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硅钢而言,残留的钛元素对磁性能存在有害影响,因此需尽可能降低钢中的钛质量分数。统计了一段时期内生产的不同牌号无取向硅钢的中间包钢水钛质量分数,进而分析了不同牌号无取向硅钢钢水钛质量分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取向硅钢钢水钛质量分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硅铁合金、脱硫喷粉过程和中间包钢水增钛,正常的平均增钛量分别为0.001 5%、0.000 3%和0.000 6%;随着无取向硅钢牌号的提高,中间包钢水平均钛质量分数随之增加;随着各牌号无取向硅钢中硅质量分数的提高,RH终点钢水平均钛质量分数也增加,且硅质量分数由0.31%提高至3.05%,则RH终点钢水平均钛质量分数由0.000 75%增加至0.002 03%。  相似文献   

2.
季树青 《钢铁研究》1990,(1):104-105
武钢无取向硅钢 W_(20)自1984年投产以来,产品质量一直比较稳定。但从1987年5月至1988年3月,产品质量陡然下降。从原来正常生产的原牌号合格率96%以上,升牌号率70%左右下降到原牌号合格率仅85%左右,升牌号合格率仅40%左右。导致这种质量下降的突出表现是脱碳困难,磁性恶化。为此,对这个质量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攻关。  相似文献   

3.
4.
无取向硅钢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凤喜 《武钢技术》2005,43(6):55-58
1 前 言无取向硅钢主要被用作旋转电机如马达和发电机的铁芯,1924年新日铁作为热轧板开始生产,1956年用冷轧无取向硅钢替代了热轧硅钢。为降低发电机和马达的铁损需要用无取向硅钢制造铁芯。控制晶体取向以改善磁性,跟用作变压器的取向硅钢一样,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也非常重  相似文献   

5.
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织构和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和讨论了国内外牌号为50W800和50W600,50H1300,50A1300的4种普通冷轧无取向硅钢的成分、组织、织构对磁性的影响。根据织构取向分布函数(ODF)分析结果,得出为获得高的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硅钢除具有高的纯净度,低的夹杂物含量,组织均匀、晶粒细小外,应控制产品形成{HKL}面织构,尤其是{100}面织构,以便同时降低铁损和提高磁感。  相似文献   

6.
无取向硅钢热轧板的织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不同硅含量的工业用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Schulz背反射法对热轧板进行了分层织构测量.结果表明,高硅热轧板表层织构以((-1)10)[001]为主,并有少量((-3)31)[5(-5)3],板中心部位以(001)[1(-1)0]为主;低硅热轧板表层含有少量的((-1)10)[(-1)(-1)1]、((-1)10)[(-2)(-2)1]和((-5)51)[11(-1),而板中心部位主要为(001)[1(-1)0]织构,但强度比高硅热轧板低;织构沿厚度方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表层附近织构以((-1)10)[001]为主,中心处织构以(001)[1(-1)0]为主,只是强度有差异;热轧温度变化时,织构的强弱有明显的变化,热轧温度对不同硅含量热轧板织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对冷轧无取向硅钢在冶炼过程中各个工序的顶渣进行了检测,分析了顶渣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硅钢生产宜采用复吹转炉,以降低吹炼终点渣中TFe含量,进而减轻对精炼的压力;使用低S、低Al2O3含量中间包覆盖剂;RH脱氧及合金化顺序采用先加硅铁后加铝;首罐宜经LF提温并降低渣中TFe。  相似文献   

8.
稀土处理无取向硅钢中夹杂物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高效硅钢,进行了RH精炼稀土处理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稀土处理条件,观察了夹杂物的形貌和尺寸分布,探讨了稀土处理后钢中的夹杂物形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最佳的稀土合金添加数量为0.6~0.9 kg/t.经过合适的稀土处理后,可以有效抑制尺寸相对较小的、不规则的AlN、MnS复合夹杂生成,促进钢...  相似文献   

