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超吸水纤维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吸水纤维(super absorbent fiber,SAF)是具有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水分的功能纤维,具有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加工性好等特点。综述了SAF的分类、吸水保水原理、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并分析了SAF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超强吸水聚合物在砂浆与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养护是解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过大的有效措施.试验采用一种具有超强吸水性的聚合物材料(SAP)吸水后对混凝土进行内养护.结果表明,超强吸水聚合物能够显著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变形.当因水泥水化导致水泥石内部湿度降低而影响水泥水化时,聚合物材料可释放出所蓄水分,为水泥的进一步水化提供水源,延缓水泥的自干燥进程.加入SAP后,混凝土的工作性尤其是保水性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混凝土硬化后SAP在混凝土内部留下形状相对规则的封闭孔,这使混凝土强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腈系超吸水纤维的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潜交联剂,采用后交联-水解法制备聚丙烯腈系超吸水纤维,吸水倍率可达40g/g.文中讨论了潜交联剂的交联原理以及其含量和水解条件对纤维吸水性能的影响,还对水解过程中纤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选用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利用电晕改性羊毛纤维制作的超吸水运动羊毛面料,通过设计无衬、无里的西装款式及与其相匹配的大小缝工艺,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改进西装肩部板型,制作出了具有超吸水、透湿、便于运动、穿着舒适等功能的全羊毛西装.同时该西装具有正规西装的外观,满足了人们夏季穿着正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超吸水成纤共聚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合成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超级吸水成纤共聚共混物,分析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及其钠盐的配比以及聚乙烯醇含量对其吸水和吸盐水性能的影响,并找到了合成超吸水纤维原料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一种成本低廉的聚丙烯酸超吸水凝胶(SAP)并测试其吸水性及耐盐性.结果表明:该树脂在水及盐溶液中均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分别为220 g/g和36 g/g,60℃高温保水性实验表明,该树脂在高温下可持续保水720 min以上.重复吸放5次后,吸附量仍可分别达到第一次吸附量的95.55%和90.12%,循环吸附性能良好.吸水能力较强,是树脂中亲水性基团与网格内渗透压共同作用的结果.离子的存在是吸水倍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仍表现出高吸水性质,表明聚丙烯酸树脂具有一定耐盐性.对该树脂在水及盐溶液中的吸附动力学和扩散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吸附动力学均属于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即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扩散动力学机理表明,聚丙烯酸在水中符合non-Fickian扩散,是具有较快吸附速率的主要原因;在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中符合Fickian扩散,即金属离子向聚合物中的扩散起主导作用.这种具有高吸水性能、良好保水性能的水凝胶有望作为保水剂应用于农业、园林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试块采用常规蒸汽养护,抗压强度最高仅能达到250 MPa。为了进一步提升UHPC的综合性能,文章对脱模后的UHPC试块先进行煮沸吸水,后进行热干养护,考察其对UHPC力学性能、收缩率的影响,并表征分析了试块表层和内部的未水化水泥和空隙率。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蒸汽养护,采用煮沸吸水-热干养护后,UHPC的抗折抗压强度明显提升,收缩率显著降低。EPMA分析结果表明煮沸吸水-热干养护后的试块表层和内部的未水化水泥和空隙率相较于常规蒸汽养护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航道疏浚土与日俱增,利用疏浚土配制喷播基质用于坡面绿化,可以实现疏浚土的资源化利用。以疏浚土为主要试验材料,采用L25(53)正交试验设计,在疏浚土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聚丙烯酰胺(PAM)、高分子吸水性树脂(SAP)、稻草秸秆进行改良,并种植高羊茅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各试验组的物理结构特征、水分特征、化学性质、高羊茅出苗率等指标,分析PAM、SAP、稻草秸秆对疏浚土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到基于疏浚土配制绿化喷播基质的配比。结果表明:在疏浚土中加入SAP能显著改善疏浚土的孔隙特性,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疏浚土的持水能力;适量的PAM可以提高疏浚土中铵态氮的保留量,促进高羊茅种子的发芽,过量的PAM会抑制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秸秆能显著提高疏浚土的养分含量,降低疏浚土的p H值;基质的最佳配比为每kg疏浚土内添加SAP 6 g、PAM 0.5 g、秸秆35 g。 相似文献
12.
