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以5个春麦品种的幼穗为外植体,接种在MS为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的激素的诱导培养基上,结果发现,铁春2号是最好的基因型,诱导率、分化率最高,不同品种间诱导率存在极显著差异,6-BA不利于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生长素配比是20mgL-12,4-D+05mgL-1NAA。在分化培养中,最好的激素配比为02mgL-1NAA+01mgL-1Kt。经长期继代的愈伤组织5℃低温处理10d,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大豆品种的顶芽、胚轴、子叶节、子叶、叶片等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诱导分化芽的能力差别较大,供试品种中,辽豆11号和辽豆10号的再生能力较强,诱芽率分别为39.8%和36.0%。对诱芽率的影响,经L_(16)(4)~5正交实验可知外植体>品种>培养基。外值体对诱芽率影响依次为:子叶节>顶芽>子叶>下胚轴。6-BA对不同外植体诱导芽发生的适宜浓度不同,顶芽、下胚轴为0.5mg·l~(-1),子叶为1.0mg·1~(-1),成熟子叶为4.0mg·L~(-1)。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草莓品系M14的叶片分别在培养基CK(MS+B5)、培养基A(组成为MS+B5+TDZ1.0mg.L-1+IAA1.0mg.L-1)、培养基B(组成为MS+B5+TDZ2.5mg.L-1+IAA0.1mg.L-1)中培养,对细胞的脱分化、愈伤组织的形成、叶状体的产生及再生芽分化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激素可诱导叶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及维管束周围的其他薄壁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就是由后两类细胞脱分化形成分裂中心,进一步发育而成的;叶状体可由表皮细胞脱分化后直接分裂形成,不经愈伤组织阶段,但更普遍的是在愈伤组织表层产生;再生芽发生于叶状体上。  相似文献   

4.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调节6-芐氨基嘌呤(6-BA)、3-吲哚丁酸(IBA)、1-萘乙酸(NAA)、3-吲哚乙酸(IAA)等4种生长素的配比和浓度,成功地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辽东楤木茎尖、茎等部位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辽东楤木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苗和分化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为NAA0.01mg·L-1+6-BA0.5mg·L-1、NAA0.02mg·L-1+6-BA0.5mg·L-1和NAA0.01mg·L-1+IBA1.5mg·L-1,应用该技术体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再生植株成活率分别为94%、22.5%、98%,该技术体系为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MAPGIS为平台 ,综合运用VF、Excel等软件 ,探讨了以土壤普查资料为依据 ,进行土壤图数字化制作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技术要点 ,该研究可为推动“数字土壤”基础建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毒素对不稻愈伤组织的防御酶系(PAL、SOD、PO)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毒素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的PAL酶活性增加,均在4h达到最大值;抗病品种SOD酶活性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SOD酶活性4h达高峰,之后均下降低于对照水平;抗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8h达高峰,而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结构蛋白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l31SPl的基础上,以玉米自交系8902、340和4112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用基因枪轰击法转化玉米,获得抗性再生植株。GUS染色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在玉米细胞和组织中得到了表达。PCR检测、PCR-Southern杂交、点杂交鉴定证实目的基因P1已整合到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获得了转基因玉米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对水稻幼穗外植体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盐胁迫筛选后,经对连续继代3~4次的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定盐浓度下,水稻愈伤组织会产生积极的防御反应,通过积累脯氨酸、增强酶活性和表达新的同工酶来适应盐胁迫环境。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为水稻抗盐愈伤组织筛选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降低愈伤组织的成活率。猪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的毒害作用,可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到,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害程度趋于严重。可引起水稻愈伤组织细胞质壁分离、线粒体双层膜与嵴模糊、线粒体空泡化、质膜断裂等受害情况。不同抗性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受害程度,感病品种较抗病品种对稻瘟菌毒素敏感,细胞结构受破坏较重。  相似文献   

