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自制的丙烯酸-苯乙烯共聚乳液及1~#、2~#增稠剂,进行了增稠乳液的粘度、润湿角、乳胶粒径及动态粘弹谱等的测定。发现丙-苯共聚乳液增稠后的粘接强度(如剪切强度),不仅大于未增稠的共聚乳液,而且也高于纯增稠剂。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前人的工作,提出丙-苯共聚乳液加入增稠剂后,经过增稠剂在乳胶粒上的吸附润湿、增稠剂大分子与聚合物胶粒进行IPN(互穿网络)化、增稠新胶拉的稳定化三个阶段,形成了稳定的丙-苯共聚增稠乳液,即提出三阶段增稠机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酚醛SMC的增稠机理和固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一种新型酚醛SMC的增稠机理和固化行为.结果表明,增稠剂、填料和硅烷偶联剂对酚醛树脂糊的初期粘度有较大影响,当单独用氢氧化钙作增稠剂时增稠速度快,单独用氧化镁作增稠剂时增稠速度慢;当单独用滑石粉作填料时增稠速度快,单独用粘土作填料时增稠速度慢;通过调整增稠剂和填料各组份的比例可以得到粘度适合的酚醛树脂糊.另外,硅烷偶联剂能够催化酚醛SMC的硬化和固化,这已由DSC和凝胶时间数据所证实.这些研究结果为生产优质的酚醛SMC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乙烯基树脂的增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烯基树脂可用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增稠,增稠速度随增稠剂用量的增多而加快,因增稠剂的分子量或树脂的酸值的增大而降低;低收缩剂的加入使增稠速度降低。红外光谱和化学分析法证明,在乙烯基树脂增稠过程中,体系的-NCO基和-OH基浓度逐渐减少,表明乙烯基树脂的增稠是由于~NCO基与树脂中的羟基反应,使大分子扩链,分子量不断增大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改性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M-CMHPC)增稠聚醋酸乙烯(PVA)乳液体系的流变特性。与离子型羧甲基纤维素和非离子型羟乙基纤维素相比较,在实验的增稠剂浓度范围内,改性M-CMHPC增稠PVA乳液体系呈现非牛顿流体Bingham塑性流型,具有较明显的屈服值、塑性粘度和触变性。  相似文献   

5.
凝聚剂的磺基和明胶的氨基在离子间相互作用时发生凝聚,并在明胶与含磺基的凝聚剂的混合物溶液酸化时产生沉降。聚乙烯醇2,4-二磺基苯缩醛的例子指出,随着分子链的增长和分子中磺基含量的提高,使凝聚性质得以改善。由一系列最简  相似文献   

