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9,(34)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民法典中对个人信息保护,不仅可以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正当性的基础文件,还可以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自然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是不享有绝对权和支配权,只能享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基于此,本文探讨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功能与意义,对个人信息的民事权益进行界定,进一步完善侵害个信息民事责任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朱政 《城市开发》2022,(2):110-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聚焦现实社会的热点、难点,内容丰富鲜活,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法条、从公民权利到市场经济、从私人生活到人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8)
见义勇为作为保护他人利益的自愿行为,其所强调的"义"的道义性与"勇"的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私性,使得该行为属于道德与伦理评价的范畴。民法关注的是见义勇为行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权益损害事实或者费用支出的赔偿、补偿问题,从而平衡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我国《民法典》推出的居住权规则对于民事债权会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在居住权规则体系下有效保护自身权益是广大债权人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银行等金融债权人作为研究视角,在分析以往"房产执行难"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新的规则下的应对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健全居住权配套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近几年来,在诸多主流媒体上时有侮辱诽谤、恣意抹黑英雄烈士的事件发生,造成的社会影响极为严重。虽然《民法总则》中纳入了英烈保护条款,但英烈人格利益具有特殊性,当侵权人的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英烈无近亲属时,该如何进行救济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虽规定英烈人格利益应当属于民事公益诉讼保护范畴,人民检察院可以成为提起诉讼的主体,侵权责任包括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及赔偿损失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无近亲属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护仍存在部分缺陷,因此本文对无近亲属英烈的人格利益保护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2)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两者的确立需求、意义、创新点及制约因素的研究,使公民能够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原因,更好地防止信息的泄露。同时呼吁公民勇于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使公民树立和增强维权意识,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最终使个人信息问题减少、出现的个人信息问题得到好的救济。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0)
法律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主要涉及到规范公权机构和规制私人部门两个方面的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增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属于后一方面,并且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从这些规定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来看,《消保法》框架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仅具备消费者"权利宣誓"以及对经营者自律进行引导的的意义。然而具体到针对"直销"行为规定的所谓"下游控制"措施,《消保法》的规定则是可以在现有理论研究水平的支持下得到实施的。当然这需要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以及守法条件的具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法典立法的典范之作,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并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当前我国正在对民法法典化问题展开讨论,民法法典化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对于《德国民法典》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和借鉴其编纂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对我国民法典编纂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自然人是"容忍义务"的主体,在其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界定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同时应当遵循伦理价值及和谐友爱的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容忍义务"的概念、来源及"容忍义务"的立法情况,"容忍义务"的民法学基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容忍义务"的一般规定,为更好理解适用《民法典》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环境侵权行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环境侵权章和相关环境特别法共同加以规定,其中加害行为的构成,有过错要件和违法性要件两种不同理解路径。选择违法性路径解释能促进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精细化、协调《民法典》和环境特别法体系。违法性具有过错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并可为侵权责任的承担提供理论依据,应区分受侵害的权利和法益,结合污染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分类及其权益保护来具体确定环境侵权行为违法性。运用结果违法判断违法性,适用于实质性污染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其他民事权益受侵害的情形则运用行为违法方法判断。行为违法的判断需要根据强制性标准、加害行为严重程度、作为义务的履行等因素综合衡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1)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冲突法单行立法,其立法特点值得人们思考。其中广泛使用"意思自治",将其作为基本原则,是《法律适用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从"意思自治原则"本身所具备的立法价值入手,分点论述了其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地位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一种重要的人格权。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高校宿舍内部隐私权的界限受到了诸多限制。本文从隐私权入手,通过对高校学生宿舍隐私权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相应权利保护建议,探析我国高校宿舍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6):102-103
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经营者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履行的法律义务以及违反相关义务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对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得相对比较原则,且针对的是一般消费行为,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性并未加以特别关照,因而需要在借鉴国外立法成熟经验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细化,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具体而言,一要构建个人信息权利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知情权、信息收集选择权、信息控制权、信息安全请求权等方面的内容;二要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使用、信息安全保障义务等三个方面;三要完善个人信息侵权法律责任制度,从民事、行政、刑事等三个方面入手使个人信息获得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5)
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享有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这些在各类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大学生权益被侵害的现象常有发生,这是由大学生与学校等机构法律地位不对等、权益救济保护渠道不通畅等因素造成的。必须重新审视大学生民事权益保护在立法、执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民事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9)
进入21世纪,我国法制健全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权益受保护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著作权法是保障著作人权益的主要法律,该法除了保护著作人的权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对于非法侵害著作人身权以及著作财产权等著作人所享有的权利的行为都属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本文对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做出些许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1)
随着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消费者不得不在参与经济活动的同时暴露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及数据。企业间的竞争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既发展经济,又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设置专章对公民隐私权与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以及出台信息数据保护的专门法律的背景下,对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路径进行研究,对保护消费者消费隐私和个人信息,促进消费、发展绿色健康经济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5)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首次在立法层面确立了被遗忘权。被遗忘权是独立于删除权、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名誉权的一项新型民事权利。"被遗忘权"的准确认定,对于个人数据保护,实现个人信息利益、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2)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早已充斥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形形色色的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法》表决通过(2016年11月)后不久,《电子商务法》草案于12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网络安全法》作为网络安全的规定,全面的规定了网络的建设、运营、维护、使用以及监督,是对各行各业的网络安全制度提出了综合整体的要求,而《电子商务法》则在网络运行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层面,有了更为具体和延展性的细化规定,尤其是对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0)
在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首次在立法层面上提出"业主委员会"。纵观各层次的法律规范,有关业主委员会的法律规范有很多,但是关于其法律地位立法者选择了回避。由于法律没有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性质,从而导致其是否具有诉权不得而知。尽管现在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赋予了业主委员会作为原告的一定的诉权,但是各级各地法院仍有不同的裁判意见,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日益频繁。笔者认为,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的关系应该一一对应,即实体法与程序法在主体制度上要平衡,在2017年《民法总则》的出台以及《民法典》制定的背景下,应该赋予业主委员会"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9)
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侵害了个人的权益。我国民法总则中对个人信息保护进了明确,通过法律法规给予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我国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到民法之中,对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本文基于个人信息侵权情况,阐述了民法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路径,旨在减少信息侵权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