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力系统中的有功频率控制过程包含一次调频环节和自动发电控制(AGC)环节,频率振荡中与AGC环节强相关的振荡被称为AGC振荡。为研究不同的有功频率控制过程对于AGC振荡的阻尼贡献,将阻尼转矩法应用到AGC振荡分析中,提出AGC振荡中的机械功率阻尼转矩系数的计算方法,在单机单负荷系统中阻尼转矩系数可通过传统的将特征值代入传递函数的方式得到,但传统方法在多区多机系统中不适用。为此,提出了利用模态计算阻尼转矩系数的方法,推导了阻尼转矩系数与AGC模式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阻尼转矩系数为正时,机械功率为系统提供正阻尼,相反则提供负阻尼,且验证了阻尼转矩法在AGC振荡中的适用性。将阻尼转矩系数分解到各有功频率调节过程中,结果显示在AGC振荡中,由于AGC环节的相位滞后较大,而一次调频环节的相位滞后较小,故AGC环节整体上提供的阻尼转矩系数容易为负,而一次调频环节整体上提供的阻尼转矩系数容易为正。但具体到单台机组中,AGC环节和一次调频环节提供的阻尼转矩系数皆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最后,利用阻尼转矩法分析了部分参数对于AGC振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实际电网中多次出现不同于传统低频振荡的频率振荡问题,和一次调频或自动发电控制强相关。包含一次调频、自动发电控制的电力系统调频过程是一个闭环的控制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面临着稳定性问题。在实际电网运行中,由调度自动发电控制指令到机组执行带来的延时对电力系统关键模态产生显著影响,从而改变闭环系统稳定性。基于一个三区域系统采用Pade近似方法将延时环节转化为状态空间表达式,选取合适的近似阶数,建立了考虑延时环节的电力系统线性化模型;并且通过特征值计算方法研究延时对频率振荡模式的影响规律,算例仿真结果有效验证了延时给系统带来的阻尼恶化、自动发电控制振荡模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江苏省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和利港、华通南通电厂350MW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概况。对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基本概念和负荷频率控制(LFC)的数据通信处理程序、区域控制误差(ACE)计算、机组控制模式、机组控制的原理和方式作了阐述。通过对南通电厂ADS接口逻辑功能的改进与组态,在利港、华能南通电厂进行了AGC联调试验,取得了自动发电控制BA、RM、TE方式闭环控制的成功。江苏省网AGC工作取得了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梯级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实现原理和主要的控制运行方式-频率控制方式和功率控制方式。并根据三峡梯级水电站具体情况阐述了AGC需要考虑之处。此外,描述了三峡梯级AGC调度系统中信息的流向。最后指出,在设计计算机监控系统AGC功能时,需结合电站特点、发电机组的特性及整个水利枢纽的特点与调度要求,本着简洁、实用的原则,适当做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动发电控制中频率偏差系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自动发电控制(AGC)中联络线频率偏差控制(TBC)模式下频率偏差系数的选择对控制系统稳定和频率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国外研究状况及中国AGC实际运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频率偏差系数确定方法。该方法考虑到国内自动化水平的限制,建立了不同运行方式下全天分时段频率偏差系数模型;结合AGC分级控制的特点,按频率偏差等级设定频率偏差系数。通过两区域互联电网仿真实验,同其他频率偏差系数的设定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综合的自动发电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了目前国外采用的几种不同方案的自动发电控制(AGC) 技术,提出了综合 的自动发电控制方案,采用最简化的可变结构控制和柔性控制的AGC,通过模拟的示例表 明其控制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刘健鸽 《湖南电力》2002,22(Z1):3-4
叙述了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的功能及在益阳电厂的试验投运情况,并对加快系统负荷响应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遗传算法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新的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该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优化问题中对求解多约束的处理。仿真计算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电网中多次出现不同于传统低频振荡的频率振荡问题,和调频控制过程强相关。基于一个三区域系统,采用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的方法,分析了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振荡模式及其表现。除功角振荡模式外,系统中包含超低频的一次调频(PFR)模式和振荡频率更低的自动发电控制(AGC)模式。功角振荡模式下,机组转速和区域电网频率相对振荡,而PFR模式和AGC模式下电网频率整体振荡,是频率振荡模式的一个根本特征。根据分析结果,PFR模式下主要是PFR参与动作,而AGC模式下主要是AGC参与动作,并提出了根据不同变量参与因子辨别频率振荡模式并区分PFR模式和AGC模式的方法。分析结果初步厘清了不同类型频率振荡模式的表现和区别。  相似文献   

12.
