运移的通道,另一方面也是最有利的储集空间,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再对多口录井资料研究,将惠民凹陷沙二下段、沙三段侵入岩体成藏归纳为三种成藏模式,即顶部裂缝发育型原生油气藏、底部裂缝发育型的油气藏、裂缝纵向贯通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泥页岩围岩变质带能否作为勘探重点领域有待深入评价。为了推动苏北盆地侵入岩围岩变质带新类型油藏勘探,以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全岩、测井等资料,系统揭示了泥页岩变质带储层特征,明确了岩浆侵入对阜二段变质带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受岩浆侵入影响,泥页岩围岩发生蚀变形成环状变质带储层,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增储作用”;变质带储层发育孔隙、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储层发育程度受侵入岩厚度及烘烤强度控制,岩浆的侵入具有“催熟作用”,同等深度下泥页岩Ro可增加0.4%~0.5%;阜宁组侵入岩形成于吴堡期—三垛期,火成岩侵入形成环状变质带的时间早于油气充注期,具有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受岩浆侵入、侵入岩空间分布以及源储匹配关系控制,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具有源储一体、近源富集的特征,是规模增储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深层包括古中央隆起带、东部断陷带和西部断陷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每个构造单 元又可划分为断阶带、洼槽带、斜坡带和单元间的隆起带,每个构造带由受断裂控制的多个 断背斜、断块组成;深层断裂体系由基底断裂、同沉积断层及局部小断裂构成。指出各构造 单元具有火山活动与构造运动双重成因机制,断裂与火山活动共同控制了深层的构造格局及 地层发育,也控制了火山岩相的类型与分布;断裂活动引起的或与断裂活动伴生的火山活动 导致火山物质对盆地的充填、改造或塑造盆地次级单元构造样式和盆地构造格局,使得不同 构造部位地层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火山岩的特征表现为高位喷发,低位填充的特征,沿 火山口一带厚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底断裂决定了基底构造格架和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盆地断裂分级控制作用明显,一级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二级断裂是划分构造单元和控制烃源岩区的重要界线;三级断裂明显地控制了各类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分布;四级断裂控制了局部构造圈闭的发育和演化;五级断裂对构造圈闭起破坏作用或将构造圈闭复杂化。共发育4类6种成因类型的断裂,它们控制了8种成因特征的构造圈闭类型,其中断展背斜、冲起构造和断滑背斜是最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柴达木盆地腹地断裂构造带发育,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潜力大,位于烃源岩中心或附近的裂缝发育圈闭带)是取得勘探重大突破的最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综合地质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为典型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次油气充注形成了三期油气藏;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多种储盖组合;断裂、不整合面及连通性砂体构筑了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体系;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构造和沉积相带、断裂和不整合以及有利储层是乌夏断裂带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乌夏断裂带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成果,对本区油气勘探及滚动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火成岩分布预测及成藏条件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南部火成岩的岩性有侵入岩类、火山熔岩类及火山碎屑岩类。其孔隙类型为孔隙、微裂隙、裂隙。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具备形成工业储层条件,而火山熔岩的储集空间以气孔和裂缝为主,在好的熔岩相带,可形成良好的储层。应用航磁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该区火成岩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松南火成岩成藏具有以下有利条件:充足的油源供给是火成岩成藏的必要条件;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良好的储层相带是油气富集高产的条件;良好的盖层条件是油气成藏前提。在龙王构造完钻的农47井,成藏条件较好,有希望获得工业油藏。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第三纪侵入岩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入岩是张性断陷盆地中较为发育的地质体。济阳坳陷第三纪辉绿岩油藏的发现表明在含油气盆地中,侵入岩能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储层的形成是这类油藏形成的关键因素,裂缝系统的发育是条件之一,溶蚀孔隙的产生主要是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形成的酸性溶液溶蚀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果。侵入岩发育、有机酸产生、烃源岩压实排水和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对侵入岩油藏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油气藏的形成还受岩体空间状态和岩体相带展布的控制。对这些因素的综合研究能够对侵入岩体的含油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波斯湾盆地新生界主要有5套油气成藏组合,其中阿斯马里组—加奇萨兰组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组合之一。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沉积于低能闭塞环境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组烃源岩,在上新世早期达到排烃高峰,生成的油气通过相关的裂缝系统垂向运移到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石灰岩裂隙型储集层中;中新统加奇萨兰组为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提供有效的区域盖层;油气在侧向挤压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优质的烃源岩、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层、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裂缝、有效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油气生成期与构造活动、裂缝及圈闭形成期的良好匹配等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庆深大型气田的勘探前景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庆深气田是松辽盆地深层发现的地质储量超1×1011m3的大型气田。气层为火山岩和砂砾岩,以岩性气藏、构造-岩性气藏为主,气藏具有气层厚度大、资源丰度高、天然气品质好等3个特点。成藏条件分析表明,断陷地层中发育的高-过成熟暗色泥岩和煤层为大气田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4个火山岩亚相形成的火山岩体以及砂质含量较高的砾岩层为大气田的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在“下生上储”成藏背景下,断陷内纵向上叠置、横向上错迭连片的各类储层构成了以岩性气藏为主体的多种类型气藏,展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冯有良 《石油学报》2005,26(4):17-22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南堡和西部凹陷的岩性及地层油气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序界面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发育,主裂陷幕三级层序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控制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层段,盆缘沟谷和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层序低位域和高位域砂体是岩性油藏的主要储集体,该砂体发育带与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的有效配置部位就是岩性油气藏的富集带.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保留了原生孔隙,有机酸产生了次生孔隙,流体压裂、幕式排烃以及高异常流体压力有利于克服储层毛细管阻力,这些特性使得有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发育的受坡折带控制的岩性油气藏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泥质岩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许多地区的泥质岩地层中都发现了工业油流,做为一种非常规的油气藏,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分布在成熟的烃源岩中,为自生自储型;②泥质岩油气藏主要位于超压泥质岩微裂缝带内,该带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区间,平面上可以区域对比;③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受构造活动控制,集中分布在断层带附近。根据有关油气初次运移的模拟试验及相关理论,认为泥质岩油气藏的形成与混相涌流有关,断裂活动是导致油气在生油岩内顺层定向富集的主要诱因。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泥质岩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成藏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广泛发育盐一泥层,其中Es3^2亚段是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富集区。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亦为烃源岩,且油气的富集与断裂带密切相关。该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主要与断层作用、异常高压流体及盐岩塑性流动引起局部构造变形有关,盐层的上下封闭使之形成“自生自储”的泥岩裂缝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乐亭凹陷油气生成条件及成藏规律,对其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存在丰富而成熟的烃源岩,暗色泥岩分布范围广且具备生烃能力,沙三中、下段泥质岩以及沙一下段泥质岩均具有良好的封盖性;发育有下生上储、自生自储2种生储盖组合形式;存在有断块(鼻)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复合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油气以砂岩疏导层供油、断层供油和不整合面供油3种方式进行运移和聚集;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经历了隆升褶皱变动、断陷、沉降3个主要阶段。以源岩潜量指数(SPI)为参数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指出以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式成油组合具备有利的成油条件,以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式成油组合成藏条件次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