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金杨 《电梯工业》2004,5(4):11-12
电梯因突然停电或发生故障而停止运行,若轿厢停在层距较大的两层之间或墩底、冲顶时,乘客将被困在轿厢中。为救援乘客,电梯上均设有紧急操作装置,可使轿厢慢速移动,从而达到救援被困乘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LSD-2电梯断电救援装置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与苏州市精艺电梯电器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制开发的。它可应用于电梯因突然停电而停在两层中间时,将电梯轿厢自动拖动到平层位置,打开轿厢门,疏散被困在轿厢中的乘客。救援装置还可为轿厢提供长达1小时  相似文献   

3.
乘客乘梯时因突然停电或其它原因导致被困且轿厢照明失效,如果轿内应急照明再失效,轿厢内漆黑一片,肯定会引起被困人员的焦煤不安甚至恐慌,容易造成被困乘客的过激行为,乃至发生不该发生的伤亡事故。因此,当乘客被困电梯时,如何能确保轿厢内有一定时间的紧急照明,使乘客在第一时间与外界取得联系并得到及时救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牟永卫 《浙江建筑》2009,26(10):67-69
电梯用井道安全门的设置是为了救援被困轿厢乘客。但是由于大部分井道安全门是由施工单位或者是电梯使用单位根据施工现场的安装环境进行加工制作,因此造成井道安全门种类繁多、尺寸各异,更有部分劣质的安全门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且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安全门救援被困轿厢的乘客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在此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立鹏 《中国电梯》2006,17(5):55-56
电梯应急装置是电梯系统的选用配套装置,适用于电梯运行过程中供电系统突然停电,轿厢终止运行,乘客被困在电梯内,能迅速自动投入救援,驱动电梯运行到平层位置,打开轿门和厅门,放出乘客。它是近年来在电梯中逐渐普及的一种自动应急救援装置,在电梯招投标中也经常要求提供。但由于该类产品国家暂无统一标准,有时会因设计或使用的疏忽,使得该类产品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国家标准和检验规程对电梯应急装置检验都没有涉及,为了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笔者根据几年来对电梯应急装置检验的经验,提出电梯应急装置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6.
案例1 2007年11月,某医院一台电梯发生故障,停留在1楼到2楼之间,当时被困人员直接按轿厢内的紧急报警按钮,该医院工程部电梯管理人员马上到达现场解救被困人员,电梯没有在平层位置,轿厢地坎高出1楼层门地坎1.1m左右,该管理人员没有按照GB7588—2003电梯标准15.2条要求必须用松闸扳手及盘车装置把电梯移动到就近平层的位置才能救援放人,而是直接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让被困人员往外跳,导致一妇女失足落入井道死亡。  相似文献   

7.
周显元 《中国电梯》2012,(17):31-31,35
当电梯因突然故障或停电出现轿厢关人而实施救援时,轿厢对讲系统的作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被困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旦失去作用,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检规”)和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以下简称“标准”)中都对轿厢对讲系统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目前我国在用电梯的轿厢对讲系统还存有一些隐患,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赵钢 《中国电梯》2012,(9):52-53
1电梯三角钥匙管理不善容易造成事故 近几年由于电梯三角钥匙的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这类事故现象主要表现为:(1)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故障停梯(如停电)而电梯未平层,悬吊在层门之间,轿厢内有人,非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在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放人时,没有按照救援程序将轿厢平层,就直接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被困人员出来时不小心直接跌入井道内摔死或摔伤。  相似文献   

9.
电梯因外部电网故障或电梯内部控制电路等故障将自动停止运行,停靠在井道某一位置,使乘客被困在电梯内,即所谓的“困梯”故障。解决“困梯”故障的办法,GB7588-2003第125.1条规定“电梯驱动主机应装设手动紧急操作装置,以便借用平滑且无幅条的盘车手轮能将轿厢移到一个层站”。即发生“困梯”时,乘客必须等待救援人员来盘车施救,由于等待时间较长,这将可能引起乘客恐慌,乘客可能采取不正确的逃生方法,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各种电梯应急装置也就应运而生了,许多高档宾馆、写字楼和重要的机关办公大楼都另外配置了电梯应急电源,当乘客困梯时,电梯应急装置能立即自动投入应急救援,救出乘客。但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安全可靠,目前国家对电梯应急装置还未制定出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而且也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因此目前电梯型式试验机构对该产品的型式试验的依据主要是按企业标准进行的,因此该装置的安全性就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珊珊  童岗 《中国电梯》2006,17(19):47-48
某大学教学楼内电梯满载情况下运行至1楼时,发生轿厢蹴底,乘客被困事故。因为是在1楼溜车躐底,未造成人员伤亡。现就本案例,对可能造成电梯轿厢躐底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梯数量的逐渐增多,电梯困人、伤人事件不断增加,如何安全、及时地从轿厢中解救被困乘客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美国标准《紧急救援人员指南》(ASMEA17.4—1999)中的紧急救援部分,并与我国相关法规标准进行比较,希望能对我国电梯紧急救援法规标准的完善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刘连昆 《中国电梯》2005,16(19):28-29
盘车手轮是针对曳引式有减速机的电梯,采用人工手动紧急操作时用来转动曳引电动机轴的轮状工具。当电梯运行中突然停电或发生故障造成电梯停止运行,电梯既没有停电自投运行设备,且轿厢又停在两层之间或满载轿厢礅底或冲顶时,乘客无法走出轿厢,若人力提升轿厢的力未超过400N,维修人员可以用盘车手轮和制动器板手两个工具,人为操纵使轿厢就近停靠,以便疏导乘客。  相似文献   

