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据统计,在海湾战争的各种武装冲突中,误伤率占总伤亡人数的16%以上,故战场误伤曾使美军伤透了脑筋。战后不久,美陆军通信-电子司令部就将降低战场误伤率作为重要研制项目加以开发。他们认为,这些误伤主要是由于敌我识别存在问题造成的。因此,他们开发和研制了几种敌我识别系统。其中之一是BCIS战场战斗识别系统,它主要是针对战场中的直瞄武器研制的。另一个正在进行的计划就是“西茨”徒步士兵战斗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2.
吴磊 《国外坦克》2006,(8):11-15
战场敌我识别系统被认为是降低误伤的重要系统,误伤在近年进行的几场高强度冲突中已成为造成联军伤亡的罪魁祸首。就目前而言,联军方面已提出了多项技术解决方案且正在采用新型联合作战协定。  相似文献   

3.
敌我识别系统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敌我识别(IFF)是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场中自动目标识别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具有敌我识别能力的系统,已成为21世纪战场数字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目标识别目前具有目标特征识别、目标成像识别、无源探测识别、激光雷达识别、毫米波识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识别等等方法.寻找一种简便而实用的识别方法是研制新一代敌我识别系统所必需充分考虑的问题,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是当前研究之重点,多传感器系统数据融合技术是其有效途径.由用户直接识别未知目标(即直接分系统)和向用户提供有关目标信息(即间接分系统)两部分组成的敌我识别系统,是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敌我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4.
海湾战争后美国战场敌我识别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那场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尽管美国及西欧国家的敌我识别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但他们的坦克仍然因缺乏与高技术战争相适应的敌我识别系统而造成79%的误伤率。尤其是M1A1坦克,由它引起的自相误伤事件占总数的85%。美国国防部在致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指出:在海湾战争中M1A1坦克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高效的战斗车辆识别系统。于是,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陆军就开始研究其战场敌我识别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西庞 《兵工科技》2006,(1):26-30
从1991年海湾战争到2005年伊拉克战争.误打误伤事件层出不穷,战争伤亡榜上因敌我识别系统错误而倒下的士兵占了相当大比例,如何尽快提高敌我识别系统的识别能力已经越来越被各国重视,敌我识别概念随之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和关注。为此.本刊专访了我国敌我识别领域资深专家黄成芳高级工程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敌我识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场上自动目标识别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介绍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的战术使用。建立了敌我识别系统使用效能准则,通过杀伤兵器对决射击示例分析,对敌我识别系统的使用效能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飞机目标自动敌我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复杂环境下目标敌我属性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自动目标敌我属性识别方法。采用将IFF、ESM、雷达,红外获取的信息进行特征级融合的方法对目标进行识别,并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模拟真实战场环境,提高了目标的识别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MSR 400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一种多用途敌我识别询问器,主要用于近、中程防空系统,对监视雷达探测到的低空目标进行敌我识别。该询问器可以与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PDR雷达系列相配用,如“猎豹”35毫米自行高炮配用的MPDR-12雷达;“罗兰特”防空导弹配用的MPDR-16雷达;MPDR-45/E、MPDR3002 S以及SASR 9000低空监视雷达等。  相似文献   

9.
张翼  张宁 《兵工自动化》2003,22(6):10-11
信息战条件下的战场敌我识别即近距战术作战敌我识别系统,其距离分辨原则应以角度分辨为主,一般采用激光和毫米波段作为系统的载频,应答发射时可考虑多种通道.目前,美BCIS系统采用K波段毫米波问答,法BIFF系统采用毫米波识别,美M-TICE系统采用毫米波信标识别,德ZEFF系统采用激光询问和L波段应答.我国的现研究方向有毫米波和激光问答、非协同目标识别和间接识别.  相似文献   