9.
脱 碳退火是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对退火气氛露点、机组速度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最终确定符合生产的退火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层间电阻仪、RX-400膜厚/重仪、中性盐雾试验、高温炉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固含量19.5%~35%的涂液对涂层厚度、绝缘性、耐腐蚀性、耐热性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涂层膜厚与固含量成正比,对应固含量的涂层厚度范围为0.65~2.33μm。涂层最高耐热温度800℃,耐热试验后,绝缘电阻下降约50%。最长耐腐蚀时间可达12 h,薄涂层容易被氯离子穿透,耐腐蚀性较厚涂层差;厚涂层在高温下烘干,易出现烘干孔洞,降低耐腐蚀性。该工艺下固含量为25.27%的涂层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取向电工钢涂层产品电泳涂膜脱落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提高硅钢电泳涂膜附着力进行分析.通过调整硅钢涂层液树脂种类和含量,优化硅钢涂层膜厚,提高硅钢涂层干燥炉温度等措施,硅钢涂层的电泳涂膜附着力显著改善,电泳涂膜脱落现象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在冶炼硅钢时,残余的Ti元素会对硅钢最终的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冶炼硅钢时要对Ti含量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降低Ti含量。文章共统计了60炉分为不同渣层厚度的硅钢中,在加入硅铁及铝铁后Ti含量数据,分析了有害元素Ti含量来源和增量。随着硅钢牌号的提高,硅钢中硅含量随之增加,导致硅铁合金加入量增加,Ti含量因此随之升高;同时减少渣层厚度,对于钢水终点Ti含量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钢1550酸轧机组在生产无取向硅钢时,经常发生轧烂的现象,中高牌号的硅钢甚至会出现高速断带,造成轧辊粘钢、爆辊,机组作业率下降,事故部位带钢成为废品。通过对原料、设备、工艺和操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优化,找到了解决硅钢轧烂断带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轧烂断带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以无取向硅钢宽度为研究对象,借助LR7板坯宽度测量仪,从钢水成分、钢水过热度、拉速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无取向硅钢宽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钢中[Si]含量的增加,无取向硅钢收缩量增大,宽度呈现变宽趋势;在其他条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钢水过热度和拉速的增加,无取向硅钢宽度均呈现变宽趋势,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王强 《安徽冶金》2007,(1):27-31
针对马钢CSP的工艺现状,结合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工艺特点,主要从加热和轧制两方面入手,进行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工艺控制研究,并结合实际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提出解决措施,为实现马钢CSP大规模生产无取向硅钢提供技术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6.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铸坯夹杂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首次模拟CSP流程生产出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本文对铸坯夹杂物形貌、大小及类型作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所建立的厚涂层附着模型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辉光放电光谱仪(GDS),分析和研究了无取向硅钢绝缘涂层剥离前后的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涂层和基板为物理附着,产生剥离的主要形式为涂层与基板的界面剥离,同时伴有涂层自身的层间剥离;弯曲产生的涂层龟裂可能是导致剥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无取向硅钢环保涂层发展背景,分析了硅钢环保涂层的特点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硅钢保涂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钢CSP流程对钢水硅含量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加庆  张建平  范鼎东  贺庆  焦兴利 《钢铁》2005,40(10):29-31
根据冶金热力学理论,从钢水与炉渣成分的平衡关系出发,对马钢CSP流程生产的钢水硅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理论计算和实际生产数据表明,对于低碳铝镇静钢,钢包顶渣中SiO2的含量和钢水中的酸溶铝含量是控制钢水硅含量的主要因素。当钢水中酸溶铝的质量分数为0.025%和钢包顶渣中SiO2的质量分数不超过4%时,可以把钢水硅的质量分数控制在0.03%以下。在此基础上.结合马钢现有生产条件,提出了有效控制钢水硅含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硅钢顶渣中w(FeO)变化的分析,得出硅钢转炉出钢不完全脱氧,导致钢中的氧向渣中传递,是转炉工序钢包顶渣改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通过采用转炉工序钢包顶渣改质、RH工序钢包顶渣改质两步顶渣改质工艺,并在RH脱碳前采取锰合金化等技术措施,可将超低碳钢RH出站钢包顶渣中的w(FeO)降低至5%以下,w(Mn O)控制在4%左右,中间包钢水w[O]T控制在20×10~(-6)以下,显著地提高了超低碳钢的洁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