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黄河花园口段水中的多环芳烃萘进行了降解性研究,测定了多环芳烃萘在水体中的降解速率,确定了黄河水中的细菌对萘降解的重要生物学参数,并分析了温度、泥沙含量、风速等环境因素对萘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泥沙含量、风速均对黄河水中细菌降解多环芳烃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10~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降解速率逐渐增大;泥沙含量为2~16 g/L时,随着泥沙含量的增加,萘在黄河水中的生物降解速率增大;风速对萘挥发速率的影响较明显,风速越大,挥发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C8,C18和HLB小柱萃取水样中的痕量有机磷农药(敌敌畏、内吸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硫磷),以毛细柱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进行测定,用甲醇-丙酮(70/30,V/V))洗脱3种不同的固相萃取小柱。C18小柱萃取回收率最好,平均回收率89.22%-101.93%。  相似文献   

3.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介绍了水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在固相萃取工作站上建立的酚类预处理方法稳定性好,筛选出的三种弱极性萃取小柱,回收率较高。采用流动相梯度淋洗,紫外检测器波长编程的方法测定富集后的酚类化合物,并测定了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测限。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准确性和测量范围,利用以OASIS MCX富集柱对水样进行固相萃取,再经色谱柱分离,在紫外检测器上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阿特拉津在0.50~10.00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Y=-1.262e+004+1.82e+005X(R=0.998 6,P0.01);最低检出限为0.000 3 mg/L;精密度较好: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0.86%~4.47%,准确度、灵敏度较高:加标回收率为93.4%~101.6%。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阿特拉津测定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陶骏 《给水排水》2007,33(10):25-28
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中的有机氯农药分析方法,利用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以及固相萃取预处理技术,对饮用水中的DDT和BHC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定.该测定方法快速、简洁、重复性好,线性相关系数>99.9%,并且样品回收率不低于88%,用于测定实际样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杂环化合物及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试验包括:(1)对含杂环化合物及多环芳烃的焦化废水,采用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考察了运行参数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运行状态下曝气池进出水有机物的组成.(2)对12种杂环化合物及多环芳烃,采用瓦呼仪分别在单一基质,与苯酚共基质及混合三基质条件下进行了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分析了其代谢机理及抑制特性.(3)研究了受试物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的规律性及与其化学组成结构间的关系.(4)对10种杂环化合物及多环芳烃在单一基质及与葡萄糖共基质条件下,采用厌氧间歇反应器并结合瓦呼仪试验,进行了厌氧酸化降解特性及酸化后好氧降解性能改善情况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去除负荷与曝气池内有机物可生物降解部分浓  相似文献   

7.
8.
以黄河原水为介质,以11种多环芳烃作为受试化学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水样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过程,测得生物降解半数时间(T50),用专业软件计算11种多环芳烃的分子结构描述符,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生物降解半数时间与分子结构描述符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半数时间与其分子量、最低空轨道能量和偶极矩相关;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黄河水中的QsBR模型为lg T50=-0.505+0.014Mw+0.217 |ELUMO|+0.926μ.  相似文献   

9.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已在国内外很多河流中检出,部分具有生态风险。多环芳烃在河流中的趋向决定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环芳烃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在河流中的化学行为。多环芳烃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途径主要包括吸附/解吸、挥发、光解、沉积、生物富集、微生物降解等,其中光解和降解可以将多环芳烃去除。综述了多环芳烃在河流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并对多环芳烃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途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黄河孟花段及伊洛河多环芳烃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黄河孟花段及伊洛河为评价对象,在对区域自然概况及污染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萘、芴、苊、菲、蒽、1,2-苯并蒽、萤蒽、苯并(a)芘8种多环芳烃类物质为评价因子,并在评价区域内造设了30个采样断面进行取样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多环芳烃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支流新、老蟒河及伊洛河已明显受到多环芳烃类物质的污染;干流孟花段亦有部分多环芳烃检出,河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多环芳烃类及其它有毒有机物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萃取(SPE)前处理技术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南京某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各单元中多环芳烃(PAHs)的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过程水和排泥水中均检出10种PAHs(除出厂水中未检出),其总质量浓度分别为97.05~216.85 ng/L和[JP2]98.60~188.89 ng/L;混凝沉淀池和滤池对PAHs的去除率分别为39.28%和12.25%,加氯使芴、菲、苯并(a)蒽和苯并(b)荧蒽的浓度增加;出厂水经管网到达用水点后,各单体芳烃的浓度比例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2.
王萍 《治淮》2015,(1):44-45
在色谱分析化学中,试样的预处理是样品分析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前处理是否有效最终影响到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是分离科学中最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式。其中,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是19世纪70年代后期由液—固萃取与柱液相色谱相结合发展来的新型样品处理技术。与传统的液—液萃取方法相比,固相萃取具有快速高效、有机溶剂用量少、无相分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湿地生物处理规律研究及污染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凌  陆桂华  毛小文 《水利学报》2004,35(1):0122-0128
利用质量守衡理论、土壤屏蔽反应理论和Monod生物降解动力学理论,作者建立了定量描述多环芳烃湿地生物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本文定量预测了六环芳烃湿地生物降解的规律性及处理时间、处理终点。为考虑多环芳烃湿地生物处理的复杂性,本文利用Monte-Carlo法,进行了多环芳烃湿地生物处理污染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湿地现有生物处理方式的情况下,经过10年处理,土壤中六环芳烃不低于63.6%被降解的可能性为95%,此时土壤中继续污染外部环境的六环芳烃不超过97.8%的可能性为95%;将土壤中六环芳烃处理到生物降解终点所需时间不超过21.80年的可能性为95%,终点时被土壤不可逆屏蔽的六环芳烃不超过30.3%的可能性为95%。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和夏玉米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影响,2015年在通州布置了灌溉试验,包括再生水、清水和交替灌溉3种处理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了土壤和夏玉米籽粒中16种PAHs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表层土壤PAHs总量为0.20~0.21 mg/kg,不同灌溉处理间土壤PAHs总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样PAHs各检测组分以菲(Phe)含量最高,占PAHs总量19.63%~20.37%;其次为苯并(b)荧蒽(Bb F)、荧蒽(Fth)和苯并(g,h,i)苝(BghiP),分别占PAHs总量的15.75%~16.45%、8.87%~10.34%、8.0%~9.13%。3种处理表层土壤PAHs含量低于荷兰土壤质量标准。夏玉米籽粒PAHs总量为0.08~0.20 mg/kg,同一夏玉米品种不同灌溉处理下玉米籽粒PAHs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夏玉米籽粒(粘玉米除外)PAHs主要组分为萘(Nap)、Phe和BghiP,含量分别为13.74~71.80、20.76~44.39和0.40~49.92μg/kg。夏玉米籽粒苯并(a)芘Ba P含量低于食品中粮食作物污染物限量规定限值。  相似文献   

