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丁二酰丁二酸二甲酯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过量的丁二酸二甲酯作为反应溶剂 ,以甲醇钠与丁二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丁二酰丁二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 ,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在n(丁二酸二甲酯 )∶n(甲醇钠 ) =4 3∶1、反应温度10 0℃及回流反应时间 2 5~ 30min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下 ,得到质量分数为 97 5 %的丁二酰丁二酸二甲酯 ,以丁二酸二甲酯计其收率为 80 1%。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富马酸二甲酯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富马酸二甲酯的合成方法,包括以富马酸、顺酐、糠醛为原料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3.
亚磷酸二甲酯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用三氯化磷和甲醇合成亚磷酸二甲酯的方法,讨论了物料配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亚磷酸二甲酯的最佳反应条件。在选择的试验条例上产率为83.6%。  相似文献   

4.
催化蒸馏合成顺丁烯二酸二甲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顺酐与甲醇反应生成顺丁烯二酸二甲酯的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在DNW-1型树脂的催化作用下,顺酐的转化率达到100%,顺丁烯二酸二甲酯的收率可达到99%以上;且催化蒸馏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1,2-环己二甲酸二甲酯(DME)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型石油化工产品。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原料经催化氢化制得DME,收率95%,纯度99.9%。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环境污染小、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马来酸酐和甲醇为原料,用玻璃球负载纳米级SO42-/TiO2固体超强酸作酯化催化剂,硫脲为异构化试剂,一步催化合成富马酸二甲酯,考察了富马酸二甲酯的合成条件和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效果。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马来酸酐)∶n(甲醇)=1∶6.0,超强酸用量2.8%,硫脲用量3.5%,回流反应3.0h,富马酸二甲酯收率为95.6%;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富马酸二甲酯收率为89.3%。  相似文献   

7.
连续化无溶剂法亚磷酸二甲酯工艺改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亚磷酸二甲酯工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其合成工艺条件的研究 ,分析了该工艺的优缺点 ,提出了改进思路 ,设计了符合该合成路线的流程 ,并对连续化无溶剂法合成路线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中试装置并进行现场调试 ,集中优化了影响无溶剂法亚磷酸二甲酯收率的工艺操作参数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顺酐和甲醇为原料,DZH型树脂为催化剂,合成了马来酸二甲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进料空速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110℃、反应压力0.6MPa、甲醇与顺酐质量比为1.4、顺酐空速0.74 h-1的条件下,顺酐转化率大于99.6%,二甲酯收率大于98.6%.  相似文献   

9.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合成1,4-环己烷二甲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压反应釜中,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经两步催化加氢反应合成了1,4-环己烷:二甲醇。分别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和溶剂甲醇配比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Ru/Al2O3可用作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苯环加氢催化剂,可连续使用8-10次;CuO-Cr2O3可用作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酯基氢解,可连续使用4-5次。此两种催化剂都具有很好的活性,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两步加氢反应的收率都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丁二酸和甲醇为原料、自主开发的耐温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无催化剂连续预酯化和连续催化精馏组合工艺合成了丁二酸二甲酯。考察了丁二酸进料液态空速、原料配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丁二酸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耐温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稳定性好,在反应温度为110℃、甲醇与丁二酸的摩尔比为9、丁二酸进料液态空速为0.7 h-1的条件下连续运转2 000 h,丁二酸的平均转化率为99.96%,丁二酸二甲酯的平均选择性为99.93%。FTIR表征结果显示,反应产物的FTIR谱图与丁二酸二甲酯的标准谱图基本一致。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甲醇脱水制二甲醚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趋势,重点阐述了齐鲁研究院研发的催化蒸馏甲醇制二甲醚技术。采用固体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固定床与催化蒸馏塔组合工艺,甲醇单程转化率可达99.5%,二甲醚选择性约为100%,产品二甲醚纯度大于99.9%。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了新型催化剂以及先进的催化蒸馏工艺,该技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选择性好,流程简化,投资少,能耗低,具有较强的综合技术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尿素直接醇解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尿素直接醇解制备碳酸二甲酯反应(DMC)的热力学研究进展。对催化精馏、去除氨气工艺以及高沸点共催化剂、热耦精馏、脂肪二元醇循环剂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评价了不同催化体系包括金属化合物、单质金属、多聚磷酸、有机酸盐、有机金属化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和离子液体催化剂的优缺点。此外,还指出了尿素直接醇解法合成DMC生产路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催化剂中杂质Na和Fe对甲硫醚合成的催化行为的影响。Na含量越低,甲醇分解率越高。Na的质量分数在0.2%~0.4%时,甲硫醚产率最高,甲硫醇生成率最低;Na含量进一步增大时,甲醇双分子脱水生成甲醚的量增加,甲硫醇产率增高,生成甲硫醚的选择性下降。随着Fe含量的增大,甲醇分解反应加剧,硫醇产率增高,甲硫醚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碳酸二甲酯的电化学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电化学合成方法、反应器、催化剂、电解质以及反应机理等方面对碳酸二甲酯电化学合成反应进行了综述。间接电化学合成法电流效率高 ,但存在着产品分离精制及催化剂回收利用等困难 ,而气相直接电化学合成法克服了前者的缺点 ,但目前选择性尚低。对碳酸二甲酯电化学合成方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由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由二氧化碳出发制备碳酸二甲酯的甲基化法、酯交换法和直接法的研究状况作了综合评述以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较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具有更高的CO2平衡转化率;对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而言,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增加呈单调下降,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力有利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的进行,H2/CO2比值越大,越有利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碳酸二甲酯的物化性质及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近年来甲醇氧化羰基化法的合成工艺及所用催化剂的开发现状,分析了各种合成工艺的优缺点,并指出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固体碱用于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以 γ Al2 O3为载体的固体碱催化剂对甲醇与碳酸亚丙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活性。考察了反应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 ,KF/ γ Al2 O3在 4种钾化合物中表现出较高活性 ,但碳酸亚丙酯转化率仅为4 0 %。以 KF/ γ Al2 O3为催化剂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负载量 0 .2 g/ g,温度 4 1 3K,催化剂用量 4 % (对反应混合物的质量分数 ) ,原料醇 /酯 (摩尔比 )为 5∶ 1  相似文献   

19.
以铜质量分数为11%的载铜活性炭(J-AC)为吸附剂,对石油醚溶液中的二甲基硫醚进行吸附,通过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探讨J-AC对二甲基硫醚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J-AC对二甲基硫醚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96,且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自由能(△G )、吸附热(△H )和吸附熵(△S )均小于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混乱度降低的自发过程;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9,随着二甲基硫醚初始浓度的增加,拟二阶速率常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Cu-Al、Cu-Mg-Al、Cu-Zn-Al水滑石作为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新型催化剂,并经XRD和IR进行了表征。在压力为2.0 MPa,氢酯摩尔比50:1,氢气体积空速3 000h~(-1),反应温度180~210℃条件下,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催化剂的评价结果表明,Cu-Mg-Al水滑石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草酸二甲酯的转化率高达99.5%,选择性为100%;另外,Cu-Zn-Al水滑石催化剂也同样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草酸二甲酯的转化率及乙二醇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3.8%和97.5%,远高于浸渍法制备的Cu/SiO_2、Cu/Al_2O_3(Cu 20%)为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