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通过对新安煤矿的研究,利用多因素模糊聚类分析法,确定影响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建立煤层底板突水模型,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分区,确定危险程度,为奥灰水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保证煤矿较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2.
主成分分析法在底板突水影响因素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引入主成分分析法。以兖州矿区为例,在系统收集和详细分析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做出定量评价,并确定其影响程度。评价结果为兖州矿区下组煤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对矿区底板突水防治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潘西煤矿19煤层底板奥灰富水性及诱发底板奥灰突水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为矿井安全开采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保利合盛煤业公司某矿带压开采过程中,面临下组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的潜在威胁问题,通过对矿井煤层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选取影响下组煤层底板奥灰突水脆弱性评价的9个因素作为主控因素,应用GIS对主控因素数据进行采集并归入化处理后建立主控因素图层,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主控因素的权重比例后,对指数进行频率直方图统计分析,按照相应的阈值将矿井划分成突水安全区、较安全区、过渡区、较脆弱区和脆弱区等5个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区范围内10号、11号煤层底板奥灰突水区域呈西向东由较安全区、过渡区过渡至较脆弱区,局部构造区域为突水脆弱区。  相似文献   

5.
根据高河煤矿煤层底板与奥灰之间岩层的特点,分析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因素,对矿井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制定了可行的奥灰水防治技术措施,对于类似条件下奥灰水带压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层底板奥灰水是锦瑞煤业主要水害,为了探讨主采煤层奥灰水带压开采的突水危险性,在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突水系数法,从大巷层位布置、工作面长度、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等几个方面,对矿井主采煤层奥灰水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为锦瑞煤业奥灰水带压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5):213-215
为准确评价南峪煤矿下组煤层底板奥灰突水危险程度,以8~#煤层开采为例,分析确定煤层底板突水的主控因素,运用基于GIS和AHP耦合理论的脆弱性评价模型,对8#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作出评价并分区。将脆弱性指数法与传统突水系数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脆弱性指数法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的相对脆弱关系,其评价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保德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和突水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认为井田构造不发育,煤层底板隔水层隔水性能较好。利用突水系数法对煤层底板奥灰突水危险性进行了评价,8#和11#煤层底板突水系数均小于临界突水系数,在无隐伏导水断层或导水陷落柱等导水构造的情况下可实现安全带压开采。针对奥灰突水的特点,提出防治对策是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应采用物探和钻探手段进行综合探查,加强矿井水情监测监控预警系统、防排水系统、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有效隔水层等效厚度、隔水关键层有效厚度、断层和褶皱密度、断层规模指数、断层交点和端点分布、陷落柱、峰峰组水压、峰峰组富水性和矿压破坏带深度等九个因素为主控因素,运用脆弱性指数法对屯兰矿8号煤底板奥灰突水性进行了评价,将屯兰矿8号煤底板奥灰突水划分为五个区域,即煤层底板突水脆弱区、煤层底板突水较脆弱区、煤层底板突水过渡区、煤层底板突水较安全区和煤层底板突水相对安全区。  相似文献   

10.