15.
固相萃取(SPE)技术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主要应用于对水样的处理,同时应用于大气和土壤以及海洋生物样品的前处理。简单介绍了固相萃取的5个步骤,即吸附剂的活化与处理、加入样品、净化、洗脱、柱的再生,分析了吸附剂的选择依据为官能度、粒子大小及形状、表面积、孔径及化学惰性,指出吸附剂的选择困难限制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对于优先污染物中几大类化合物吸附剂选择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光催化降解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状况,综述了Ti O2等紫外光响应材料和BiVO4等可见光响应材料催化降解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并以萘为例,分析了多环芳烃的光催化降解机理。指出对可见光响应材料的开发和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光响应能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将光催化技术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也是高效去除多环芳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及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现状,分析了海洋环境中PAHs的来源。结果发现,不同海域PAHs的质量浓度差别较大,海水中PAHs的最高质量浓度为34338.0 ng/L,最低为13.0 ng/L;海洋沉积物中PAHs的最高质量比为1670.0μg/g,最低为24.1 ng/g;近海工业的发展程度及都市化进程与海域环境中PAHs的浓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贝类的PAHs浓度比其他生物体高;海洋环境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海上石油烃的污染和陆地污染源的干湿沉降。  相似文献   

18.
研究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8种致臭物质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确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最优化条件:氯化钠加入量0.4g/mL,萃取时间40min,萃取温度70℃,搅拌速率500r/min,解析时间3 min,无需调节pH。在试验条件下,8种致臭物质在1~100ng/L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7~0.999 9,最低检出限为0.5~1ng/L,相对标准偏差为1.6%~3.8%,加标回收率为89.2%~105.4%。  相似文献   

19.
将源水输入试验水箱,使天然介质材料棕毛纤维表面附着土著微生物,实现自然挂膜。通过设置天然介质材料密度、水力停留时间(HRT)、曝气量,对天然介质材料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介质材料密度、HRT和曝气量对PAHs的降解都有明显影响,随天然介质材料密度、HRT和曝气量的增加,PAHs的降解率随之提高;相同天然介质材料密度、HRT或曝气量条件下,大环PAHs降解率明显低于小环PAHs。  相似文献   

20.
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发现的一类暂未受控的新兴高致毒性消毒副产物。为了便于对饮用水中I-DBPS进行研究,可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GC/MS)联用技术来检测分析,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装置、操作及萃取方法,着重论述了其工作条件的选择,得出最佳优化条件:以DVB/CAR/PDMS作为萃取膜,萃取温度为65℃,萃取时间为45min,离子强度用25%(W/V)Na2SO4调节,搅拌速率为250r/min,并且在气相色谱中的解析温度为220℃,解析时间为30s。同时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对方法的检测限、精确度与准确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SPME-GC/MS方法,分析物的检测限在10~50ng/L,可以用来检测ng/L级水平的痕量碘代三卤甲烷(I-THMS),且在分析物标准浓度为0.1μg/L时,重复性试验的相关标准偏差(RSD)在0.4%~1.5%,再现性试验的RSD在4%~12.5%,这表明该方法应用于痕量I-DBPS的分析检测是精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