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现有阶段,如何实现由IPv4向IPv6过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渡机制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考虑到Firefox是一个免费的、跨Windows,MacOSX及Linux等平台的浏览器,即以Firefox浏览器技术为立足点,以Java语言作为开发工具,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平台,在双协议栈主机中,借鉴传统的IPv4传输层代理机制,对IPv4和IPv6协议进行转换,利用socket的独立于网络协议的特性,通过软件的编写,修改socket套接字中的某些参数,让代理服务器调用系统的IPv6协议栈来通信,实现接入IPv6.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分析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NAT-PT技术这三种常用的过渡机制,并通过一个IPv6实验床的建设,利用IPv6双栈协议和隧道技术过渡机制,有效地实现了校园网从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与已有的技术相比,该方法实现了IPv4和IPv6的共存及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双栈和隧道技术构建校园网IPv6实验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IETF工作组提出IPv6过渡机制的背景,详细分析和研究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翻译器技术等3种常用的过渡机制,重点论述了双栈、隧道技术以及双栈与隧道协同工作的实现原理,并通过一个IPv6实验床的建设,利用IPv6的过渡机制如双栈协议和隧道技术,提供了校园网用户IPv6接入服务,真正实现了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在校园网全面开展IPv6的组网和研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IPv4协议栈中应用程序对IP地址的处理机制和Web浏览器的工作原理,讨论了实现IPv4/IPv6无缝连接的方法,分析了IPv4/IPv6协议栈中对域名解析的处理方法和IPv4/IPv6地址格式的不同处理,提出了一种Web服务中IPv4/IPv6兼容的具体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论述IPv6与IPv4域名服务体系的相关性,深入剖析IPv6过渡阶段双协议栈环境下的IPv6域名服务的实现和IPv6过渡技术下域名翻译的实现机制。在IPv6域名服务体系还未完备建立的情况下,采用多种过渡翻译技术实现IPv6主机的域名解析服务,以实现IPv4向IPv6互联网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6.
分析已有的IPv4与IPv6的socket接口和实现,设计了一种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的通信模块.该模块利用类继承,为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软件开发提供了统一的底层通信功能编程接口.采用该模块,还可以方便地升级原有只支持IPv4通信的软件系统,使其支持IPv6协议.该模块已应用于NGI网络监测分析系统NetTurbo.  相似文献   