10.
以330、辽7352和丹340共3个玉米自交系的雄幼穗为外植体获取愈伤组织,建立悬浮细胞系,在改良MS、改良B5、改良1/2B5 培养基中进行细胞悬浮培养。试验中发现 ,基因型和培养基对细胞悬浮系有很大影响,其中供试材料330表现最好,圆形细胞率平均达16.5%,改良1/2B5 培养基有利于细胞悬浮培养,500mg·L-1的水解酪蛋白对悬浮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2,4 -D的浓度影响悬浮细胞的生长和细胞成活率,浓度为1.0~2.0mg·L-1时比较适宜。细胞悬浮培养5~7d继代1次。在悬浮培养1个月后 ,经400目镍网过滤筛选,获得单细胞。单细胞培养中,激素水平和培养方式影响单细胞的分裂率,其中2,4-D的浓度为0.5~1.0mg·L-1时比较适宜。浅层培养和看护培养有利于单细胞的生长。在单细胞培养过程中试验获得了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两个耐铝毒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幼苗进行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干物重、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玉米耐铝性的基因型之间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并且Chla/Chlb的比值也下降,造成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使干物质积累减少,但敏感自交系(C)受到的影响较大,耐性白交系(T)受到的影响较小。铝胁迫使幼苗组织内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增加,不同的自交系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不同株型夏玉米在不同时期的反射光谱差异性,研究分析了红边位置(λred)、红边振幅(Dλred)、最小振幅(Dλmin)及Dλred/Dλmin与叶片全氮含量(LTN),叶绿素含量(Chl)及叶面积指数(LAI)间的相关性,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光谱差异随生育进程呈不同程度的规律性变化。在全生育期,用Dλred/Dλmin能更好地推算LTN,尤其在吐丝期,在开花前用Dλred也佳,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用λred也有较高的精度。估算Chl时,在开花前用Dλred较可靠,在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用λred也可考虑。估算LAI时,抽雄期后用Dλred推算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抽雄期用λred较好,在开花期和吐丝期用Dλred/Dλmin推算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3.
报告了辽宁省玉米产区近年普遍发生的由一种新病害-玉蜀黍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zea (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引超的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原菌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均为20~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病菌生长和分子孢子产生的培养基为玉米粉琼脂、燕麦片琼脂和PDA培养基。经人工接种玉米18个杂交种品种测定,玉米品种间对该病的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但缺乏高抗和免疫品种。田间病性调查表明,该病已在辽宁省普遍发生,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损失,应加强对该病发生规律、抗病育种和治疗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外周神经缺损相关疾病给神经外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严重困扰。自体神经移植被认为是治疗神经缺损的最佳疗法,但常常受到供体神经束长度等因素的限制。另外,人们在神经组织工程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电极接口的设想,用以克服传统神经接口的缺陷。而该假设也是建立在体外获得足够长的神经束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我们急需建立体外神经组织培育体系,用来获得足够长的神经束。背根神经节是外周神经系统的发源地,是建立体外外周神经培育体系的理想原材料。文中,将提取SD大鼠背根神经节,并使用左旋多聚赖氨酸或者右旋多聚赖氨酸修饰过的Aclar膜作为修饰作为背根神经节的生长基底。通过观察背根神经节的生长发育状况,我们发现经右旋多聚赖氨酸修饰的Aclar膜更适合用于背根神经节的体外培育。  相似文献   

15.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合理转移 ,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中如何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更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 ,提出产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量过剩、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及有效需求不足等四个方面 ,同时就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打破区域壁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对农民岗位职业培训及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辽宁省22种不同普通品种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这些玉米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和热力学性质。比较分析了不同普通品种玉米的淀粉糊特性、热力学性质、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普通品种玉米之间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和热力学性质等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一些具有良好的应用品质。通过对淀粉品质的全面分析,可以找出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7.
以耐旱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两年的盆栽试验研究了抽雄期水分胁迫下玉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了这些指标与玉米耐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相对含水量,SOD,CAT和POD活性下降,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3个品种中,相对含水量与穗粒数呈显或极显正相关(丹玉13号:r=0.996**,n=3;掖单13号:r=0.985*,n=3;沈试29号:r=0.992*,n=3),其余各指标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依品种耐异,这些指标在确定品种耐旱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土柱模拟栽培法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平展型玉米和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最大值出现的时期不同,二根干重分别在吐丝后15d和吐丝后30d时达到最大值。成熟时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比平展型高12.2%。二根系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在20cm以下的根干重比率,平展型玉米在19%以下,而紧凑型玉米高于23%。紧凑型玉米的深层根量较多,在深40-100cm土层内根干重比率比平展型高42.3%。二的根系水平分布也不同,紧凑型玉米根系水平分布较集中,在距植株0-10cm水平范围内,根系分布比率比平展型玉米高9.6%。紧凑型玉米土壤深层根量较多,水平分布集中,耐密植,是易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