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薄片、全岩矿物组分、X衍射、扫描电镜、物性、流体化验等资料,分砂层组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四段储层岩石成分、流体性质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敏感性流动实验对储层各种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砂层组表现为中等偏强一强水敏、强酸敏、中等碱敏,4砂层组表现为弱一中等偏弱水敏、中等酸敏、弱碱敏;3、4砂层组均为强一极强盐敏,但临界矿化度不同;均不存在速敏性。分析了各种敏感性的成因机制,提出了抑制储层敏感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储层的岩性特征是储层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碎屑颗粒大小及岩石结构等岩性特征,是进行储层特征研究、有利储层预测、成藏机理及成藏特征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录井、取芯、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等资料进行详细研究,明确研究区深层致密砂岩的岩性特征,明确其岩石类型、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特征、粘土矿物成分,为进一步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红河油田延长段为目标,建立了综合运用岩心分析资料、成像测井资料和常规测井等资料识别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有效方法。运用该方法及其研究成果指导该区部署评价井,水平井取心分析结果与研究结论一致,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原型盆地恢复的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的40年代,其最终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认识构造叠加变形的动态过程,其二是恢复构造变形之前的古构造形态。原型盆地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盆地的构造、沉积、油气资源分布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白云岩区储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泌阳凹陷白云岩中油气显示的层多,但单层厚度普遍较薄,缺乏有效储层识别手段等、投产效果差难题,本文以石油地质学和测井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测井资料入手结合取芯、试油资料,对白云岩区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白云岩形成原因对储层进行识别,建立了该区储层的识别标准,为该区的二次勘探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在新井解释和老井复查中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一直是近几年勘探的重点,其中牛庄东坡是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牛庄东坡沙四段储层以深湖-半深湖相浊积扇砂体为主,浊积岩储层描述是该区勘探的难点之一,常规储层描述技术已经达不到对该区储层精细描述的需要。本文针对牛庄东坡沙四段浊积岩油藏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储层描述技术系列和方法。通过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优化、分频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的应用,得出牛庄东坡沙四段浊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向,储层沿北东-南西向展布,储层边界刻画清晰,与钻井吻合度高。在此基础上进行储层描述,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致密砂岩是一种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型的储层,天然裂缝在储层油藏开发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测井资料是储层进行识别划分的重要途径,但仅靠单一的曲线很难准确识别出天然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天然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和成像测井响应特征的总结分析,深入分析了每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总结归纳了六种基于测井曲线的裂缝识别方法,并将这六种方法识别后的效果与成像测井结果相结合,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对裂缝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深层储层物性差,岩性致密,非均质严重,常规测井气层识别复合率低,气层识别困难。针对东濮凹陷气层识别难的特点,开展了深层气层识别配套技术的研究,在多种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录井资料、声波差值法、C/O等综合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测井是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的重要方法。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是特低孔低渗的砂砾岩储层,对于该类非常规储层流体性质识别,采用常规的测井资料解释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通过对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储层流体性质研究,结合储层特征以及实际井组的测井和试油资料,利用异常侵入特征定性识别法和多因素流体识别法,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对M131井区内的11口探井统计分析,有7口井为油层,4口井为水层,利用异常侵入特征定性识别法,流体识别符合率在90%以上;采用多因素流体识别法现场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86%以上,为低渗储层流体定性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镇泾油田长8段为低孔低渗储层,由于大量裂缝存在形成了具有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储层,为评价此类储层,必须准确地识别裂缝。本文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选取岩心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法、成像测井资料识别法、常规测井资料分析法对裂缝性储层进行了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开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国外文献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对致密油气的初步认识以及致密油气勘探技术发展现状,致密油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之一,对我国原油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北美地区致密油气成功开发,我国也在大力开展致密油气开发工作,但是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我国致密油气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和技术攻关阶段。  相似文献   

12.
