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采场覆岩厚关键层破断与冒落规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具有良好分层性的采场覆岩破断规律己被基本掌握,但对于厚关键层(特厚层砂岩老顶)覆岩的采场矿压规律还需深入研究。运用岩体破裂过程分析系统,结合某矿区实际覆岩构造特征,分析了具有厚关键层的采场覆岩的破断与冒落规律。研究表明:厚关键层的破断、垮落规律与长梁(或薄板)矿压理论存在根本差异,其初次破断与冒落形态为拱形,周期破断与冒落呈不等长的短块状。厚关键层来压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不同形式的采场来压对支架的作用不同,大块滑落失稳对采场支架的威胁最大,对采场矿压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研究成果为实际采矿设计与矿压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弹性板理论分析采场覆岩中的关键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为指导,应用弹性板理论建立了关键层的刚度条件和强度条件。结果表明,用板理论分析的结果与梁理论推导的结果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最后,用实例证明了覆岩关键层的存在及对地表下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位硬厚岩层破断规律及其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柳煤矿10416工作面高位硬厚岩浆岩条件为背景,建立高位硬厚岩层三边固支一边简支弹性薄板力学模型,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出硬厚岩层挠曲函数与应力近似解析式,得到破断跨度的计算式,并根据覆岩破裂形态提出破断步距的计算方法。采用微震、支架压力及地表下沉等监测分析,揭示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失稳规律及其动力响应。研究表明: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前的挠度最大点为(x =a /2,y =13b/(10π)) (a为硬厚岩层走向悬露长度,b为硬厚岩层沿倾向的悬露长度);当a<1.049b时,硬厚岩层首先沿倾向固支边发生破断,否则首先沿走向固支边发生破断;硬厚岩层初次破断形式为沿走向对称而沿倾向非对称的“O-X”型,且破断后侧向跨度固支侧大于简支侧。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及运移过程中微震活动加剧,产生强微震活动,破断失稳期间支架压力显著升高,并引起地表下沉明显变化。高位硬厚岩层破断失稳引起强烈的动力响应,采用理论计算和微震监测可以进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5.
顶板岩层破断诱发矿震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揭示顶板破断过程中的微震活动规律,采用频谱演变来评价顶板动力危害的强度,并进一步监测顶板的破断。采用SOS微震监测系统,针对坚硬以及软弱顶板破断来压的过程进行了实测,取得如下结论:(1) 顶板破断之前,低频段微震幅值逐渐增加,来压时信号的幅值达到最大值,之后产生突降。同时微震前兆信号主频与来压强度呈负相关。(2) 软弱顶板破断之前,微震信号主频开始向低频段移动,但前兆主频均大于20 Hz,来压之后主频又开始向高频段移动。(3) 坚硬顶板破断过程极其短暂,主震信号幅值较高,但主频小于5 Hz,来压前后低频微震信号的幅值较低,前兆效应不明显。利用上述规律,可以对顶板破断的过程及其强度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作者简介谢和平,男,中国矿业大学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力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岩体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复杂结构体,存在不同阶次的随机分布的微观孔隙和裂纹。在宏观尺度上岩体是非均质、非弹性、各向异性的,而且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区域、实时、动态监测手段,微震监测技术用于预测预报冲击矿压等地质灾害乃至防灾减灾完全可行,而不同震源震动机制的研究是微震法预测预报冲击矿压的前提和基础。采场顶板是影响煤矿冲击矿压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分析采场坚硬顶板断裂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坚硬顶板断裂震动的等效点源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用震动波理论分析坚硬顶板断裂的震动位移方程,揭示了坚硬顶板断裂的震源机制,并通过三河尖矿微震监测的坚硬顶板断裂信号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采场顶板由于受源外介质的拉力作用,断裂时震源会产生波前向外传播的压缩波,震源处岩体破坏主要为张性拉伸破坏。研究结果可为顶板型冲击矿压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锚杆尾部的破断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偏心荷载作用下锚杆的受力分析,揭示了偏心荷载不利于锚尾工作状态的事实,并得出了偏心荷载处产生的正应力是5~7倍锚尾正应力的结论。