10.
敌我识别装置四十年前就使用了。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西方国家陆续装备起 MK-X 第二代敌我识别系统。该系统的编码已不保密,装有该系统应答机的飞机等装备容易被敌人发现和跟踪,甚至有可能被敌人冒充欺骗。七十年代初期,美国开始逐步装备 MK-VⅡ型第三代敌我识别系统。在目前的战斗环境中,战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代战争特点,简述了敌我识别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分析了复杂战场环境下各种单一敌我识别手段的能力局限,结合外军敌我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和联合作战需求,提出了发展基于C~4KISR系统的联合作战敌我识别体系构想,并对其作战效能进行了分析。预计以后联合作战敌我识别系统架构会随着C~4KISR系统不断升级改进以及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向着更先进、更智能化、效率更高的技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雷达目标特性复杂多样,而且容易受到电磁、地物、天气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其在距离、仰角、方位的测量精度降低,制约了雷达对目标的识别,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具有学习功能,能够十分有效的提高雷达识别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雷达的种类     
《兵工标准化》2007,(4):12-12
雷达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通常可以接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炮瞄雷达、测高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雷达引信、气象雷达、航行管制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  相似文献   

14.
美军急谋提高敌我识别能力的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美国和西方国家敌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误伤率高的原因,并介绍了美国为改变目前战斗识别落伍的状态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和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5.
搜索雷达和敌我识别天线系统必须同速、同步旋转,以便使目标回波和敌我识别应答符号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方向角度显示出来。其表面嵌有六元L波段微带阵列的X波段双曲面反射天线,已由意大利罗马Contraves公司生产。把L波段辐射体校调和装定于能够反射X波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架英国的“英俊战士”飞机被一名初次参战的本国年轻飞行员错当敌机而击落,从此军方开始认识到需要一种敌我识别装置以避免友军误伤。惨痛的历史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50年代,西方国家的敌我识别器的装备从最初的Mk1和Mk2型发展到Mk12型。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其发展非常缓慢,迄今,Mk12型敌我识别器仍然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装备。由于敌我识别手段不够完善,酿成的惨剧屡有发  相似文献   

17.
去年美国国际预测机构的防务分析部在科索沃危机的总结报告中把目标辨认和敌我识别装置列为未来战斗机的标准电子装备,由此可见目标识别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从光电传感器或高分辨力雷达所提供的图像上自动识别出目标并非易事。传统的自动目标识别方法是,首先通过提取廓影而将目标从背景中  相似文献   

18.
由瑞典博福斯公司生产的RBS-70地对空导弹原是配的“长颈鹿”雷达(即PS-70/R早期预警雷达),并早已在瑞典陆军中服役,挪威和其它一些国家也订了货。据报道,最近建议该导弹采用荷兰信号设备公司正在研制的(处于后期发展阶段)“报告者”雷达。该雷达用于对低空目标(15~5000米)进行早期预警,距离可达40公里。操作手通过敌我识别装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巴尔干半岛战争进一步证实了改进AGM 88哈姆反辐射导弹是多么明智。长期以来 ,美国对敌防空压制能力主要依赖于哈姆导弹。哈姆导弹是 2 0多年前研制的 ,当时用来对付苏联制造的防空雷达 ,华约集团边界以东地区的任何一部苏联雷达都是潜在目标。因此 ,如果哈姆导弹发射后 ,被攻击雷达突然停止辐射 ,该弹可能寻找并攻击附近的另一部雷达。但是在巴尔干地区这样的作战环境中 ,哈姆导弹的这一特性有误伤友军的可能。而且现在 ,哈姆导弹必须能对付众多威胁 ,如欧洲、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制造的雷达。另一个潜在问题是 ,按惯例威胁雷达往…  相似文献   

20.
D-S证据理论作为一种不确定性推理工具,能够充分发挥多源信息融合的优势,提高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从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的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D-S证据理论的基本原理,梳理了空中目标敌我识别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从空中目标敌我识别的识别方法和信息融合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并简要总结了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