13.
马培忠 《中国电梯》2006,17(7):33-38
GB7588-2003标准第8章的标题是“轿厢与对重(或平衡晕)”,轿厢是承载乘客和/或货物的单元,对重是保证曳引条件的质量;轿厢是乘客直接乘坐和接触的部分,对重是乘客看不到的部分。对一般乘客而言,电梯就是轿厢,或者说轿厢加卜层门和层站呼梯按钮就是电梯,由此可见斩厢的重要性。轿厢与对重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7部分:(1)轿厢的尺也(2)轿肇、地板和护脚板;(3)轿门;  相似文献   

14.
林正  张志信 《中国电梯》2010,(24):71-72
1前言 为救援乘客,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和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一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规定,电梯应设有紧急操作装置,根据提升装有额定载重量的轿厢所需力的大小,紧急操作装置可采用手动紧急操作装置和紧急电动运行的电气操作装置(以下简称紧急电动运行装置)两种。紧急操作装置设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合理对能否安全快捷地救援被困乘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技术 当出现电源故障或其他紧急状态时,电梯的轿厢可以在建筑物的层站之外的区域进行紧急制动。轿厢内的乘客可以用力打开轿门。但如果从轿厢内部强迫打开门,乘客可能遇到危险,例如乘客可能掉进竖井内。具体地说,用于观光的电梯具有敞开部分,在此位置,轿厢没有被竖井壁围绕。如果轿厢在这个敞开部分进行紧急制动,用力打开轿门,乘客将面临更大的危险。因此,轿门被构造成不能从内部强迫打开。  相似文献   

16.
《消防与生活》2011,(7):32-33
检查电梯安全状况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被困轿厢当如何应对?电梯维保专业人士建议,从“看、听、嗅、感”四方面了解厢式电梯安全状况,被困轿厢也莫惊慌,重庆已有专业救援队伍,拨打110,他们立刻上门救您。  相似文献   

17.
陶峰  张中 《中国电梯》2022,(8):61-62,64
指出入户电梯存在救援通道不畅通的安全隐患,也不便于电梯的维护保养工作.针对入户电梯在发生乘客或维保人员伤害事故时、轿厢困人故障时存在救援难点,提出了这些救援解决方案.最后强调,如果入户电梯救援通道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得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丁广民 《中国电梯》2010,(19):51-53,69
2008年某小区一名乘客乘坐1台20层20站的电梯下楼,该电梯于2002年安装并投入使用。电梯到达1层后停止,门开启,但当乘客准备离开轿厢时,轿厢却在开门状态下开始向上移动。乘客试图挤出轿厢时被厅外的司梯工发现并制止,此时电梯加速上行并发出碰击和摩擦声响,最终在电梯;中顶、对重撞击缓冲器后停止。该事故导致女乘客胸椎骨裂。  相似文献   

19.
曹华中 《中国电梯》2014,(15):25-27
当电梯在层站停靠后,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可能使轿厢装载重量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满载轿厢中的乘客走出轿厢,电梯的绳头弹簧、轿底的橡胶等弹性部件的压缩量发生变化,特别是高层电梯的曳引钢丝绳伸长量发生变化,这样就会造成轿厢门坎与厅门门坎不平齐。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电梯已经全面地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电梯产品自身的品质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市场保有量的快速攀升,电梯因为发生故障或停电等原因而将乘客困在轿厢内的消息仍然时常见诸报端。当电梯发生故障以后,被困人员如何才能实施有效地紧急呼救.这是社会各方面一直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