超低频振荡是近年来西南电网容易出现的频率稳定问题。现在的研究发现调速器系统是引起超低频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调速器参数是抑制超低频振荡的有效手段。除此以外,调速器的死区作为非线性环节,对超低频振荡的影响很大,利用调速器死区实现抑制超低频振荡成为一种可能。基于此利用频率响应模型,分析水、火电机组的调速器死区对超低频振荡的影响,对如何利用死区配置在不损失调频能力的情况下实现超低频振荡抑制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云南省内已投运水电机组一次调频与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典型控制策略,通过工程试验及数据分析,逐一指出其特点及不足。提出功率控制模式下机组采用斜坡函数作为AGC负荷指令,及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变参数控制分别满足AGC负荷调节和一次调频响应的不同要求;开度控制模式下机组一次调频动作方向与AGC负荷指令方向相反时应屏蔽AGC负荷指令,以及AGC负荷指令首先响应时,应短暂屏蔽一次调频功能等策略。优化了一次调频与AGC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文中的典型控制策略给出了合理的可行性建议,为水电机组一次调频与AGC寻找更理想的配合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南方电网频率考核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对南方电网中目前采用的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模式及评价标准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南方电网AGC控制模式的弊端和评价标准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结合南方电网实际情况,对AGC控制模式与评价标准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与方法,为研究制定与南方电网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频率控制模式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微分平坦理论及其在自动发电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分平坦理论的非线性控制策略能够完整地描述系统的状态轨迹,提供良好的系统动态特性。为此,对微分平坦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控制系统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从微分平坦系统的构造、基于轨迹生成和轨迹跟踪的微分平坦系统设计实现及自动发电系统微分平坦控制架构几方面阐述了其在自动发电控制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AGC控制策略是有效的、适用的,相比于传统的AGC控制策略,其从系统的全局优化角度出发,能够显著提高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有效保证系统的频率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含储能资源参与的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电池为代表的新型规模化储能资源可快速改变功率输出,为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文主要研究AGC系统对于储能资源参与二次调频的容量需求及其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调频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高频和低频调频需求的方法,并对实际系统的全天和每小时内高频分量的占比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储能资源的快速响应特点,提出了储能资源参与调频的两种策略。策略1是基于区域调节需求(area regulation requirement,ARR)所处的区间灵活分配储能资源承担的调节量;策略2则将调频需求的高频分量指派给储能资源承担。基于实际系统的数据,对储能参与AGC的不同策略进行了仿真和比较分析。所提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传统集中式自动发电控制(AGC)无法解决的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所带来的强随机扰动问题,从AGC角度提出一种面向分布式能源、基于虚拟狼群策略的分层分布式控制方法,以实现区域的最优协同控制。该方法简称虚拟狼群策略,它结合新赢输评判标准、爬山算法和资格迹,通过智能体精确计算赢输评判标准并快速收敛到纳什均衡;在总功率指令分配部分采用协同一致性算法。通过对IEEE标准两区域电力系统改进模型以及湖北电网模型进行仿真,表明所提方法能实现区域协同控制、改善闭环系统性能、减少碳排放,同时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8.
风电场穿透功率的分析是风电场规划和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风能的随机性,风电场与常规能源电厂有本质的区别,风电场的输出功率是随机的.风电功率的注入改变了电网的潮流分布和电压分布,有些情况下,可能使电网的电压越限和线路过负荷,因此,影响风电场穿透功率的主要问题是电网约束.为了充分利用风能资源,保证风电场和电力系统的正常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