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UED:抛开从年龄维度上对"青年"的界定,您是如何定义"青年"建筑师这个群体的?孔宇航:我认为青年建筑师群体应该在30-45岁之间。该群体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他们在实践中有创意、有激情,对建筑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些特质在优秀建筑师身上均能找寻到。正是这一群体的存在使得建筑创新得以代代相传,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
庄惟敏访谈     
<正>张利:您的履历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荣誉清单,从上学时的全部优留作业到工作以后最年轻的清华大学教授、设计院院长,当然还有随后的更多荣誉。然而,所有接触过您的人,不论业内还是业外,都有一个共同印象,就是"谦逊",您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您如何看待时下"傲气"的建筑师?庄惟敏:"谦逊"是留给人的印象,我想这可能更多是源于内心的自我认识。我的相对谨慎的自我认识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成长,这应该是家风的传承和影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在他们的价值观层面上,一直认为人应该对自己有一种恰如其分的解读。这种概念也灌输给了我。他们没有特别的说  相似文献   

3.
李昭君  朱晓琳  潘天佑  傅筱 《建筑技艺》2012,(1):141-143,140
设计的开放性是建筑师的职业本能,但开放的设计环境至关重要采访者: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媒体谈到对长兴电视台的看法时,都认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广电建筑的传统认识,作为建筑师本人,您怎么看?又是如何让业主接受这种"颠覆性"设计的?傅筱:所谓的颠覆可能就是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实际上这是结合了长兴的城市特色与电台功能的城市设计项目。用"颠覆"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一个作品不是光靠建筑师个人的本领,建筑师个人是  相似文献   

4.
叶扬  王欣欣 《世界建筑》2016,(4):129-131
正2016年3月13日-6月19日,"伯纳德·屈米——建筑:概念与记号"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在展览开幕后,《世界建筑》对伯纳德·屈米进行了简短的访谈。WA:您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请问他是否对您产生了影响?伯纳德·屈米:我的父亲的确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并且在我挺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我没有太多机会与他讨论建筑。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地形成的。实际上,我受到了1968年"质疑"时期的影响。毕业后的那段时间是我进行建筑设计实验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UED:我们知道您在少年时期就十分擅长演奏手风琴。您也曾经说过最喜欢在五线谱上作画,甚至在您的某些平面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音乐和建筑关系的探索。音乐对于您的建筑生涯究竟意味着什么?丹尼尔·里伯斯金:我热爱音乐。音乐是建筑的灵魂。两者都令人产生情与理的共鸣,因此直击人心。没有建筑,音乐就如同噪音一样喧闹;没有音乐,建筑亦沦为一件普通的商品。UED:在《破土》一书中,您向我们呈现了纽约建筑师全然不同的一面。在您的笔下,建筑师更像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甚至是流行歌星,这与公众最初对于这一职业的认识大相径庭。至少在东方人的眼中,建筑师们通常是谦逊、稳重的代名词。您认为对于一个好的建筑师而  相似文献   

6.
正UED:李翔宁老师曾在过往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青年建筑师的实践是"多元的建筑实践与批判的实用主义",您认为这样的特征对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孔宇航:建筑师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一种是强调实用性与商业性的,该群体包含80~90%的建筑师;另一部分是我称之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师群体,他们强调创意、追求理想,不以服务甲方为唯一目标,更注重创新与提升建筑的品质,从而能够从各个层级上推动建筑学科向更高的水准递进。  相似文献   

7.
人民的建筑     
<正>刘昭吟:您有三个身份:职业建筑师、大学建筑系客座教师、上海市规委会专家,直接涉及建筑的市场服务、教育与公共立场。然而,建筑形态的背后是社会关系,能体现市民价值的空间形态、与庙堂建筑对立的,我称之为"人民的建筑",大体有两个范畴: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您是社会性比较强的建筑师,你对"人民的建筑"是怎样定义的?  相似文献   

8.
对话刘珩     
正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话刘珩     
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 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话崔愷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策展人之一,您是怎样来选择展览的内容,即全面展示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状态,包括大院、大学和独立事务所?崔愷:我一直认为,中国建筑师给予国际建筑界的概念有些时候是模糊的。国内的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建筑师通常都有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