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建立了有机晶体芯层光纤和有机包层光纤的分析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进行了模式分析,导出了各类模型的色散方程,然后应用耦合模理论对这两种模型中的非线性互作用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二次谐波转换效率公式.在此基础上,数值计算了二次谐波转换效率和影响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有机光纤可以利用它们的模式色散特性实现相位匹配,从而产生较强的二次谐波.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HIC电子组装中的典型实例,论述了使用有机粘结剂时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提出了使用有机粘结剂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彩膜滤光片主要采用有机纳米颜料体系为主,是因为颜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光性和耐化学性,可以满足LCD的工艺制程。而颜料的颗粒属性,是影响彩膜滤光片穿透率和对比度的主要因素。在三原色中,绿色的亮度最高,对对比度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具有广色域的绿色滤光片,其由3种有机纳米颜料组成颜料绿58(G58)、颜料黄138(Y138)、颜料黄185(Y185)。其中Y185的加入是基于其高的着色率,可以有效降低滤光片的膜厚;然而,即使少量Y185的加入(5%颜料比例)也会使得整体的对比度呈现明显下降(20%)。为解析Y185造成对比度偏低的原因,本文主要采用同步对比来分析两种颜料的粒径、n值(折射率)、晶型及形貌和荧光特性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Y185造成对比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成膜或者干燥过程中有机纳米颜料粒子的团聚。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有机纳米颜料造成对比度偏低的原因,为提升有机纳米颜料的对比度和制备高对比度的彩膜滤光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6.
7.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膜层制造工艺可划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类型。本文仅就应用真空技术的角度,描述了有机EL元件制造工艺和有机EL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8.
9.
目前高压金属化有机薄膜电容器的使用领域已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为了加快该类产品的规模生产,根据我们的一点体会,结合国外的一些经验,本文着重对其中的去膜工艺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一款实用高性能CPU的2.5D封装有机基板为研究对象,对有机基板制备的工艺流程、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详细实验和讨论,最终完成了合格样板的制作,并形成小批量产品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有机LED产品开发动态的基础上引入了两种用于有机LED制作的新材料。对这两种新材料的结构,制作工艺和主要特性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热效应及器件失效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器件的同时也在铟锡氧化物 (ITO)和各层有机薄膜上覆盖一层不透气的薄膜 ,然后快速退火 ,发现了导致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热效应及器件失效的可能因素 ,从而提出了一种与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工艺完全兼容的工艺检测方法———覆盖加热对比法 相似文献
15.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因其高亮度、低功耗、结构简单、响应快、视角宽等优点而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青睐.利用白色OLED是一种实现全彩色显示的方法,因为白光加滤色膜的方式可以获得红、绿、蓝三基色.文章采用双发光层方法,即TBPe掺杂到ADN中作为蓝色发光层,DCJ TB掺杂到Alq3中作为红色发光层,从而实现白光显示.该制作工艺简单、容易控制、实验可重复性比较高,且色度比较稳定,随电压的变化幅度较小,最佳色度为(0.3345,0.333),几乎与标准白光色度重合.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开发出制作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工艺方法,使制造出柔性显示屏成为可能,该技术还可用于生产发光服装。 相似文献
17.
18.
使用典型蓝色磷光材料Firpic作为磷光金属微腔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发光层, 以高反射的Al膜作为阴极顶电极和半透明的Al膜作为阳极底电极,其结构为 Glass/Al(15nm)/MoO3(30nm)/NPB(40nm)/mCP:Firpic(30nm,x%)/BCP(10nm)/Alq(20nm)/LiF (1nm)/Al(100nm),x%为Firpic的掺杂 质量分数,分别为4%、6%、10%、12%和14%。实验 制备了不同的OLED,比较了测量角度和不同掺杂浓度对OLED发光特性的影响。结 果显示,对发光面积为0.8cm2的器件,测量角度的不同导致蓝光 辐射波长蓝移,色坐标发 生变化,器件的510nm和472nm两个峰值变化 不相同,随着角度的增大, 较大的峰值不断衰减,而较小的峰值不断增强;并且,当掺杂浓度为12%时,OLED得 到最好的发光性能,12V电压驱动下有最大亮度18870cd/m2,说明此时的主客体间能量转移最充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国产军用有机实芯电阻器经耐焊接热试验和引出端强度试验后阻值漂移失效机理,弄清了失效原因。采取改变引线端头尺寸、控制填料的粒度和均匀性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艺改进措施,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使产品的引出端强度和耐焊接热性能迟到了美国军用标准MIL-R-11F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