膨胀力是反应膨胀潜势的重要指标之一,选取湖北宜昌小溪塔至鸦鹊岭一级公路改建工程K25+000段膨胀土,对其进行掺风化砂改良处理,在对不同风化砂掺量下的膨胀土进行基本胀缩试验的同时,深入探究了初始含水率对风化砂改良膨胀土膨胀力的大小以及增长速度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风化砂后,膨胀土的各项胀缩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均能达到路基填料的标准;在同一风化砂掺量下,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膨胀力逐渐降低,且膨胀力可以用初始含水率的幂函数很好地描述,两者相关性较好;初始含水率越低土样所具有的的膨胀潜势及膨胀力越大,膨胀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越陡,浸水后改良膨胀土的膨胀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1h以内,稳定速度较快;综合考虑经济性以及初始含水率和风化砂掺量对膨胀力大小的影响,建议将风化砂掺量控制在30%~40%,初始含水率控制在略大于最佳含水率1%~2%内,此时对膨胀力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变化规律,对低水胶比和20%矿渣掺量下配制C35的机制砂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数据表明:配置机制砂混凝土需要提高砂率,砂率一般宜大于38%;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天然砂混凝土低,但后期增长较快;相对于天然沙,要更加重视对不同批次机制砂的质量检测;适当提高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14.
以井睦高速花岗岩地区的水泥固化淤泥质土-砂混合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含砂水泥固化土的工程特性,得出了含砂量和龄期对其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入比一定时,增加含砂量,含砂水泥固化土强度呈峰值点趋势增长,即存在最优含砂量且具有随水泥掺入比增加而增大的内在规律;当水泥掺入比为12%和20%时的最优含砂量分别是30%和40%.水泥固化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存在明显的峰值,属加工软化型;含砂量对其强度和变形特性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置换作用、团粒化及填充作用、约束作用、减水作用和分散作用,说明采用水泥固化淤泥质土-砂混合软土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砂类B组路基土的静力特性,在了解其物理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中砂及粉质黏土配置了4种不同细粒含量的中砂类B组土,根据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围压和细粒含量对试验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及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细粒含量条件下,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显著,在同一应变值时,应力相差较大,且150 k Pa的曲线应力差值最为明显;在相同围压条件下,细粒含量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不明显,细粒含量低于30%时,应力-应变曲线走势几乎一致,应变增大的同时应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盾构穿越复合地层时,富水砾砂层含量高易发生“喷涌”、掌子面失稳,泥岩地层含量高则易发生结泥饼、刀具抱死及偏磨、出渣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施工难题,以南昌地铁4号线七里站—民园路西站(七民)盾构区间穿越富水砾砂-泥质粉砂岩复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5种不同复合程度掌子面地层渣土改良试验,研究土压平衡盾构在动态变化的复合地层中所需的合理渣土改良剂配比。结果表明:对于复合地层,随着泥岩占比从10%增加至90%,泡沫注入率从20%逐渐增大至50%,膨润土泥浆注入率从20%逐渐减小至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改良方案可保证土仓内渣土流塑性较好、渗透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力学特性与变形机制,以不同含冰量的冻结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1.5 ℃下的三轴压缩试验,讨论了围压和含冰量对冻结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常规饱和冻土与高含冰量冻土在变形机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针对砂土提出的“冰砂混合,分层压实,下部补水”的制样方法可制出土颗粒分布均匀的高含冰量饱和冻土试样;高含冰量冻结砂土与饱和冻结砂土的强度和体变差异很大,但不同含冰量的高含冰量冻结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体变很接近;不同围压下的67%含冰质量分数冻结砂土均为应变软化型,且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应变软化的程度逐渐降低,体变逐渐由体胀向体缩转化;饱和冻结砂土受力时是由土颗粒、冰和未冻水共同承担;而高含冰量冻结砂土主要由冰直接承担外力,冰中夹杂的土颗粒间接地影响了冰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像烟台这样的沿海地区,在地下开挖隧道前的地勘工作中,往往会遇到饱水砾砂层.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涌水、涌砂、土体塌落等事故.在对类似烟台市的某隧道地质勘探资料的研究中发现,砾砂层土体的资料较少,而砾砂层土体又是该隧道工程的研究重点.所以选取有代表性地段的现场岩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确定砾砂层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得出该区域砾砂土较密实、湿度处于饱和状态、土体属于中压缩性土的结论;对于处在砾砂层中的暗挖隧道来说,岩土层的条件对开挖极为不利,必须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毛细水上升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室内砂柱模拟试验。设置了两组不同温度下砂柱毛细水上升试验进行对比,分析了风积砂毛细水上升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温度的关系,探讨了毛细水上升的运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高的温度能够加快湿润锋的迁移速率,然而局部的高温会抑制水分的向上迁移,但温度效应不是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