7.
IPv4/IPv6双协议栈路由器远程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析IPv4/IPv6双协议栈路由器的结构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了其远程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特点和具体实观方法,讨论了移植平台的选用,并对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文件系统的构建,socket套接字的编程技巧,CGI的实现方法和Web页面的安全认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IPv6过渡机制协议测试的方法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Pv6协议是因特网的新一代通信协议,如何实现从IPv4到IPv6的过渡是IPv6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IPv6过渡机制协议定义了一系列从IPv4到IPv6的过渡机制,为了保证各种IPv6过渡机制协议实现版本与IPv6过渡机制协议标准的一致性以及不同IPv6过渡机制协议实现之间的互操作性,以确保IPv4到IPv6的顺利过渡,需要对各IPv6过渡机制协议实现进行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本文给出了对IPv6过渡机制协议实现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对现有的几种不同的IPv6过渡机制协议实现进行了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9.
IPv6作为Internet协议下一版本必将取代IPv4,但是两者共存局面还要持续时间较长。在此过渡期间,由于IPv6引入新特性也带来安全上的新风险和威胁。本文分析探讨了IPv4向IPv6过渡机制并对IPv6过渡机制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针对双栈转换机制过渡方案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从IPv4到IPv6过渡的三种常用机制: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NAT-PT(网络地址-协议转换)技术,建立一个小型、简易的实验室,具体给出了NAT-PT的实现技术方法和步骤,最后通过NAT-PT网关的地址和协议转换功能成功将IPv6和IPv4数据包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Firefox浏览器提供给浏览器扩展调用的XPCOM(Cross Platform Component Object Module)组件进行分析,发现浏览器扩展的主要功能都要通过调用XPCOM组件得以实现。本文在对Firefox的源代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修改其XPCOM组件部分的源代码,实现对浏览器扩展调用的XPCOM组件的劫持功能,从而可以获知浏览器扩展在Firefox中运行时的实时行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快速发展的网络,IPv4协议在应用显露了许多问题。分析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采用IPv4到IPv6过渡的基本技术,以上海海洋大学校园网建设为实际背景,探讨了以IPv4为主的校园网升级到以IPv6为主的校园网在各个阶段的校园网的架构方案,实现校园网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
支持IPv4/IPv6的RTSP流媒体应用代理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基于RTSP协议的流媒体应用逐渐得到普及.在网络和网络应用从IPv4向IPv6过渡的过程中,新构建的基于IPv6的RTSP应用,要求能够和原有IPv4网络中的RTSP应用进行互通.本文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代理的RTSP流媒体应用过渡方案,RTSP协议在IPv4/IPv6之间的转换工作由代理来完成,不需要对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软件进行修改.从数据结构和接口调用两个层面,对开源的Darvin Streaming Proxy代码(仅支持IPv4协议)进行改造,实现了流媒体应用在IPv4和IPv6网络间的互访.还对RTSP流媒体应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做了分析,在代理的功能和性能上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孙骞  张进  王莎莎  杨建锋 《软件》2013,(10):111-111,113
IPv6校园网规划建设及实现IPv4与IPv6资源互访已经成为新一代校园网研究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IPv6的原理和新特性、NAT-PT的地址转换及协议转换功能等IPv4向1Pv6过渡技术,结合校园网光缆和设备,研究使用NAT-PT和双栈技术规划部署IPv6校园网和解决校园网内IPv4与IPv6资源互访的问题,提出了符合校园网实际情况的IPv6网建设方案,实现了IPv4与IPv6资源互访。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v6的Socket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必然会取代IPv4,开发支持IPv6的网络应用程序已经迫在眉睫。介绍了IPv6下Socket地址结构和IPv6下Socket函数,给出了在Windows环境下用Visual C++6.0实现Socket通信的方法,对今后开发基于IPv6的网络应用程序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开源的Firefox浏览器,对运行于Firefox内部的浏览器扩展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对恶意浏览器扩展的行为进行分类,并建立恶意浏览器扩展的状态转移行为模型,以对恶意浏览器扩展的恶意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为后续针对恶意浏览器扩展的检测工作奠定基础,以期建立和完善安全浏览器。  相似文献   

17.
现有IPv6地址配置方法的研究较多是针对移动自组网,然而IPv6的地址自配置协议并不完全适用于无线传感器中,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中各个节点快速分配得到唯一的地址,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了一种可以自动分配IPv6地址的协议WSNACP(Wireless Sensor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Protocol),协议根据节点电量的多少确定一个值,并根据该值进行状态分配,高于此值的为代理状态和竞争状态,其他为普通状态。当代理节点离开网络时,竞争者将成为新的代理节点,为新加入节点分配地址。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的预测准确率高于传统算法,附带的额外开销较小。  相似文献   

18.
鉴于SDN网络中数据转发与控制相互分离的特性,OpenFlow协议在其南向接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IPv4可供分配的地址资源已然耗尽,瓶颈地位益发凸显。如何尽快部署IPv6,使其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使得当前网络与IPv6网络长期共存或平滑过渡到IPv6网络是工业界与学术界要解决的问题。SDN则提供了这样一个选项,其中OpenFlow协议是否支持IPv6协议便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形式化方法对OpenFlow协议进行形式化建模,得到其非确定性有限状态机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其测试生成树,以指导测试。同时,对于其是否支持IPv6进行重点关注,利用组合测试的方法,产生了167条测试例。 完成了测试引擎的开发,支持高效的测试生成算法,以及测试执行与判定。利用此测试引擎,以上述测试例为测试输入,执行测试过程,同时进一步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定量的分析结果,符合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