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光明 《云南建材》2011,(19):79-79
由于现代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生态、高效、低消耗的设计也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也将会成为建筑界设计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运动和“可维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如何更好地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界追求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新兴的绿色建筑运动,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建筑的前提,提出了“可维持设计”的具体思想和实例。  相似文献   

3.
求是务实的“建筑评论”与评论“求是务实的建筑”越名城一、建筑评论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在1994年“建筑师杯”的评选会上,应邀参加会议的美术界与音乐界人士,对建筑设计沉寂的评论讲坛感到不解。他们认为,建筑界不仅对国内的设计评论不多,对国外的设计也较少评...  相似文献   

4.
非线性建筑     
国外建筑界对“非线性建筑”探索性的教学课程(伦敦建筑联盟的涌现技术课程、麻省理工大学涌现设计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建筑工作室等)与标志性的设计实践(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埃森曼的阿伦诺夫艺术中心,李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突然半开,中国建筑界受到外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激烈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迅速消化与吸收外来思潮的有益成分,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理论与设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并出现了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建筑,它们基本上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如佘唆南、梁启杰、莫伯治等,他们的作品代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学术动态     
《时代建筑》2007,(5):140-141
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之旅暨北欧四国城市与建筑专题考察,“新型多螺箍筋”工艺展示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立实习基地,“欧洲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模式的相关政策与发展趋势”讲座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来临的前夕,香港和上海两地展开了评选“十佳建筑”的活动.这个活动唤起人们对解决公共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回顾了这次活动,并对这两个城市的“十佳建筑”在质量、设计、技术、风格和各自代表的文化与上做了比较。并从近来建筑界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发展与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次评选比较强调建筑外观的审美标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更加关注生态设计并将其作为评选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覃晖  陈纲伦 《华中建筑》2003,21(3):43-45
面对建筑界对“人性复归”这一主题的关注,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同,她的创作并没有陷入“人文主义”的窠臼,她从建筑自身出发,努力寻求一切新方法、新手段实现将物质的建筑情感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日本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可持续的环境概念在日本已为建筑界所广泛关注,建筑师们正在通过点点滴滴的设计实践,履行着自己的环境职责。日本建筑界提出了以降低建筑环境负荷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保持建筑生涯的可循环再生性、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以及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中等方法。东京煤气公司港北NT大楼、世田谷区立特别老人之家以及“Acros福冈”等项目运用了这些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突然半开.中国建筑界受到外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激烈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迅速消化与吸收外来思潮的有益成分,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理论与设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并出现了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建筑。它们基本上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如佘睃南、梁启杰、莫伯治等,他们的作品代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吕倩  罗杰威 《建筑师》2012,(3):75-82
穆迪加尔建筑是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伊比利亚半岛的特殊建筑形式.它诞生于基督教”光复运动”之后的特定历史阶段,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穆迪加尔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独立风格,而是依附于罗曼、哥特或巴洛克等建筑风格的伴生现象。本文试图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原于中世纪宗教冲突与共融的历史背景下,解读其建筑表达中的异文同构现象.探讨其超越美学直观的文化同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高速发展、全球一体经济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洋设计正继续在中国各地抢摊并且已逞风行之势。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新消费主义"和"新奢华主义"的国际浪潮中早已数典忘祖,也有不少人在饱食西方艺术大餐之余无奈地哀叹民族艺术的学问饥荒,艺术界正在体验着一种悲凉的文化混杂和虚荣。如果我们抽取和提炼民族传统文明中那许多独特的符号、元素、语汇甚至精神中一些美妙奇幻的内容,并通过当今审美意识指示下的新的手段,必定在当代艺术形式中寻找到相当广阔和持久的应用领地。人类的历史可能再次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再度"中兴"的辉煌机遇。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是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部分带有巴洛克风格装饰,在端庄稳重中又展现了低调的华贵。建筑外墙有许多装饰纹样,植物、花卉、实物等等,都代表了大北电报公司对于他电信事业发展的展望,以及增加财富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14.
Leadenhall Market是伦敦著名的市集.置身这里会让你有种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错觉。Jenl3er Studio将法国的diptyque香水品牌带入19世纪末的伦敦,时代的碰撞,给人以全新体验。这是设计师ChristopherJenner与巴黎著名香水品牌diptyque的再次合作。ChristopherJenner将他最具特色的设计手法“碎片分析”运用到了diptyque品牌中.同时与经典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和设计传统紧密相连.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英式图案和法式奢华的内部空间。  相似文献   

15.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建筑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中外建筑》2010,(12):73-80
建筑艺术是由技术支撑下的观念表达,它以物质的形式肩承了一定时代的文化意义。建筑的风格、形式、结构是社会发展综合变量的产物,而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的产物。欧洲19~20世纪初围绕着"建筑如何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单独强调风格、形式和结构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忽略了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结合西方建筑发展史简述了西方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钟思斯 《山西建筑》2010,36(3):26-27
试图从美国西班牙住宅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这一特殊风格样式的发展背景,通过借鉴北美历史上该类型的发展找到当代西班牙式住宅流行的深层背景,以此来客观看待西班牙样式在建筑学语境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倪敏 《山西建筑》2014,(29):13-15
介绍了Art Deco的建筑风格,结合苏州"石湖天玺"楼盘工程,分析了Art Deco建筑风格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了Art Deco建筑文化生活形态下景观布局的中国地区本土化品味,为该建筑风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西方现代建筑是由产业革命以来的机械所支撑的。它们成为世界共通的内容,以至从阿拉斯加到赤道都建起同样的钢铁和玻璃的建筑。这些对冷暖气依赖性很强的建筑,需要极大的能源消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破坏,也与它们脱不了干系。我们的祖先为了在严峻的自然中生存下来,创造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建筑。它们是以风、光、水、地、神、材等作为关键词、不需要消费能源的建筑。这些智慧,在依赖机械、习惯于生活在人工环境中的20世纪里几乎被遗失殆尽。为了让几乎被破坏掉的地球重生,我们要尽可能地抑制能源浪费,即使改变生活方式也必须和自然共存下去。建筑史总是在时代的要求中被发现。把世界上各个乡土的智慧和我们所拥有的高科技相融合,就可以治愈我们宝贵的地球。这是时代的要求,新的21世纪建筑设计将从这里诞生。  相似文献   

20.
彭长歆 《华中建筑》2010,28(6):153-157
"东山洋楼",是广州城市近代化历程中特定区域及特定时期住宅建筑发展的产物。通常而言,泛指形成于20世纪初,由华侨、富商及政府官员等社会上层人士在广州东山一带营建或购买的、具有良好通风采光并满足新的生活方式需要的独立式住宅建筑。该文回顾了近代广州东山的开发与新式住宅的建设,对"东山洋楼"这一约定俗成的地方性建筑类群进行了历史成因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