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吐温80为乳化剂,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了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研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杜仲籽油体积分数、乳化剂质量浓度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绝对值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超声乳化法制备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5 min、超声功率432. 47 W、杜仲籽油体积分数7. 62%、乳化剂质量浓度0. 12 g/mL,在该条件下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21. 5±1. 43)nm,Zeta电位绝对值为(28. 6±0. 35) mV。当贮藏时间短于20 d且温度低于25℃时,制备的杜仲籽油纳米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保持在30~20 mV之间,平均粒径处于100~150 nm,表明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的杜仲籽油纳米乳液具有较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食品级生物大分子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OSA变性淀粉)为乳化剂构建的负载番茄红素纳米乳液体系,采用Turbiscan AGS稳定性分析仪监测24 h内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变化趋势,探索体系失稳的主要原因;对负载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在不同储存和应用条件下的稳定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奥氏熟化可能是导致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失稳的主要原因。不同储存条件对体系粒径和番茄红素保留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存条件对体系稳定性影响显著,其中对乳液粒径增长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光照>氧气,对番茄红素保留率的影响依次为氧气>温度>光照。纳米乳液在4 ℃避光充氮气条件下储存28 d,乳液粒径仅从138 nm增到157 nm,番茄红素的保留率为41%,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对番茄红素纳米乳液在不同pH、离子浓度和蔗糖浓度的模拟食品体系中的稳定性研究表明,乳液的耐酸性较强,盐离子和蔗糖分子不会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造成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优化火麻油酶水解条件为目的,Mucor javanicus脂肪酶作为实验用酶对火麻油进行水解研究,在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45℃条件下,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反应体系的水油比、酶添加量、pH进行优化,得到反应最优条件为:水油比15∶1,酶添加量952 U/g,pH 6.62.在此条件下火麻油水解率为96.50%.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DHA藻油在食品应用中的稳定性,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藻油双层纳米乳液.基于层层自组装原理,选用乳清分离蛋白(WPI)和阿拉伯胶(GA)分别作为纳米乳液的内层和外层包材,通过高压均质制备了 DHA藻油双层纳米乳液.对制备纳米乳液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并探究其理化稳定性.结果表明:WPI质量分数为1.5%,GA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蟹油的稳定性,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蟹油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剂种类、乳化剂添加量、蟹油添加量、水添加量对蟹油粗乳液粒径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蟹油粗乳液的组成。结果表明:蟹油粗乳液中各成分最佳添加量为乳化剂(大豆磷脂)1.84 g (6.9%)、蟹油1.94 g (7.2%)、水23 mL (85.9%)。对制备的蟹油粗乳液进行进一步超声分散制得平均粒径为68 nm的纳米乳液,与粗乳液相比,超声分散得到的纳米乳液在不同温度(20~100℃)、pH(3~9)及钙离子浓度(100~500 m M Ca Cl2)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物理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中,纳米乳液的脂肪酸释放量及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均高于粗乳液。用超声分散法制备蟹油纳米乳液,可提高蟹油作为添加剂在食品体系中的稳定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Tween80为乳化剂,研究了超声功率、油茶籽油体积分数、乳油比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声乳化制备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974 2和0.951 9;最优制备条件为超声功率405 W、超声时间15 min、油茶籽油体积分数8.3%、乳油比0.16∶1,在该条件下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4.9±0.85)nm,多分散指数为0.17±0.01;贮存温度、贮存时间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油茶籽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在5℃和25℃条件下贮存60 d,其平均粒径小于90 nm,多分散指数小于0.3,表现出了较好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葵花籽油、橄榄油和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为载体油相,以吐温80(Tween 80)和酪蛋白酸钠(SC)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檀芪纳米乳液(pterostilbene nanoemulsions,PTSNE)。研究了油相种类和质量分数、乳化剂类型和质量分数以及添加助乳化剂(甘油)对PTSNE粒径大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因素p H(39)、热处理(40100℃,60 min)和离子强度(0500 mmol/L Na Cl,0500 mmol/L CaCl2)对PTSNE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载体油相制备的PTSNE粒径大小为:葵花籽油≈橄榄油>MCT,随着油相质量分数升高达到20%时,粒径变大,且储藏稳定性变差。不同乳化剂制备的PTSNE粒径大小为:Tween 809)、热处理(4090℃,60 min)和离子强度(0500 mmol/L Na Cl,0500 mmol/L CaCl2)环境下均有良好的稳定性;在100℃保温60 min时,其粒径增大了约50 nm。SC制备的PTSNE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但在其等电点(p H≈4.6)附近和高离子强度(≥50 mmol/L CaCl2)环境下出现明显的液滴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8.