高耀全  穆鹏飞 《中州煤炭》2018,(5):13-16,20
矿井承压开采煤层底板突水是在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往往由构造因素引发的突水占大多数。以准格尔煤田某矿为例,对井田内的已知构造进行分析、量化,再结合奥灰含水层富水性、煤层的赋存条件等多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矿井奥灰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煤炭资源利用率和保证承压水上带压开采的安全,采用电剖面法探测了河东煤矿31005工作面10号煤层采后底板破坏深度,根据实测结果计算了一采区不同地点底板突水系数,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划分出一采区底板突水危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河东煤矿一采区钻孔崔K-5附近断层构造带突水危险性较大,应加强监测并采取相关安全防水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河东煤矿今后底板防治水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为落实矿井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彩惠 《煤矿开采》2010,15(1):47-49,108
结合目前华北型煤田下组煤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现状,分析了下组煤带压开采的适用条件、安全标准和开采下限等主要技术问题。阐述了下组煤开采的主要防治水技术,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和采场综合探查是防治水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充分利用隔水层的天然阻水条件、适应充水或人工改造充水条件进行带压开采;利用底板突水监测预警技术进行预测预报。指出带压开采的研究方向:完善和发展安全评价体系;对带压条件进行分级;加强采场物探技术研究;确定开采下限及建立技术装备和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分层开采底板岩体渗透性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底部存在着含水丰富的奥陶纪石灰岩。开采实践表明,一旦煤层与奥灰之间的隔水层内存在地质构造或煤层开采引志底板岩体破坏,可能会在煤层和含水层之间形成导水带,从而诱发突水,介绍了分层开采引起对底板岩石渗透性影响的试验成果,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获得了分层开采对煤层底板岩体渗透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偃龙矿区地处豫西地区,矿井深部开采二1煤层受奥陶系强含水层岩溶裂隙水威胁,奥灰水压不断增高,煤层底板构造发育、隔水层不稳定等突水因素影响了安全回采。通过水文地质资料分析与瞬变电磁技术进行底板富水性探测,建立了底板注浆改造深度精确计算模型,提出了偃龙矿区二1煤层底板注浆改造水害防治技术,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12061工作面底板分布有3种类型富水异常区,富水异常区域岩层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异常区覆盖工作面底板大部,工作面底板存在突水危险性;菱形钻孔布置有利于减小孔间距,最终确定底板注浆改造深度为65 m、注浆压力为9 MPa与注浆扩散半径为25 m,对太原组下段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注浆变含水层为相对隔水层,切断了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与二1煤层的水力联系;底板注浆封堵后,检验孔水量不大于10 m3/h,钻孔孔壁光滑,原5个富水异常区消失,注浆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清煤层底板陷落柱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山西某矿大巷掘进探水过程中发现的陷落柱突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水质分析、特征元素含量测定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手段,开展了太灰水、奥灰水和陷落柱水的水化学特征组分测试。结果表明,常规水质组分中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钙、钴、锰、锶反映出陷落柱水与奥灰水关系更密切,其他指标数值介于太灰与奥灰之间,反映出奥灰、太灰混合水特征。陷落柱水中有机质聚集,水动力条件弱,与上下含水层水交换较弱;DOM荧光强度最高,特别是Ⅱ区和Ⅲ区荧光峰强度,太灰水和奥灰水中荧光强度相对较弱,表明陷落柱空间自成生态系统,碳源相对丰富。利用常规组分、特征元素和有机组分,可以很好地区分出陷落柱水与其他水源的水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煤层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对底板突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当导水裂隙带与含水层强富水区域相连接,才会发生矿井突水灾害,因此对煤层底板含水层的富水能力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矿井水害的发生。以北阳庄煤矿陶系灰岩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选择煤层底板含水层富水性评价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结合非线性数学方法——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建立了富水性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对各影响因素数据进行了处理,制作了各影响因素专题图并进行了复合叠加和评价分级,最终得出了北阳庄煤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富水性综合评价分区图。基于GIS—ANP的含水层富水性多源信息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含水层富水性受多因素控制的特征和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一种可行的矿井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狄效斌 《煤炭工程》2014,46(7):64-65
针对目前我国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破坏的现状,分析和评述了发生在山西煤矿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指出了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地表变形、水资源受损、水环境变异、生态环境衰退和地貌景观改变,并根据煤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治理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煤矿开采存在底板带压条件下,能否安全开采,最常用的评价方法是突水系数法。但由于煤层底板突水影响的因素多,在水文地质复杂的情况下,突水系数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考虑水压、隔水层底板厚度、岩性组合及特征、导升高度、煤岩层产状、构造等自然条件,以及工作面的采长、开采后的底板破坏深度等人为因素对煤层底板隔水能力的影响,采用有效阻水系数法评价了太原西峪煤矿9号煤开采的间接底板奥陶系峰峰组岩溶水突水危险性,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表明,有效阻水系数法评价更加合理,是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煤层底板突水安全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