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梅雨期历为湖北暴雨洪水多发期、频发期、危害期。但是随着十多年来梅雨弱化的影响,湖北省梅雨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以2013年梅雨为样本,分析了5个新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梅雨新特点带来的复杂性,必须更加注重因势施策;梅雨新特点带来的艰巨性,必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梅雨新特点带来的危害性,必须更加注重城乡抢排等3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梅雨监测指标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和特征量与其他现有研究方法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以日降水量大于气候平均6—7月日降水量的1/2为雨日,比据国标规定的雨日识别的空梅年增多,识别的部分年份入梅偏晚;1957—2020年中有13个空梅年,约占1/5,非空梅年平均于6月19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雨期长23.7 d,梅雨期和降水集中期的降水量分别为270.7和263.0 mm,约占年降水量的1/4,占6—7月降水量的3/4;当研究区域较小时,应据环流和雨日条件确定区域的出梅日,不宜以最后一个雨期结束日的次日为出梅日;安徽江淮地区在空、枯梅容易出现较重旱情,尤其是连续的空、枯梅年,而梅雨量大且集中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尤其是梅雨量大于400 mm的年份(如2020年)。  相似文献   

4.
1999年上海市梅雨特性与水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
试析湖北省梅雨弱化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固有的梅雨期在湖北有弱化的趋势,对防汛抗旱工作产生了影响。分析了10年来的相关数据,从4个方面分析了湖北梅雨弱化的新特点,即梅雨时间趋短、梅雨总量偏少、局部强度偏大、影响范围扩大。提出了应加强监测预警、明确防洪重点、防汛抗旱并重、推进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梅雨和台风是导致江苏省太湖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气象原因,研究两者的遭遇规律对流域防洪排涝及水资源调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1954~2017年梅雨与台风的同步资料,研究两者的历年变化特征、影响时间、台风路径、雨量等,并统计分析64 a梅雨与台风遭遇的可能事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梅雨期长度及梅雨量年际分布不均,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梅雨期长度和梅雨量分别为22.8 d和225.8 mm;百年一遇梅雨量为660.8 mm,50年一遇梅雨量为590.7 mm;梅雨遭遇的台风共有34场,遭遇的概率为14.1%,其中6场为"入梅"遭遇,20场为"正面"遭遇,8场为"出梅"遭遇。  相似文献   

7.
1991年里下河腹部地区梅雨灾害的启示反思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基于江苏省68个雨量站61年(1954~2014年)梅雨期和梅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梅雨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的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3 d,最长45 d,最短3 d,总体均呈延长趋势。(2)入梅时间南部地区早北部地区迟,总体相差不大。(3)入、出梅日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近似不规则的正弦波变化,近60年入梅总体有先提前又推迟的趋势;出梅总体呈推迟趋势且1970年代中期以前出梅时间显著早于近30年。(4)两区多年平均梅雨量相当,5年和10年一遇重现期梅雨量基本一致,20年及以上重现期江淮之间梅雨量显著高于苏南。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乌溪江流域连降暴雨,致使该流域发生10 a一遇的梅雨洪水。着重分析了暴雨、洪水的特性及防洪效益,全面剖析了调度中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做好流域防洪调度工作提出了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0.
梅雨强度的指数权马尔可夫链预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夏乐天 《水利学报》2005,36(8):0988-0993
利用梅雨强度指数的标准值,应用其指数均方差建立了强度状态的分级标准。在验证了指数系列满足马尔可夫链性质的基础上,针对梅雨强度指数系列为一列相依随机变量的特点,采用以规范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用加权的马尔可夫链来预测和分析未来年份的梅雨状况,并运用马尔可夫链性质得到了各梅雨状态发生的极限概率。最后以长江中下游地区46年的梅雨强度指数资料为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应用,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市骨干工程在“9506”梅雨洪水中的作用及灾害原因浅析曹文清(湖州市水利农机局)199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市因受梅雨静止锋影响,普降大雨到暴雨,从苕溪沿岸到东部平原,河港水位相继上涨,各测站先后达到和超过危急水位,使全市遭受洪涝灾害,但由于骨...  相似文献   

12.
查红 《治淮》2008,(3):20-22
一、引言 盐城市处于江苏省中部沿海、我国梅雨区的东北部。全市为平原地貌,地势低平,属淮河下游的里下河水系和沂沭河水系,南部与长江贯通。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致使盐城长期遭受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而梅雨是主要致害因素之一,因此对盐城市梅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5月湖州市全市少雨,降水量比同期多年平均偏少50%以上,但6月初因受暖湿气流影响连续降雨且紧接梅雨的到来,故全市水情形势旱涝急转,形成典型的梅雨洪水。介绍以实测水文资料为依托,对对河口水库在2011年梅雨期间的降水、产流、水情等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对该水库的洪水调度、安全度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99年6月,湖州地区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据湖州市40处雨量站资料分析, 其7d,15d,30d最大降雨均接近或超过200年一遇,给湖州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位于德清县境内的对河口水库亦发生了建库以来的最大洪水,水库出现了险情,造成了一定损失,现从水文资料整编的角度对此次洪水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3年6月21日至7月22日梅雨期安徽淮河流域31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和ECMWF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安徽淮河流域梅雨及大气环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量660.1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日平均降水量存在准10d周期性变化。亚洲极涡偏强,位置偏北;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长时期维持,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太平洋东西带状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北;淮河流域为南北气流交汇地带。海平面气压场上,江淮地区到日本列岛以东洋面为低压倒槽,梅雨锋位于低压倒槽中,梅雨期强降水就是在上述有利天气形势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梅雨和上游华西秋雨分别发生于三峡水库主汛期前、后两个时期,是判断洪水遭遇与蓄水时机的重要依据。分析了梅雨和秋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三峡水库7 d和15 d洪量系列的汛期分期及其对汛末蓄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梅雨发生在三峡水库主汛期前,长江上游华西秋雨最早8月21日开始;梅雨最晚8月8日结束,出梅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减轻,三峡水库可提前释放城陵矶防洪库容;三峡水库8月29日进入后汛期,洪水量级适中,可考虑提前蓄水以充分利用秋汛洪水资源。综合梅雨、秋雨和三峡汛期分期的关键时间节点,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建议三峡水库自8月8日起实行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和提前蓄水调度。  相似文献   

17.
1999年6月,湖州地区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据湖州市40处雨量站资料分析,其7d、15d、30d最大降雨均接近或超过200年一遇,给湖州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位于德清县境内的对河口水库亦发生了建库以来的最大洪水,水库出现了险情,造成了一定损失。现从水文资料整编的角度对此次洪水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娜  郭生练  王俊  熊丰 《人民长江》2022,53(3):44-49
依据1951~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包括入出梅时间、梅雨量和梅雨强度指数等参数,分析了梅雨与三峡水库洪水的遭遇规律.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洪水一般发生在7~8月上旬,当出梅时间偏晚时,与三峡水库主汛期发生重叠,梅雨有可能与长江上游来水发生遭遇,遭遇严重时形成流域性大洪水;8月中下旬,尽管三峡水库入库洪水仍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19.
里下河地区2003年梅雨水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21日~7月21日,淮河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流域性最大暴雨洪水。而地处淮河下游的我省里下河地区水情、灾情严重,尤其是中北部地区河流水位多站超历史.出现了极严重的内涝。本文对该次雨情水情作了初步分析,并就大涝中暴露的水利矛盾提出治涝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胡迪 《人民长江》2012,(Z1):87-89,131
为了减少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的各种损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11年"6.18"武汉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结构,物理量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解析了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有关结论可为提高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