纳米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论述了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以及导致纳米乳化体系不稳定的因素。探讨了纳米乳化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今后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使用大豆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TE)复合体系作为天然稳定剂制备荷载植物甾醇的纳米尺度乳液,进一步通过喷雾干燥获得油粉。油-水界面张力测试表明,STE的添加有利于快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的粒度及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单独SPI稳定的新鲜乳液平均粒径为282.9nm,而添加1wt%和2wt% STE复合稳定的乳液粒径分别为217.2和193.9nm;与单独稳定的乳液相比,复合稳定的乳液在4℃下放置30d后,粒径变化较小,表明STE的添加有利于降低乳液粒度及提高贮藏稳定性。SEM图及油粉结构表征表明,单独SPI稳定的粉剂表面光滑平整,球形颗粒很少,但黏性较强;当添加STE(尤其是1wt%~2wt%)时,复合稳定的油粉无明显黏性,表面粗糙,布满了大小均匀的球形颗粒,表明植物甾醇能被很好地包埋在乳液油滴中;该分析进一步在FT-IR及XRD数据中得到证实。本研究以天然SPI-STE作为稳定剂制备的植物甾醇纳米乳液及其粉剂,这样能改善植物甾醇的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所得的复合稳定的油粉可用作一种新型的植物甾醇功能性食品配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油相选择八月瓜籽油,乳化剂选择吐温-80,助乳化剂选择丙二醇,以乳液粒径、Zeta电位以及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为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乳液配方与制备工艺,得出制备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为:八月瓜籽油、吐温-80、丙二醇质量分数分别为10%、2.25%、0.75%;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在100 MPa下均质5次。所制得的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为水包油(oil in water, O/W)型,平均粒径为(146.43±0.47) nm, Zeta电位为(-25.67±0.21) mV,PDI为0.16±0.01,在4、25、60℃下贮藏25 d后的结果表明,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在低温环境下贮藏期稳定性较好,Ke值为(2.72±0.11)%,吸光比为0.182±0.005;八月瓜籽油纳米乳液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2.29±2.341)μmol Trolox/g,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云麻一号"大麻籽仁油粉末油脂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麻一号"大麻籽仁油的乳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喷雾干燥得到的粉末油脂进行了理化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评价.大麻籽仁油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配比为蔗糖酯:单甘酯=9:1,乳化剂的HLB值为13.48,壁材用量为6.7%,明胶/麦芽糊精比为4:6,乳化剂用量为0.9%、大麻籽仁油与壁材比为3:4,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化效率达到91.24%,粉末油脂产品含油率35.97%,表面含油3.15%,产品呈现乳白色表面光滑的球状,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风味良好的火麻仁油酸奶,本文以脱脂酸奶和全脂酸奶为对照,以火麻仁油和脱脂乳粉配成复合乳,经微射流处理后,发酵制备出以火麻仁油替代乳脂的凝固型火麻仁油酸奶,进一步研究了其流变学性质、微观结构、挥发性风味成分以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微射流处理能获得质地均一的火麻仁油酸奶。当火麻仁油用量在3.0%时,火麻仁油酸奶的持水力、流变学性质及网络结构均与全乳脂酸奶接近,但挥发性香气成分及感官评价差异比较大,其中酸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3-羟基-2-丁酮和2,3-丁二酮的含量比全乳脂酸奶低,并含有火麻仁油的特征性成分石竹烯、D-柠檬烯和β-月桂烯等;当火麻仁油的含量为1.5%时,火麻仁油酸奶的酸度值为97oT、持水力为85%、屈服应力τ0为15 Pa、表观粘度η50为0.54 Pa·s,总体可接收度与全乳脂酸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1.5%的火麻仁油酸奶总体可接受度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李艳茹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12):60-62,68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汉麻籽油微胶囊的生产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稳定的微胶囊乳化液的参数为: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的比例为1∶1.0,心材与壁材的比例为1∶1.5,乳化液总固形物质量浓度25 mg/mL.得到的微胶囊化汉麻籽油外型近球型,粒径大小在4~7 μm左右,溶解度>90%.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热处理对汉麻乳稳定性及其蛋白结构的影响,本实验通过汉麻乳氮溶解指数、离心沉淀率、乳化特性、乳液表面电位和粒径等指标监测汉麻乳热处理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热处理对汉麻乳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55~95 ℃),汉麻乳氮溶解指数由58.55%逐渐减小到39.81%,离心沉淀率由16.58%逐渐增加到34%,汉麻乳蛋白的平均粒径由192.2 nm逐渐增大到304.6 n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汉麻乳蛋白分子二级结构发生变化,α-螺旋结构相对含量由28.57%减少到23.70%,无规卷曲结构的相对含量由21.13%增加至25.41%;汉麻乳在65 ℃热处理时,Zeta电位绝对值达到最大(20.57 mV),此时汉麻乳表现最稳定,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最高,乳化活性指数为0.357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为43.74%。