6.
新型酚醛SMC增稠剂及增稠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粘度实验,研究了酚醛片状模塑料(P-SMC)的新型增稠剂.结果发现,B2O3和ZnO混合体系是较好的酚醛树脂增稠剂;当在100份树脂中加入4份B2O3和1份ZnO时,可达到理想的增稠效果.文中还通过红外光谱探讨了B2O3和ZnO对酚醛片状模塑料的增稠机理,分析表明B2O3对树脂有较好的增稠作用,ZnO可延缓B2O3对树脂的增稠,使增稠时间调节到较为理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新型梳状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间含不同长度烷基的疏水性二醇引入到聚氨酯预聚体链段中,得到一系列链段中带悬挂基团的梳状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并用FTIR和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着重研究了疏水性二醇与总羟基(疏水性二醇与聚乙二醇)的摩尔比以及中间疏水基的大小对增稠剂增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基团是决定增稠剂增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疏水性二醇所占比例的增大,增稠效果显著加强;同样中间烷基链段的碳原子数的增多,缔合作用加强,增稠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8.
增稠剂对苯丙乳胶漆粘度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鄢瑛  梅燕  张会平 《材料导报》2012,26(20):41-45
采用不同种类增稠剂制备了乳胶漆,系统考察了乳胶漆的粘度随不同种类增稠剂用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增稠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乳胶漆粘度随蒙脱石粉用量的增加而平缓增大;在相同用量下,乳胶漆粘度随纤维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的顺序由快到慢依次为:羟乙基纤维素(HE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甲基纤维素(MC);相同用量下,乳胶漆粘度随合成高分子类增稠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的顺序由快到慢依次为:碱溶胀缔合型增稠剂(HASE)>缔合型聚氨酯增稠剂(HEUR)>丙烯酸碱溶胀型增稠剂(ASE);随pH值调节剂用量增加,以AMP-95作pH值调节剂的乳胶漆pH值呈直线上升趋势,用氨水作pH值调节剂时的pH值变化较平缓;分别以无机类、纤维素类和HEUR作增稠剂时配制出的乳胶漆粘度随pH值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以碱溶胀型增稠剂配成的乳胶漆粘度随pH值的增加而增大,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_2压裂是开发利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超临界CO_2的低黏度特性导致了携沙性差和滤失量大的问题,超临界CO_2增稠剂的研发是解决此项问题的必要措施。文中将已报道的超临界CO_2增稠剂研究分为含氟类、聚硅氧烷类和烃类3种CO_2增稠剂,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总结了超临界CO_2增稠剂分子设计思路。得出CO_2增稠剂分子设计原则:(1)从基团功能方向设计,新型CO_2增稠剂应由亲CO_2基团和CO_2增稠基团构成,保证增稠剂具备一定的CO_2溶解性和增稠性;(2)基团自身属性方向设计,基团自身主链应具有较好的柔顺性、低内聚能和较高的混合自由能。在超临界CO_2增稠剂的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聚合物的溶解性与增稠性能,还可引入纳米材料这类新型材料来扩充超临界CO_2增稠剂分子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欧志华  刘广  黄春华  毛泰威 《材料导报》2016,30(14):135-139
增稠是纤维素醚对水泥基材料的重要改性效果。研究了纤维素醚掺量、粘度仪旋转速度和温度对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粘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醚掺量增加,水泥浆的粘度不断增加,纤维素醚溶液和水泥浆的粘度具有"复合叠加效应";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的假塑性低于纯水泥浆,粘度仪的旋转速度越低,或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的粘度越低,或纤维素醚掺量越低,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的假塑性越明显;温度升高,由于温度和水泥水化的共同作用,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的粘度会增加或降低。纤维素醚的种类不同,其改性水泥浆的粘度变化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亲水性偷水性、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聚氨酯,适合用作含水体系的增稠剂,该聚氨酯因其在低剪切力范围内增稠效果特别有效而著称,以及还涉及它们使含水体系增稠的用途。  相似文献   

12.
明胶化学改性形式之一是多肽链大分子的二氨基酸单元,主要是赖氨酸的侧链氨基的氢原子被酰基、芳酰基或其他基团所取代。反应结果降低了明胶在酸性介质中的溶解度,胶溶液酸化到pH3~4发生沉降。改性明胶,特别是酞酰化明胶的这个特性,被利用在一成熟后沉降乳剂微晶。一般在乳化过程或成熟终了加到乳剂中。本研究用喀山照相胶厂的惰胶按照通常  相似文献   

13.
以2-氨基乙硫醇盐酸盐(AET)为链转移剂,丙烯酰氯为链端转化剂合成了聚(丙烯酰胺-co-N,N-二乙基丙烯酰胺)(Poly(AM-co-DEAM), PADA)温敏大单体,再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通过自由基共聚,得到以PADA为侧链的温敏增稠共聚物(CGPADA)。采用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确定了PADA与CGPADA的分子结构;研究了共聚物溶液的温敏增稠特性,并进一步考察了共聚物质量浓度、剪切速率和盐浓度等因素对其温敏增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聚物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其具有优良的温敏增稠性,且增稠效果随共聚物质量浓度及外加盐浓度的增加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恩氏粘度,是明胶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关于固体明胶恩氏粘度的测定,已有了确定的方法。由于在溶液状态下明胶的恩氏粘度容易遭受损失,因此有必要探讨明胶溶液的恩氏粘度,以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损失。一、在相同比重下,恩氏粘度与“恩氏秒数”(即在恩格勒粘度计上测出的秒数)的关系选择几种恩氏粘度不同的固体明胶,将其准确搭配成恩氏粘度顺次相差1°E的若干样品。然后各取一部分,分别溶解并调成在50℃时具有相同比重的溶液,再按照固体明  相似文献   

