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豫中地区烟蚜茧蜂田间越冬场所和滞育特性,对烟蚜茧蜂僵蚜田间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样本进行鉴定,同时分析了烟蚜茧蜂越冬滞育规律和越冬虫态。结果表明,豫中烟区烟蚜茧蜂以僵蚜形式越冬,不能以成蜂在野外越冬,其中以蛹在僵蚜中越冬的比例较高,平均为47.95%;其次是以老熟幼虫在僵蚜中越冬,平均为41.48%;少数以预蛹状态在僵蚜体内越冬。越冬寄主主要集中在白菜、萝卜等蔬菜上,少数在油菜、小麦和杂草上。从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中旬,烟蚜茧蜂田间越冬滞育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滞育率最高可达64.0%,滞育持续期可维持3~5个月。  相似文献   

2.
利用蜂蚜同接技术规模饲养烟蚜茧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蜂蚜同接技术饲养烟蚜茧蜂,结果表明,蚜源的寄生率控制在47%左右,平均每株接蚜2.8头/株,饲养18d后最高繁蚜量可达11万头/m2,饲养23d后单位面积可获得4.9万头/m2以上的僵蚜量,繁蚜和繁蜂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
以漂浮育苗为载体,研究了不同蜂蚜比的蜂蚜同接后烟蚜茧蜂的繁殖效果。结果表明,蜂蚜比为1:100的蜂蚜作为蜂蚜同接的蚜源和蜂源,其初始寄生率为52.28%,按4头/株同接饲养25 d后,累计繁殖僵蚜量为261.66头/株,其寄生率高达97.3%,繁蜂效果最好。其次是蜂蚜比为1:200,再次是蜂蚜比为1:50。蜂蚜同接技术适用于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其繁蜂效果均优于先繁蜂再繁蚜的分接繁殖技术,在实际运用中蜂蚜比控制在1:100~1:200.  相似文献   

4.
我国烟蚜茧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对烟蚜的自然控制力较强。本文就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了较详尽的综述。生物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交配、寄生,发育,产卵,体色,性比,越冬,成蜂寿命及其对寄主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天敌以及气体因子、烟草长势和化学农药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蚜虫尤其是烟蚜(Myzus persicae)的常见重要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感器的研究为其在寄生时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烟蚜茧蜂的触角、复眼、口器、足上的重要感器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烟蚜茧蜂主要有 6种类型的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和膜状中垫。雌、雄蜂的感器差异不明显。触角鞭节上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Böhm氏鬃毛只分布在触角基节窝和足基节端部。   相似文献   

6.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4种杀虫剂影响烟蚜茧蜂对烟叶及烟蚜复合体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状况下,烟叶释放的挥发物对烟蚜茧蜂无明显引诱作用,而烟叶受到蚜虫为害后所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则对烟蚜茧蜂有明显的招引作用;在杀虫剂处理后,20%康福多、3%莫比郎乳油和40%氧乐果乳油会抑制烟蚜茧蜂的搜索行为,但氯氰菊酯则明显有...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繁蜂棚中蚜霉病的病原种类及防治技术,采集繁蜂棚中感病蚜虫和空气中的真菌,通过显微形态学和转录间隔区(ITS)扩增证实繁蜂棚内寄生蚜虫的病原真菌为蚜虫枝孢霉(Cladosporium aphidis);密封试验箱内的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在0.5 g/m3和1 g/m3剂量下,三氯异氰尿酸的总杀菌率可达92.31%和92.31%,对蚜虫枝孢霉的杀灭率分别达80.00%和83.33%;二氧化氯的总杀菌率可达97.88%和83.35%,对蚜虫枝孢霉的杀灭率分别达100%和93.33%;利用含三氯异氰尿酸钠的熏蒸剂熏蒸繁蜂棚,对蚜霉病的防治效率达69.65%。   相似文献   