测井方法是目前识别和探测致密储层裂缝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常规资料中的双侧向测井可以对裂缝的张开度、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定量估算。应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可以确定裂缝层,定量计算裂缝走向和倾角,判断天然有效裂缝发育状况及诱导缝的产生程度。常规资料与成像等新测井技术结合,能够更直观准确的指示裂缝,使裂缝性致密储集层的解释精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3.
马骁锐  何宏  刘欢  强星  陈丽君  刘文正 《当代化工》2021,50(10):2295-2298,2304
针对红河长8油藏条件,研究了不同类型渗吸剂与地层水配伍性能和油水界面张力性能,选取合适的渗吸剂,并采用质量法测定了不同渗吸剂的自发渗吸效果.结果表明:阴-非离子复配渗吸剂FP1与模拟地层水配伍性较好;与模拟油的界面张力能达到10-2 mN·m-1数量级;阴-非离子复配体系渗吸剂FP1的渗吸采收率最高达到19.2%,APG0810采收率次之为16.18%,其次为AES采收率15.13%,地层水效果最差,采收率为11.26%;通过以上因素综合分析,渗吸剂FP1有较好的剥离油滴能力,促使油相排出,达到良好的渗吸排驱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玛湖油田是国内已发现的最大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地质条件复杂、开发工程难度大等问题.玛湖油田从勘探到效益开发大体经历了勘探评价阶段、开发试验阶段、规模开发阶段,开发技术主要有直井开发、水平井常规压裂和水平井体积压裂3种,随着水平井长度、加砂规模和平均单井压裂液用量逐渐加大,开发效果变好.近年来,特低渗-致密石...  相似文献   

15.
熊熙 《云南化工》2022,(1):102-105
致密油是继页岩气之后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被中国石油界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良好,主力层系为长6、长7油层组,盆地中部及南部深湖相沉积发育区是最有利的致密油勘探区。合水地区致密油油藏发育,储层物性差,具有显著的低渗、低压、低产特征,近年来通过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取得了较高的初产,但油井呈现出初产高、递减大、注水不见效、裂缝性见水的突出问题。对合水地区开展了致密油油藏注水井转采措施效果分析和探究,认为有必要对注采响应关系明显、裂缝性含水上升突出、注水长期不见效的井组内注水井实施转采措施,以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6.
石油的运移是石油地质学当中的关键内容,是连接生储聚的关键性纽带。什么样的运移方式决定油藏的聚集规模。通过对不同类型运聚特征的总结,发现致密油运移主要受排驱压力,运移体系和源储空间分布,运移路径上成岩影响因素的控制。对于不同的运移方式,最高效的是有关断层的运移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石南31井区油藏物性比较复杂,是复杂岩性砂岩油藏高起点,高水平开发的典型案例。目前,油田开发面临局部区域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自喷井转抽后含水上升迅速等问题,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局部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模拟调整方案,并进行对比,优选出合理的局部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低渗透油藏开采中,采用水驱采收率低和开发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无碱的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为验证该表面活性剂性能,对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得到SHPC7体系性能最佳,能快速得到界面张力平衡状态。然后,配置不同浓度的SHPC7,并对其界面张力进行观察,从而得到其最佳的实验浓度。最后,通过模拟低渗透油藏环境,就SHPC7表面活性剂在乳化性能、驱油性能等进行评价,并将其与AOS表面活性剂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环境下SHPC7的乳化性能要优于AOS表面活性剂,同时随着SHPC7的加入,其采收率可提高15%。由此说明SHPC7体系在提高低渗透油藏开采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成文  刘瑀 《辽宁化工》2009,38(5):325-328
介绍了目前海上溢油污染现状以及近年来国际上最新的油指纹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溢油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溢油鉴别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相关数据库对中国致密油的论文进行检索与统计,与之前进行对比,归纳了我国致密油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展,综述了中国致密油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结论表明:中国致密油论文总数少,纳米油气理论应该成为今后致密油的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发展的主要理论支撑;国家和企业应该多对科研机构进行相关政策促进和基金资助,促进人才培养,这样我国的致密油研究将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