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涛  赵世虎 《电视技术》2021,45(10):18-20
随着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不断探索媒体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广电媒体应利用其优势,与新一轮信息化技术相互促进,打开新的格局.基于此,研究分析大数据技术和5G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志琴  吴兵 《通讯世界》2016,(22):100-10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已经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媒体融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快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广电全媒体快速发展.本文将结合当前广播电视技术的实际情况,对其推动广电全媒体的快速发展进行分析,希望为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5G、4K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逐渐成为驱动传媒领域变革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广电行业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智慧广电作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正逐步通过引入“5G+4K+AI”技术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质量提升。本文以“5G+4K+AI”技术模式为核心,探讨了智慧广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唐樱之 《电声技术》2022,(8):141-143+147
5G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数据传播速率、降低了信息时延、提高了设备联网功能等,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5G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能有效提升节目质量,满足观众需求、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行业竞争力、提高信号传播速度等。基于此,提出构建5G采集传输平台、加强5G技术与VR技术的融合以及建立5G核心网络融合架构等具体应用措施,以强化技术融合,创新技术发展,为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电“有线+5G”新业态下的融合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其在自身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但5G技术在为广播电视网络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本文以5G时代为研究背景,将广电网络安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5G时代下广电网络的安全风险,总结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显荣  卢易 《电视技术》2021,45(9):17-20
智慧广电建设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5G时代的新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智慧广电建设.基于此,探讨将广播电视技术与5G+4K+AI技术有效结合,从而带动广播电视走向更好的发展.首先介绍5G+4K+AI技术的概念及优势,其次探讨5G+4K+AI技术在智慧广电融媒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专业人才亟待培养、媒体内容产品与5G+4K+AI需在更多领域融合以及媒体传播监管制度不健全等,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有助于智慧广电融媒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孙闻 《电视技术》2023,(1):174-176
随着5G商用的持续推进,5G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在广播电视、文教娱乐、工业制造、智慧城市及智能交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基于此,以5G融媒演播车在新闻节目制播中的应用为研究重点,介绍5G融媒演播车的关键技术及优势,并以新闻节目制播为例,对5G融媒演播车在新闻节目制播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展开全面探讨,为其他广播电视单位及媒体平台新闻节目制播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推动媒体融合与智慧广电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只有根据5G技术特征,将其与广电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数据传输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视听需求。基于此,本文对5G技术及其与广电技术的结合优势、方法、策略等分别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通过优化节目、业务融合等以及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可以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4 G的延伸,5 G移动通信为网络带来了更小的延迟、更快的速度,能够为“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5 G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时,要能够明确网络建设目标,提出关键技术应用方法,为网络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探索基于5 G的“智慧广电”网络发展方向,掌握网络整合、媒体融合和业务创新发展趋势,有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杭 《电视技术》2024,(1):125-127
以5G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为研究重点,首先全面介绍5G通信技术的概念、5G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5G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重点分析5G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为5G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技术在融媒体广电工程中的应用优势和策略。其中,网络技术在融媒体广电工程中的应用的优势包括丰富融媒体节目素材、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录制效率、合理优化节目播出顺序及提升电视节目传播效率等;网络技术在融媒体广电工程中的应用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融媒体节目内容制作模式、加大数据处理和加工的力度及构建“三网”融合系统等。总之,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为融媒体广电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为未来广电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5G时代已悄然来临。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和5G技术有效结合,将带动广播电视事业迈向新的台阶。为提升技术应用效果,有必要明确5G技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形式以及发展前景。县级融媒体中心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限制,其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发展潜力不断被禁锢。为此,将5G技术引入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应用场景之中,已成为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浪潮对广播电视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随着融媒体的深化,这种冲击成为了促使广电发展的动力,使媒体产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向着5G时代迈进.可以说5G时代将是一个崭新的分水岭,为了能够适应5G时代的发展节奏,将广电技术和5G技术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就其进行探讨,为5G时代的广播电视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进程,研究探讨了疫情之下5G技术在广电媒体的实战应用情况,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4K/8K+AI应用实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刘宇  周羽 《电视技术》2022,(9):105-107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需要利用5G网络通信在低功耗、低延时、高速率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实现转型与升级,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节目观看体验,在融媒体时代下彰显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概述5G时代广播电视传输的典型特点,以及5G技术在远程制作播出、应急广播等领域的具体应用,随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提出完善基础设施与信息设备、开发广播电视特色功能等建议,为5G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提供方向,以期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蓬勃发展,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并逐渐向移动化与网络化发展。那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该如何融合发展,这是新一代广电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5G通信技术与其优势,说明了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随后讨论了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丹 《移动通信》2020,(3):72-77
中国广电于2019年获得了5G牌照,由文化传媒行业进入电信领域,其在党性原则、政策红利、用户基础等方面具备优势,有机会利用后发优势,通过组网方式、发展理念、用户模式和时间计划等策略的落实,获得竞争优势。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中国广电在5G时代下创新发展思路与商业模式,从连接型运营商、解决方案推动者、解决方案创建者等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得知,中国广电只有从多角度把握5G带来的发展机遇,才能后来居上,在5G时代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5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普及,我国广播技术发展已经逐渐转向智能化、集成化以及高速化。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基于5G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势,文章指出5G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实际应用途径,对5G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说明,为后续广电行业中5G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尧 《电视技术》2021,45(11):20-22,29
5G技术的诞生与普及为媒介融合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积极动力,先进的5G技术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变得可行且便捷.基于此,以5G技术和5G背景下的媒体融合为出发点,从媒介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发展趋势与挑战以及创新策略等对融合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几个方面对5G时代的媒体融合进行探讨,以期为5G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融合工作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浩鹏 《广播电视网络》2021,28(6):94-95,98
本文根据广播电视行业的现状,介绍了广电现在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分析其建设5G优势与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5G新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转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