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开放的P2P网络环境中,由于资源类型的繁多,交互双方的需求各异,交互者不能准确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存在交互风险.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类型分组的P2P信任模型.该模型引入了角色分组思想,将交易资源类型进行分组,结合全局信任度计算方法,在直接信任度与推荐信任度计算中叠加组内组间因素,评估欲交易节点的可信度以用于交易决策.文中还引入反馈机制来激励诚信节点,惩罚欺骗节点.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减少与恶意节点的交易次数,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保证交易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的P2P网络环境下的综合信任模型。明确区分了服务质量和反馈质量,不是简单地将节点的信任度作为推荐权重,而是通过节点推荐可信度来计算节点的推荐信任度,并且通过动态权重因子平衡自身交互历史经验和其他节点的推荐信任来计算节点的综合信任度,同时为每个节点引入信誉积分属性以鼓励节点提供服务和推荐信息,提高节点参与网络活动的主动性,给出了信任模型的实现算法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信任模型能准确计算节点信任度,并且能抵抗恶意节点的夸大、诋毁、协同作弊等恶意行为,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的信任模型对节点行为改变的动态适应能力不足,在研究前人提出的信任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环境下的信任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节点之间的交易历史行为和交易评价信息,提出用局部声誉,评价信任度,全局声誉,信任度中用权重因子来概况模型,使该模型更真实化,有效化.仿真实验表明,与已有的信任模型相比,提出的模型具有更好的动态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处理动态恶意节点策略性的行为改变和不诚实反馈对系统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评价离散度敏感的P2P电子交易系统信任模型,该模型引入了基于推荐节点数量和推荐信息离散程度 的全局声誉信度概念,以及直接声誉的相对信度概念,并给出了基于信度的信任度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和分析,验证了 该信任模型的有效性和抗恶意节点能力。与EigenRep进行比较,表明该文模型在抗恶意节点攻击能力上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P2P网络信任模型——层次化分布域信任模型HDRTM。该模型基于历史交互信息和信誉推荐,采用量化方法和合成规则方法得到的信任度对P2P网络中的节点信任进行评估,同时引入了惩罚调节因子、合成规则权重因子等加强了信任度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对HDRTM的仿真证明能够有效抵制恶意节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信任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信任度推荐的P2P-Grid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P2P与Grid混合模式下,寻找可信任的服务Peer的问题,设计了一种P2P-Grid环境下基于信任度推荐的P2P-Grid模型。通过自适应的方式构建超级节点,完成对网络的逻辑划分以及推荐信任度的传递,避免了网络瓶颈的出现。网格服务的申请者通过超级节点获得全局信任度,然后计算其最终信任度。将计算任务交予最可信的节点去完成,保证了服务质量。分析及仿真实验说明,该P2P-Grid模型可以简单有效地解决P2P-Grid中的信任问题,具有良好的工程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时间和空间特性,提出一个新的动态信任模型,该模型包含近期信任、长期信任、滥用信任和反馈信任等4个基本组件;针对P2P网络中节点动态性的问题,提出用社区信任度来表示物理位置相关的群体信任程度。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动态适应能力和反馈信息聚合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合谋、诋毁等恶意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环境下的推荐信任模型方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P2P网络的匿名性和动态性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传统的信任管理模型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对等网络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推荐的P2P网络信任模型,将节点提供服务和推荐的能力进行区分,用信誉值表示节点的推荐能力,根据节点的直接信任值、其它节点的推荐信任值和相应的惩罚值来计算节点的信任度,节点依据信任度选择交易对象。仿真实验表明,基于推荐的信任模型能有效的评估节点的信任度,在交易成功率上要优于传统的信任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P2P网络信任模型用单一信任无法准确反映节点行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信任的非结构化P2P网络信任模型D-Trust。该模型将信任分为服务信任和反馈信任,提出了双信任的存储、计算和更新算法,以及信任传播机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防御常见的安全攻击,和单一信任相比,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节点的服务能力,较已有的信任模型在性能上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开放网络环境中的信任管理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网络环境中,运用用户行为及模糊理论对信任框架进行了建模. 