15.
引言已有人用凝胶层析法研究了明胶分子量的分布,通过多次循环样品,就能很好地把α、β组份分开。但分子量更高的γ组份分离效果不好,这是由于葡聚糖凝胶G-200的排阻极限太低之故。 Cheve用葡聚糖和琼脂糖凝胶研究了明胶溶液,后者具有更大的排阻极限,并比较了明胶与球形蛋白质的层析特性。指出,明胶分子尺寸明显地大于球形蛋白质。测定了不同原料制备的酸法胶、碱法胶的洗脱曲线,根据洗脱曲线计算出了平均洗脱体积以及多分散因子、并和粘度与胶冻强度作了比较。指出,明胶洗脱特性是多因素函数,其  相似文献   

16.
前文(见本刊75年第六期)论述了磺化聚苯乙烯在酸性介质中对明胶有好的凝聚性能。当pH低于明胶等电点时,明胶与阴离子凝聚剂生成不溶性化合物,对此曾解释为在明胶羧基离解受抑制的情况下,凝聚剂的磺基与明胶的氨基产生离子化作用,以及凝聚剂分子的非离子部分有足够的疏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7.
乳剂合成工作中,一般采用往乳剂溶液表面加入有机补加液的方法。这样常使明胶溶液局部脱水,产生难溶的胶粒。尤其当补加液遇到明胶溶液表面的泡沫时,脱水作用更为严重。这样既影响乳剂质量,也影响片子质量。伊斯曼-柯达公司提出一种吸入搅拌器,改变补加液的加入方式,显著地提高了胶片的涂布质量。其原理是,在快速搅拌下,靠螺旋桨的旋转,在明胶溶液内产生负压,将补加液吸入明胶溶液。螺旋桨装在一个具有外壳的吸入搅拌器内。当液体加入明胶溶液内时,在液体进口处迅速分散,同胶液混合,防止因局部过浓而引起脱水,因而,不溶解的胶粒很少。明胶溶液循环进入高速搅拌区,而补加液的细  相似文献   

18.
钠基蒙脱土改性明胶/PEG复合纺丝液的制备及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MMT添加到明胶/PEG纺丝液中,制备得到明胶/PEG-MMT复合纺丝液,并对复合纺丝液在不同温度和不同MMT含量时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纺丝液均呈胀塑性流体的流变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粘度不断减小,而随着MMT添加量的增加则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因为少量的MMT分散在纺丝液中,在明胶/PEG分子之间起到交联作用,使溶液的粘度增大;而过量的MMT则引起明胶分子聚集,导致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用应力控制流变仪考察了合成温度和分散时间对SiO2/PEG分散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分散体系的表观粘度增大,剪切增稠行为显著;随着分散时间的延长,分散体系的表观粘度减小,剪切增稠行为不明显。进一步探讨了工艺参数影响SiO2/PEG分散体系流变性能的机理,研究表明,合成温度和分散时间主要是通过改变分散体系中气相成分的量而产生影响,体系中气相成分越多,其粘度越大,剪切增稠的特性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静电相互作用对荷电超滤过程中带电小分子清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荷电量小分子(分子量为1 kD左右)通过表面带同种电荷但荷电量不同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为10 kD)时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荷电超滤膜对带电小分子的截留作用与超滤膜荷电量、小分子带电量以及溶液离子强度密切相关.低离子强度条件下,荷电超滤膜对高荷电小分子的截留率很高,这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静电屏蔽作用增强,荷电超滤膜对带电小分子的截留作用也相应减小.结果还表明,表观透过率的实验值与基于滞膜模型的理论计算值有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