建立了一般全锚条件下的锚杆力学模型,给出了锚尾荷载的解析式,并通过对理想全锚条件下锚尾的工作状态分析,阐明了锚尾端渐进破坏其偏心荷载产生的必然性。最后给出了锚尾的破断机制条件,并对其实践指导意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锚杆对多组有序裂隙岩体的作用机制,以水泥砂浆预制多组有序裂隙类岩体,采用玻璃纤维塑料筋材(GFRP)模拟锚杆,对预制的类岩体进行全长锚固,制作多组不同锚固条件下的试件.将预制试件在 RMT-150 伺服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破断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主控裂纹的概念,认为主控裂纹的贯通导致了试件强度的弱化.分别从细观上研究了锚杆对多组有序裂隙类岩体主控裂纹的起裂、扩展和贯通影响机制;从宏观上研究锚杆对多组有序裂隙岩体峰值强度、残余强度以及抗变形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锚杆锚固后多组有序裂隙类岩体主控裂纹由纵向-倾斜-横向贯通为主的扩展、贯通模式转变为横向-纵向-倾斜的模式,主控裂纹路径更长且贯通过程受到锚杆锚固限制,具体表现为锚杆锚固改变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使得类岩体试件抗变形能力更大、试件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更高.但并非加锚密度越大,类岩体强度越高,适当的加锚密度才能获得更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的形态与受力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0,他引:43
本文以开采后岩层移动实测的形态曲线为基础,建立了断裂岩块间的铰合关系,进一步证明了“砌体梁”力学模型是层状矿体开采后岩层的基本结构形式。决定此结构平衡与否的关键块是离层区上方的铰接岩块。本文以此结构的力学模型为基础推得岩层内部位移曲线应以(Wx)i=(W0)i(1-e^-x/2li)表示较为合适。上下层结构位移曲线的曲率变化导致了离层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超长综放工作面覆岩关键层破断特征及对采场矿压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模拟试验和现场实测发现;随着综放工作面长度的增加,采场覆岩关键层的破裂块度将相应减小,因而采场来压均匀,便于顶煤破碎和放出,但会发生主关键层来压现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将其加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软硬互层岩体卸荷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石全自动三轴蠕变仪对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交通洞典型灰白色细晶大理岩与绿片岩软硬互层岩样开展卸荷蠕变试验,得到岩样轴向、侧向典型的蠕变全程曲线。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围压较高时,试样的轴向与侧向变形随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蠕变现象不明显;随着围压逐渐减小,试样的蠕变变形越来越显著,在最后一级出现了典型的蠕变3个阶段并发生了非线性加速蠕变现象直至试样破坏。软硬互层岩样三轴卸荷蠕变破裂形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局部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张拉破坏,主裂纹与水平面大致呈45°角,剪切破裂面较为单一平整,且破坏面基本是沿着强度较低的绿片岩层理内部并平行于层理面产生和扩展贯通而形成的。在加速蠕变阶段之前,其侧向蠕变变形比轴向蠕变变形小,但试样处于加速蠕变阶段时,侧向蠕变变形量与蠕变速率均要高于轴向蠕变;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和围压的降低,岩样的侧向蠕变比轴向蠕变更为灵敏,而且体积扩容效应显著。卸荷条件下,蠕变力学参数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非定常性规律,当外荷载小于岩样长期强度时,岩石卸荷蠕变力学参数与卸荷量有关,随着卸荷量的增大逐渐弱化;当外荷载大于岩样长期强度时,岩石卸荷蠕变力学参数不仅与卸荷量有关,而且还与蠕变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煤矿深部岩石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与硬岩巷道快速掘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机上进行深部巷道砂岩单轴压缩和不同围压下三轴压缩试验,测得砂岩的力学性质参数。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深部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岩石抗压强度随围压的增加而提高,围压从10 MPa增加到15 MPa时,抗压强度增幅达到40.3%。深部高应力下,砂岩承载后产生的变形及破坏形态与围压大小密切相关,其主应力差–应变曲线斜率随着围压的增加而明显变陡,破坏荷载增高。依据岩石力学特性,采用分类布孔,掏槽眼宜用直径f42 mm的钻头钻眼,其余的炮眼用直径f32 mm的钻头钻眼,缩短钻眼时间。掏槽眼采用中深孔不同阶微差斜眼掏槽方法,炮眼深度宜采用2.2~2.5 m,有利于巷道的进尺;周边眼采用小直径药卷光面爆破技术,有利于巷道成形。 相似文献
15.