给出了信任的定义和信任的计算机制及算法. 该算法具有对恶意节点屏蔽能力. 引入亲疏系数的概念,可同时解决恶意节点的定义方式以及信任网络初建立时各节点信任度初始化的问题. 扩展了云模型,使得信任度期望接近信任评价区间临界区域时,节点拥有与一般信任度期望远离临界区域时完全不同的信任程度. 讨论了云模型各参数对信任度计算的影响. 通过引入时间衰减系数及行为影响系数,较好地解决了信任的模糊性随时间及行为变化的动态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信任管理是P2P系统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分布式信任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开放系统信任模型的设计,然而,缺乏有效的信任机制来保证参与分布式计算的节点本身的安全性.在仔细分析了P2P系统的信任问题后,为保证节点的安全性提出一种高度自治的P2P环境下的信任管理模型.该模型通过加强节点的自治能力,使每一个节点可以自主地建立一张与它交易的节点的信任表,并通过主观推理方法得到其他间接节点的信任值,提高了网络本身的自适应性,为信任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将社会网中的信任机制引入到无结构对等网络中,通过社会网相关理论在节点间构建信任关系.把网络中每个节点同时拥有的"服务贡献者"和"服务消费者"这两个不同角色,分别采用不同的信誉值进行衡量与评估,并以此构建激励模型.在推荐信誉值的评估中,进行了针对恶意节点虚假推荐值的去噪声处理,提高了信誉值评估的抗干扰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抑制搭便车和恶意节点等不合作节点的行为,在保障系统公平性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建立电子商务信任社区聚类模型,讨论信任网络构建问题,进行信任网络社区聚类分析.通过互信息方法构建信任信息度,采用直接信任信息度和全局信任信息度描述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提出使用信任社区聚类的方法分析用户最信任的网络关系,采用聚类系数和全局信任信息度进行信任社区聚类分析,给出电子商务信任社区聚类优化算法.实验表明,利用该方法构建的信任社区聚类模型能够反映电子商务主体间接的信任关系,与现有的其他方法相比,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P2P的混合安全信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非集中管理认证的,结合局部信任机制以及全局信任机制的P2P安全信任机制.该信任机制结合以往信任模型的优点,既充分利用了P2P中节点自身的交互历史,又有效的考虑了整个网络的交互经历,不仅使安全机制更具有针对性,网络开销变小,还推出了合理的惩罚机制,有效预防冒名、诋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等网络中基于模糊集的信任和声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等网络中,信任可以用于指导实体的协作决策,当前信任建模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集的信任和声望模型,模型根据实体的经验和其他实体的推荐信息构建对目标实体的信任.模型使用了语义标签来刻画不同的信任级,并能够综合评判不同方面的信任值.实体在采纳信任推荐时,模型利用模糊贴近度来表达推荐的正确度,并据此调整推荐者的影响.使用该模型的文件共享网络仿真实验可以正确地表达对实体的信任,促进具有相同偏好的实体群组的形成,提高交易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点对点网络中信任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难以刻画和计算的特点,首先运用域的概念设计一个信任模型,包括可信度的管理、传递和表示.在计算对等点的全局可信度时引入动态权重函数,再运用云理论将每个已存在的可信度映射为定量的可细微变化的不同云滴,并计算不同权值下其云的数字特征.在Microsoft Visual C++和Matlab环境下,计算与标准概念云的相似度,相似度最大的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点对点网络中信任的随机度和模糊度,其所对应的权重最终确定了请求对等点的可信度.结果表明,运用域的概念和云理论的信任模型较好地表征和计算了点对点网络中的信任,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内容可寻址网络仿真系统中,节点扰动能够导致区的布局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引起整体效率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即在节点扰动之后的区重组过程中,使用分布式树型数据结构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解决方案极大地降低了组织过程消耗的网络资源,使系统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效果不佳,这和教育目的不明确、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模式滞后及教育方法单一有关。艾滋病同伴教育是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一个项目,在青年人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让他们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同龄人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更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对同伴教育的方式,活动内容、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这种互动、感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触动心灵,具有讲授、灌输等单项交流所不可及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