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本通过介绍纪录片《海路十八里》的声音创作,探讨了声音在记录片中不同用法,表现了声音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评比中,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获得高清晰度电视录制技术质量奖声音类二等奖。本文概括介绍了该纪录片声音中配音、配乐、动效的创作理念和制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声音的总体创意设计、音响效果的运用、音乐编辑等方面分享了纪录片《相思绘本》的环绕声创作经验,就该片中各个声音元素的运用,及声音创作过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了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纪录片的吸引力,使纪录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合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创作出高质量的纪录片节目,是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新的积极影响,结合纪录片创作遇到的困境,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有效策略,以实现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纪录片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故事化在电影创作中不是一个新词,它是近些年纪录片创作和研究领域最为火爆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自张谦的《记录与叙事之间的再现艺术--浅析纪录片的故事化》(《电影评介》2002年第1期)后,纪录片故事化的声音在国内学术界和创作界就火热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我国人文纪录片的创作目的由原先着重讲中国故事转变为着重传播中国故事,以期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这促使人文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很多新的趋向,如叙事多样化、技术先进化及语态年轻化等。人文纪录片创作趋向的改变展现了我国主流价值观在当代的表达,也传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风格。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内容、语态及美学四个方面对新时代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趋向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纪录片用什么来讲述一个好故事?纪录片要拍得好看、故事讲得精彩、情节要有冲突……但纪录片要好听吗?早期的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精美画面+大量解说”的传统模式旱已过时,现代人比较推崇的是时空统一、声画结合的创作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声画关系又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争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众更倾向于用便捷的方式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微纪录片体量小,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广,因此获得了观众的青睐,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与创作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优秀的自然纪实类纪录片,即雅克·贝汉导演的纪录片《海洋》,从个性中探索共性,以“塑造声音形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海洋》声音创作的可圈可点之处.通过对自然纪实类纪录片和雅克·贝汉其人其作的介绍,综合梳理与归纳该影片当中拥有的声音形象的基本特征,分析《海洋》中声音形象在塑造过程中的创作要点及方法,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声音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故宫第11集》获得广电总局2006年度金帆奖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纪录片类一等奖。文章介绍了该纪录片声音的组成及各部分声音的艺术处理,片中加强了声音风格的民族地域感、时间感、空间感,使声画紧密结合,突出了电视纪录片声音设计和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初期由声音辅助画面,到20世纪90年代的同期声称霸,再到21世纪初的真实再现,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也在逐步更新。影视声音技术日趋成熟,功能性也趋于多样化,既可以用人声承载影视中人物的情感,也可以通过音乐烘托环境气氛,还能用音响来推进影视内容进程,声音开始在纪录片整体结构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实现了叙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孙辉 《西部广播电视》2015,(17):101-101
提升纪录片的感染力与影响力,首先要从其创作理念入手,进行纪录片创作的关键在掌控好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这个矛盾面前,创作者要明确纪实的重要性,同时要将"纪实"与"艺术"融为一体,在保障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升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丰富人们的感官,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本文针对纪录片创作理念介入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一种形式,随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愈加受到人们关注。它与一般的节目特点不同,纪录片以写实创作为主,叙事方式多元和丰富,能够展现出故事的全部面貌。21世纪初,电视节目愈加多元,纪录片也呈现出纪实性风格,内容题材不断丰富,叙事手法愈加多样,电视纪录片也被誉为记事、纪实的主要手段。在新的创作条件下,本文就对电视纪录片创作摄制手法以及其具体表现加以梳理,这不仅有助于纪录片创作,也有利于提高节目层次,让艺术创作更加多元,为提高纪录片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属于非虚构的电视作品,是创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个体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能够将作者所需传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与此同时,纪录片属于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选择后所创作的“产品”,具备艺术感染力。在融媒体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鉴于此,本文以融媒体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为切入点,从叙事、视听语言、宣传推广、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对融媒体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点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提升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舌尖上的中国》Ⅱ又掀起了一股纪录片收视的热潮。《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热捧,也对以纪实手段进行表达的节目(纪录片、真人秀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相较于纪录片的画面呈现,纪实类作品的声音制作(包括同期声、音乐、音效)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方面起着更重  相似文献   

16.
声音作为影视艺术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具有许多实际功能。在纪录片创作中,可以通过设计声音,达到对影片的真实性建构。纪录片声音存在多种形式与多种表达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功能即可将客观真实和画面无法直接表达的情感真实统一表现出来。本文将分析纪录片中各个声音的设计理念,对通过声音进行纪录片真实性建构的问题做出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在创作中和现实直接碰撞,因而其文本创作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构思活动和实践拍摄两个环节构成的文本预设内部更为突出。本文结合这两个环节的创作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详细介绍通过纪录片文本预设中的“变”与“不变”,帮助行业从业者把握纪录片实际创作的动态关系,为纪录片创作提供更多的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为何关注纪录片的声音?近日,《舌尖上的中国》Ⅱ又掀起了一股纪录片收视的热潮。《舌尖》系列的风靡,不仅在于食物的画面和制作手法令人垂涎欲滴,还在于通过对普通人和食物情感之间的关系描述,达到一种人文气质上的升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热捧,也对以纪实手段进行表达的节目(纪录片、真人秀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相较于纪录片的画面呈现,纪实类作品的声音制作(包括同期声、音乐、音效)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不仅能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受,更能在控制节奏、表达情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纪录片《梵净山》的制作实践,对全篇的声音设计进行了细致分析;对自然环境中的声场表达和声音元素的创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对纪录片音乐的主题、情绪段落如何使用也做了专业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纪录片作为一种高端的艺术形式走进人们的精神领域当中。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于现实,是一种非虚构电影的典型代表。当然,纪录片与故事片一样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性,都是利用各种媒介传播手段塑造人物,制造矛盾然后引出矛盾冲突。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运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前提之一就是发现。创作者只有通过对生活中丑陋、美好的事物不断地发现和捕捉,直接利用从现实而来的素材,从现实中发现美、感受美,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纪录片。本文将从真实性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纪录片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