溶浸作用下难溶盐岩力学特性弱化及细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与其内部细观结构演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典型难溶盐岩钙芒硝在盐溶液溶浸环境下力学特性弱化和细观结构演化进行研究,初步揭示其力学特性弱化的细观机制。研究发现:在盐溶液溶浸作用下,由于矿体胶结物中亲水性矿物吸水膨胀崩解、钙芒硝中硫酸盐的溶解、化学反应离子交换、氯离子侵蚀损伤等因素的作用,钙芒硝孔隙率随“溶液浓度”和时间的变化而非线性演化,从而导致力学特性严重弱化。在盐溶液中溶浸20 d,钙芒硝强度弱化系数低至0.1~0.2。由于钙芒硝矿体内泥质胶结成分的水理水化作用,泥质部分膨胀或崩解,钙芒硝矿体变形表现出应变软化与韧性破坏特征。细观结构演化结果表明,盐溶液溶浸作用下,难溶钙芒硝孔、裂隙演化缓慢,但在淡水溶液中孔隙演化速度是半饱和与饱和溶液中的数倍甚至数百倍。淡水中溶浸48 h后孔隙率高达16.62%,是原始状态孔隙率的9倍;半饱和盐溶液溶浸48 h后,孔隙率是原始状态的3倍,而饱和溶液溶浸48 h后,孔隙率增幅仅为2.8%。孔隙率变化主要是由于钙芒硝矿体中硫酸盐的溶解和结晶,胶结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的水理、膨胀,这也是钙芒硝力学特性弱化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对深入认识可溶岩(包括钙芒硝)物理力学特性弱化,并指导盐类矿床原位溶浸开采及层状盐岩溶腔油气储库建造等相关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两硬”条件下综放面支架围岩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靳钟铭;牛彦华;魏锦平;闫志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5):514-514
依据对忻州窑矿8916综放面矿压的观测,论述了“两硬”条件下综放面矿压显现特征、支架初撑力与阻力的关系和悬梁式力学模型。结论是“两硬”条件下综放面既保持了坚硬顶板的显现特征,又具有放顶煤垫层的特性,支架合理工作阻力应以悬梁力学模型为基础,用垫层效应系数来修正。 相似文献
17.
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厚煤层防水煤柱开采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的含、隔水层及基岩风氧化带工程岩组性质的分析,采用相似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不同采放比条件下覆岩最大冒高和有效导水高度。研究结果表明:基岩风氧化带内粘土矿物含量高、渗透能力差、再生隔水能力强,具有阻止和抑制导水裂高发展的双重作用,采动后覆岩呈整体弯曲缓慢下沉运动,有效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与冒落带高度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应用于芦岭矿810#采区,在防水煤柱内进行放顶煤开采,经过两个工作面的成功试采,已安全采出煤炭约40×104t,采出率达86.7%,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处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安远隧道穿越煤系地层,围岩主要由炭质页岩、煤线、泥岩夹层组成,炭质页岩试件单轴抗压强度为3.9~4.8 MPa。开展地应力测量,测量结果表明隧址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为8~10 MPa,水平应力作用占主导。通过现场监测以及数值模拟分析,分析围岩大变形的特征,总结围岩大变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围岩强度低且易膨胀;(2)相对岩体强度,地应力较高;(3)水理作用;(4)施工不当。在此基础上探讨变形机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开挖后迅速封闭掌子面,设置临时支撑,施作长锚杆和注浆小导管控制变形,待变形稳定后适时进行拱圈更换,加密钢拱架间距,及时施作仰拱及二衬衬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上述措施实施后,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