8.
烟蚜茧蜂寄生烟蚜后对烟蚜的产仔量和寿命影响较大,一龄若蚜至成蚜被寄生后的平均产仔量分别下降100.0%、97.3%、95.9%、92.7%、89.5%,平均寿命分别缩短65.6%、58.9%、57.9%、49.4%、38.3%;在各龄烟蚜数量比相同,雌蜂与烟蚜比为1:100的条件下,烟蚜茧蜂对二龄、三龄烟蚜有较强的嗜好性,这种嗜好性与雌蜂年龄无关;羽化并交配过的烟蚜茧蜂雌蜂,在前5 d内产卵寄生烟蚜,其后代的雌雄比大于1,寄主烟蚜的龄期对烟蚜茧蜂后代性别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发掘利用麦田麦蚜自然繁育烟蚜茧蜂的潜力,建立蚜虫生态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以麦田自然发生麦蚜为防控对象,在麦田中释放单位面积不同数量的烟蚜茧蜂,调查并分析了释放烟蚜茧蜂与化学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田块烟蚜茧蜂对麦蚜的寄生率、麦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以及小麦产量指数等参数.结果显示,在麦田中麦蚜平均数量达到300头/百株时,烟...  相似文献   

10.
烟蚜与烟蚜茧峰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呈典型的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参数a=3.698/罩·天.Th=0.0174天;该蜂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因被寄生时蚜虫龄期不同而异,而蜂幼虫的发育不受寄生时蚜虫龄期的影响。当1~2龄蚜虫被寄生时,一般不能发育到成蚜期产蚜:从2龄中期起,蚜虫的生殖力和种群内禀增长率rm随着被寄生蚜虫龄期的增大而上升。由此可见,被寄生时蚜虫虫龄大小对蚜茧蜂寄生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寄生时蚜虫龄期越大,寄生作用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用“Y”型嗅觉仪观测了烟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对几种非寄主植物材料的趋避性.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茼蒿叶的选择呈显著负趋性;蚜虫宽缘金小蜂对花椒叶、茴香叶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负趋性,但葱叶对其具有引诱作用;烟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混合组对薄荷叶、鱼腥草叶、紫金泽兰叶、番茄叶和姜叶的选择也表现出明显的负趋性.  相似文献   

12.
烟蚜重寄生蜂种群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了烟田和繁蜂棚内烟蚜重寄生蜂的种类、数量组成和种群变动。结果表明,烟蚜重寄生蜂有蚜虫宽缘金小蜂、宽肩阿莎金小蜂和合沟细蜂3种。在烟田,重寄生蜂出现的时间较烟蚜茧蜂滞后25 d,但高峰期仅相差约5 d,这种在时间上滞后、数量上跟随紧密的效应是制约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年繁蜂的繁蜂棚内,重寄生率最高达65.0%,烟蚜茧蜂的羽化率还不到1.0%,而在田间简易繁蜂棚内,重寄生率不超过10.0%。且均以接蜂后7~21 d内烟蚜茧蜂羽化率为最高,而重寄生率以接蜂后7~14 d的最低。因此,人工繁殖烟蚜茧蜂时,建议在田间繁蜂棚内进行短期的繁蜂,即以接蜂后7~14 d为最佳繁蜂周期。  相似文献   

13.
异色瓢虫对烟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异色瓢虫[Leisaxyridis(Palas)]对烟蚜[Myzuspersicae(Sulzer)]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功能反应符合Holing-Ⅱ型方程;并得出成虫及四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数学模型;异色瓢虫个体间干扰作用也较强,其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农药混配剂防治烟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药效较好的杀虫混配剂,同时降低高效农药的使用成本,选取了两种复配剂在不同地区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敌百虫+敌杀死的混剂有增效作用,与单剂相比,防效增加了10.23~21.42个百分点,用药量和成本分别减少0.135kg/667m2和1.02元/667m2。方差分析表明,混剂与单剂间防治效果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烟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但其控制作用又受到重寄生蜂的影响。我们在烟株封顶后将其分为上、中、下3个部位,对不同部位重寄生率进行分析,为弄清重寄生蜂的活动及寄生规律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烟株下部的重寄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上部;在中后期,大田重寄生率高达40%,且此时烟株上部和中部的重寄生率均显著高于下部。在云南大理烟区有2种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 (Bouche)]和长背瘿蜂(Phaenoglyphis sp.),以蚜虫宽缘金小蜂为优势种,长背瘿蜂在云南尚未见报道;大田重寄生率在8月初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