本研究结果将为汉麻乳加工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过氧化值(POV)作为油脂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剂脂溶性茶多酚(LTP)在火麻仁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比较LTP与合成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在火麻仁油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LTP在火麻仁油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且抗氧化效果与添加量有关,最适添加量为100 mg/kg。在相同添加浓度(100 mg/kg)条件下,经7 d 60℃强化氧化后,LTP、TBHQ及BHT对火麻仁油过氧化值抑制率分别为50.9%,75.7%和1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火麻仁油及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对慢性不可预测的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小鼠行为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模型组、火麻仁油组(3 mL/kg)、CBD低剂量组(15 mg/kg)、CBD高剂量组(30 mg/kg),试验周期8周,测定小鼠抑郁、焦虑、学习认知能力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和诱导NOS(iNos))的mRNA表达及小胶质细胞的离子化的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在抑郁和焦虑行为及学习和认知功能有显著差异(P<0.05; P <0.01);与模型组相比,CBD剂量组均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抑郁焦虑行为并提高了学习认知功能(P<0.05; P<0.01),火麻仁油组显著改善小鼠的蔗糖偏好指数和新物体识别能力(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皮层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和iNos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P<0.01);与模型组相比,CBD剂量组的皮层和海马TNF-α、IL-1β和iNos 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 P<0.01);火麻仁油组皮层、海马TNF-α和iNos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火麻仁油和CBD均抑制炎症介质小胶质细胞的离子化的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结论:CUMS小鼠建模成功,火麻仁油能够提高小鼠的抑郁行为及认知能力,并且降低IL-1β表达,CBD可改善小鼠的焦虑症状、提升学习和认知功能,抑制脑组织皮层和海马的炎症反应,从而证明火麻仁油和CBD对CUMS模型小鼠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苏籽油为芯材,大豆多糖和壳聚糖为壁材,分别制备紫苏籽油单层与双层乳状液,并且对乳状液的粒径、Zeta电位、物理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层乳状液粒径随着芯壁比(质量比)的升高而增大,物理稳定性变差,最适的芯壁比(质量比)为2∶1;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双层乳状液的Zeta电位逐渐增大,并且由负值变为正值,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电位绝对值最小为3.6 mV,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时电位为43 mV,电位增加速率变小;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粒径呈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2%时达到最大粒径为5.21 μm,0.4%时达到最小粒径为1.185 μm;随着壳聚糖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物理稳定逐渐增强。壳聚糖质量分数对乳状液化学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抗氧化效果依次为0.4%>0.6%>0.2%。  相似文献   

18.
火麻仁是我国中医用的药材和保健食品原料之一,主要对水酶法提取火麻仁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露聚糖酶和胰酶用量及酶解时间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确定水酶法提取火麻仁油最佳工艺为:甘露聚糖酶用量1 900 U/g,酶解温度70℃,pH为8,酶解时间1.7h,再加入500 U/g胰酶,pH为8,40℃条件下酶解2 h,火麻仁油的提取率为62.49%。利用此工艺参数进行放大试验,结果与预测值相近,回归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葡萄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以葡萄籽油为芯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为壁材,在复合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并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表明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重量比为3∶1,乳化剂浓度为10%,芯壁比为1∶2,温度为45℃,均质速度为12000r/min,乳化时间为12 min时制备得到稳定的葡萄籽油乳液,在进风温度18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5mL/min条件下喷雾干燥得到葡萄籽油微胶囊,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效率达到72.56%,60℃条件下贮藏葡萄籽油微胶囊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贮存性能和抗氧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将汉麻籽仁进行低温初榨,初榨饼粉碎,利用Viscozyme L植物水解酶和Protex 6L碱性蛋白酶依次酶解初榨饼粉,再进行低温复榨。低温初榨条件为温度50 ℃、榨膛压力3.5 MPa,获得初榨饼残油率21.6%。酶解复榨条件:初榨饼粒度60 目,Viscozyme L植物水解酶添加量3.0%(质量分数),酶解时间4.5 h;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Protex 6L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1%、pH 10、酶解时间2.8 h、温度52 ℃、榨膛压力3.5 MPa条件下低温复榨,获得出油效率65.0%。对比分析了酶解低温复榨汉麻籽油基本理化指标和植物大麻素及生育酚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酶解低温复榨具有出油效率高、理化指标稳定、功能性成分对油相迁移性增强等优点。该方法为汉麻籽油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