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樱桃植株生长发育对根际土壤因子的影响,评价其根际生态环境,对土壤的pH值、速效养分、酶及微生物等19种指标的根际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碱解氮、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细菌及总菌数表现为根际负效应([R/S)<1],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脲酶、中性磷酸酶、放线菌及真菌表现为根际正效应([R/S)>1],有效锌根际效应不显著。脲酶、中性磷酸酶及蛋白酶3种水解酶活性与pH值及Eh的特征向量和载荷较大,可将其归为同一类综合指标,反映或评价以根际碱解氮为代表的土壤肥力状况。pH值、碱解氮等化学指标,土壤酶、微生物等生物活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樱桃根际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宁夏御马酿酒葡萄基地不同栽培年限下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为强碱性反应,耕作施肥对土壤pH和全盐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速效磷、阳离子代换量大都处于最低的六级水平,但肥力随耕种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增加;蔗糖酶、脲酶活性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小;表土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但不同土地利用下表层以下各层次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高于表层,且差异显著.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磷酸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四种酶之间,磷酸酶与脲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脲酶与蔗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表明,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大小可以代表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栽培区土壤肥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对贵州毕节地区不同肥力烟地土壤采样分析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不同肥力烟地土壤中脲酶、转化酶活性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转化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速效磷、水解氮等关系密切,脲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水解氮等关系密切。两种酶活性与烤烟产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模拟酸雨离子组成,运用恒温恒湿连续培养的方法,考察了外源酸对棉花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酸度对脲酶、中性磷酸酶产生一定的激活效应,进而转为抑制;而在[H ]0~55mmol/kg范围内,外源酸对转化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明显的激活效应。三种水解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表现为激活-抑制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与[H ]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H ]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化强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混交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强度高于纯林 ,其中硝化细菌数量及硝化强度、解无机磷微生物数量及磷转化强度尤为显著 ,幅度达 1~ 2倍。说明混交后更有利于氮、磷养分的有效化。并且在生长旺季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生化活性最高 ,有利于树木的旺盛生长。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沿绒布河谷海拔4400~5550m的夏季土壤中水解酶类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并探讨了这两种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和海拔高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升高,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呈高低波动变化,在研究区域出现多个峰值,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5500m和5450m处.(2)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海拔的相关性不具显著性意义,中性磷酸酶活性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露地田间栽培黄瓜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中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地菜田土壤酶活性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弱,0~10cm土层酶活性明显高于10~20cm。菜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明显,作物旺盛生长期土壤酶活性高,而作物生长初期和末期,土壤酶活性较低。施用有机肥、化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土壤酶活性。施用半腐熟有机肥,生育初期酶活性低,生育后期逐渐升高;施用氮肥,在黄瓜各个生育期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酶的活性,而增施磷、钾肥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在氮磷总用量一定的前提下,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休闲处理中转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它处理;施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有机肥在增加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方面可以同样发挥无机肥的作用,秸秆或者秸秆与氮磷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羊粪在增加表层土壤脲酶活性方面优于秸秆.在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不同.各处理中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在灌浆期或者收获期、收获期和分蘖期出现高峰,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苗期或者灌浆期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银杏基地不同年限 (2~ 6年生 )叶用银杏园土壤的氮、磷、钾及有效铁、铜、锌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和脲酶、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栽培银杏年限延长 ,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锌的含量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 ,但土壤速效钾却出现增加。提出土壤碱性磷酸酶亦可作为表征叶用银杏园土壤肥力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以及秸秆还田(TS)处理下春小麦生长期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等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各种酶的活性随着小麦生育期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并且四种耕作方式下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在灌浆期出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在拔节期出现峰值后逐渐下降,而在灌浆期到收获后又处于回升阶段.(2)在春小麦的各生育期:与T相比较,NT、NTS以及TS处理均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麦农田取样,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运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皖北砂姜黑土中Cu、Cd、Zn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四种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中,残留态Cu、Cd、Zn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明显低于残留态。在三种元素中,Zn的化学形态变化趋势最为一致,表现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交换态;砂姜黑土中交换态Cu、Cd、Zn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机态Cu、Cd、Zn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砂姜黑土壤中,把交换态Cu、Cd、Zn和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共同作为评价土壤Cu、Cd、Zn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对使用腐植酸共聚物改良后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土壤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表明改良后的土壤结构、性能更适宜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国内外采用不同种类有机肥料培肥土壤,对土壤中几种主要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土壤酶对施用有机肥料的响应,对施用有机肥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酶活性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夏季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果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们和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与土壤全量养分之间,绝大部分都呈极显著相关,对有机质除直接作用外,多是通过其他酶的间接作用来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以小世界模型为理论基础,以Region为基本逻辑管理单位,按用户需求和共享目的组织Region,提出了基于Region的多层结构Peer-to-Peer网络模型和构造规则,给出了Region的划分策略和数学模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和合理性;对模型中的层和域、中心节点、普通节点和汇聚点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给出了节点加入、离开、中心节点选取策略和算法描述;使定位桌种服务的工作量和查询范围从网络中的所有结点数降低到Region的节点数,有效地防止了恶意请求引发的洪,网络系统开销为常数。模拟分析表明,该模型可有效解决可扩展性、性能与效率不高问题,且网络规模越大,其综合性能的优越性越明显,因此,模型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棕壤风干土样和相对含水量70%的湿土样进行磁场处理研究发现,对棕壤风干土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大的处理为500mT5分钟,对棕壤湿土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大的处理为100mT10分钟。土壤湿度对棕壤脲酶活性的磁致效应大小有一定影响;无论是对于风干土或是湿土,500mT场强10分钟处理对棕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时间最长,磁处理42天后抑制效果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湖南石门县的As矿区附近采集不同程度As污染的农田土壤,分别设置添加秸秆、接种蚯蚓等处理,研究蚯蚓对As污染土壤酶活性及其P养分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As土壤的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中、低浓度As土壤,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有效P含量则与之相反。蚯蚓 20g秸秆处理在50d时脱氢酶活性最高,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是秸秆处理在100d时最高,且接种蚯蚓和施用秸秆有利于土壤P素的释放。结果表明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有利于改善As污染土壤的养分供给,从而改善根际营养。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硫代硫酸铵(ATS)对土壤尿素态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TS不仅抑制土壤脲酶的活性,增加土壤中尿素态氮的含量,还抑制了硝化作用的发生,减少硝态氮的生成量。特别当ATS达2.5mgg-1时,抑制效果更明显,大大提高了尿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氮的转化过程:尿素水解过程、硝化过程、硝酸盐淋溶过程、反硝化过程、微生物固持过程、N矿化过程及气体挥发过程的影响和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如何施用抑制剂来提高土壤中氮素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