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造成的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广义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使用的全过程能耗,我国广义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一半,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建筑节能是当前建筑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实施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能源的消耗状况,并探讨了对建筑节能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阶段,工业能耗、建筑能耗和交通运输业能耗是我国总能耗的主要方面。在建筑方面,随着建筑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的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为应对日益显著的能源危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在做好新建建筑物节能降耗的同时,对既有建筑节能降耗的改造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建筑内的机电设备能耗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的改造方案,从而实现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建筑运行费用,实现资源的节约。  相似文献   

3.
何花 《制冷》2014,(1):33-36
我国高校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到较大比例,存在较大节能潜力。本文通过对采用区域供冷的广州某高校近三年建筑能耗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该校建筑能耗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需要的能源量也随之不断增长,这增大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但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量却无法达到世界水平,我国的经济也还处于粗放型,能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节能技术必须广泛应用于各种机电设备中。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在总体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中又以机电设备能耗较高,为此,降低建筑机电设备的能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王铭新 《认证技术》2010,(10):62-62
随着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约为30%~45%,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都还不高,但这一比例也已达到20%~25%,正逐步上升到30%。在一些大城市,夏季空调已成为电力高峰负荷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建筑能耗状况都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按照1986年制定的我国建筑节能分三步  相似文献   

6.
何花 《制冷》2014,(4):56-60
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约占1/3的比例,而空调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40%~50%,本文介绍了广东揭阳潮汕民用机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在多方面采用的绿色节能设计,降低了航站楼日常的空调运行能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建筑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能耗问题愈来愈突出,受到了普遍关注。在建筑能耗当中,电气照明能耗是重要能耗点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建筑电气照明能耗在建筑整体能耗中占比约为15%,是建筑能耗大户。如果能降低建筑电气照明能耗,无疑能够减少建筑能源浪费,对于实现建筑节能减排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电气照明节能技术进行了综合性阐述,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节能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建筑能耗特别是大型公建的能耗在城市总能耗中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如何有效监控和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情况将非常重要。针对根据已有项目经验,对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功能及效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建筑节能技术委员会成立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课题。建筑领域一直是耗能的大户,根据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统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7.5%,预计这个比例最终会达到35~40%。解决好建筑用能问题将大大缓解国际社会能源短缺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中能源问题的解决尤为迫切。根据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在2006年3月28日“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的讲话,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节能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玻璃窗。也因此有人认为要减小建筑物的窗墙比来降低建筑能耗。但这里有一个人们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李丽 《中国科技博览》2013,(32):450-450
我国的农业规模在世界上属于比较前列的,我国的秸秆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秸秆产生,但是这些秸秆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建筑领域中大部分的能耗都用于建筑墙体材料的使用,超过半数的能耗都是使用在这上面,因此一方面为了能够不对自然资源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就有了现在的秸秆纤维混凝土砖块。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材料的使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建筑内部用水占据的比例逐年增加,建筑给排水能耗已经成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分。因此,在充分满足用户用水要求的同时,如何节约水资源、降低给排水系统的日常运行能耗,已经成为每一名建筑给排水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家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条件,通常需要民用建筑节能达到60%,传统的建筑节能材料只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很难满足节能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的建筑节能产品成为研究的热点。根据国家对建筑节能据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2,另外每年新增建筑20亿m^2左右,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46.7%,其中包括建筑的能耗(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暧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资源节约性社会,  相似文献   

14.
暖通空调节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占建筑节能的主要部分。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冷暖,而且关系到关系到工作效果和产品质量,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还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资源消耗。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能耗不断增加,建筑能耗已经占据社会总能耗的27%以上,有些地区已接近40%,且其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我国的国家机关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高能耗问题突出。为实现企事业单位节能减排,提高能效,需要对典型的用能单位进行能耗监测与评估,因此必须详细掌握用能的特点,即对热源、热网、热用户三部分进行全程的能耗统计与分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数,伴随着我们的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暖通空调的能耗又占建筑总能耗的40%,且在逐年上升。对于建筑电气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就建筑电气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这一话题分析了建筑电气暖通空调的意义、暖通空调在节能方面的现状以及建筑电气暧通空调的节能途径,旨在加强人们的节能意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民用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在国民经济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但我国建筑用能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虽然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是建筑领域对于节能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切实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没有能够被大范围应用,这不能不令我们进行反思,除了技术以外我们还应在那些方面进行改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阐述了建筑领域节能尚存的巨大潜力,并结合当前节能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从管理监督角度提出了推进完善建筑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由来已久。在建筑行业建设中,资源的使用规模较大,为了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必然要从建筑规划设计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本文介绍了建筑节能规划及其意义,并探讨了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做到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筑节能战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给出了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现状,并按照北方城镇建筑采暖、长江流域住宅采暖、住宅用能、非住宅建筑用能以及农村民用建筑用能的分类方法,分别分析了各类建筑能耗的特点、问题和节能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比了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用能与我国的差别。在基于数据和实际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能耗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模式所致,而维持目前这种相对节约的建筑使用方式与生活模式是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的基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使用方式需要不同的技术措施去实现节能,因此我国一定要采用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途径来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个资源大国,树木资源、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因此在建设初期国内能源价格普遍较低,建筑施工队在使用时不考虑滥用资源带来的后果。在国家倡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国家适当提高能源价格来进行建筑节能,这一举措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革新。只有使用科学手段使能源粗放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变,才能够有效地缓解资源的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此,新型节能建筑是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新型节能建筑本身的技术出发,概括其优点,再通过分析节能建筑施工管理的对象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