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对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SrTiO3超细粉过程中的共沉淀产物草酸氧钛锶的分解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用常用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对SrTiO(C2O4)2分解形成SrCO3和TiO2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SrTiO(C2O4)2分解形成SrCO3和TiO2的反应控制步骤为反应级数间于1/2和2/3之间的界面化学反应,反应速率可以用dα/dt=8.4×1016exp(-81000/8.314·T(1-α)1/2~2/3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2.
固体热分解动力学的热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热分析法(TG、DTG)为手段,对固态物质(聚丙烯(PP))在不同升温速率(5,10,15,20℃/min)下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用Sestak复杂机制进行非线性拟合处理,得到了聚丙烯降解反应在不同升温速率及不同转化率α下的活化能E、指前因子A等动力学参数,参数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皆较好。活化能E=105.40±0.5kJ/mol,与文献值相符,与反应机制有关的动力学参数m、n和p分别为6.2128、7.6819和8.0238。还讨论了Sestak复杂机制在求解动力学参数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热分析法研究固体热分解动力学处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热重、微分热重及差热分析研究了聚苯乙烯(Mn=2.98×10~3)在不同升温速率及氮气气氛下的热分解动力学。由热重实验曲线计算聚苯乙烯热分解表观活化能,并对各种热分析处理动力学数据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Carroll-Manche方法处理的结果比较可靠,与文献值接近,同时这种方法还提供了聚苯乙烯分解活化能随反应程度而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聚硅烷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热重法(TGA)研究了聚(甲基环己基硅烷)、甲基环己基硅烷与甲基苯乙基硅烷共聚物和聚(甲基苯乙基硅烷)的热分解动力学,计算了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其热分解活化能分别为208kJ/mol、187kJ/mol和114kJ/mol;这3者的热分解均符合无规引发裂解模型。  相似文献   

5.
6.
使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尼龙66(PA66)和两种不同玻纤增强尼龙66复合材料(GF/PA)的热分解曲线,用Kissinger法和Crane法研究了PA66和GF/PA的热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PA66、GF/PA-1和GF/PA-2的热分解反应级数分别为0.949、0.912和0.921,表明均为一阶热分解过程;热分解活化能分别为218.65 kJ/mol、121.81 kJ/mol和132.23 kJ/mol,表明玻纤的加入显著降低了PA66的热分解活化能。在加热速率相同的条件下两种GF/PA达到最大热分解速率的温度都比PA66的低,表明玻纤虽然改善了PA66的性能,但是加快了PA66的热分解过程,说明存在着“灯芯效应”。  相似文献   

7.
刚性聚芳醚腈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G,DTG方法研究了聚芳醚腈在N2氢气保不同升温速率β时的热降解过程和动力学。实从难从严当现,随着β的增大,其降解温度呈线性升高, 在空气中的热降解比较,降解率和降解温度的提高。同时,我们利用Freemancarroll法进行了动力学处理,确定聚芳醚腈在N2气氛中的热分解为进一步发应,是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210.8kJ/mol。  相似文献   

8.
热致液晶聚酰胺的热分解动力学及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法,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对热致液晶聚酰胺热分解动力学进行研究。采用Friedman、Kissinger、Ozawa以及Coats-Redfern等方法对其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说明,确定其在氮气中反应机理函数是Avrami-Erofeev法则,活化能E≈208 kJ/mol;其在空气中初始热分解反应机理函数为Mempel Power法则,活化能E≈172 kJ/mol,后期热分解反应机理函数为反Jander法则,活化能E≈111 kJ/mol。并以失重5%作为寿终指标,计算热致液晶聚酰胺在不同温度的寿命,结果表明,其在尼龙加工温度范围内不会失效,适于与尼龙进行复合加工。  相似文献   

9.
水热合成的纳米γ-AlOOH的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氯化铝、氢氧化钠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制备的纳米γ-AlOOH为宽度10~30nm、长度100~300nm、长径比5~15的条状物.由于纳米γ-AlOOH比表面积很大,表面羟基的作用不能忽略不计,因此纳米γ-AlOOH的热分解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表面羟基即化学吸附水脱出过程应作为单独的过程对待.纳米γ-AlOOH的热分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物理吸附水的脱出;化学吸附水的脱出;结构水脱出并转变为氧化铝中间相;氧化铝中间相中残留羟基的脱出.4个阶段的激活能E分别为:-1.21、-16.57、-167.62和-7.61kJ/mol.  相似文献   

10.
球形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晶体生长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花状球形氢氧化镁粉体,研究了几种关键因素对镁回收率的影响和氢氧化镁的晶体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溶液中Mg~(2 )初始浓度和pH值的提高,镁的回收率提高;提高反应温度使镁的回收率提高,但当温度超过60℃后,反应溶液中氨的大量挥发使其pH值迅速降低,因而镁回收率下降;陈化可以提高镁的回收率,当陈化时间超过60 min后因镁已完全沉淀,回收率不再提高.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用氨法制备的氢氧化镁颗粒为花状球形,形状规则,分散性好,粒度均匀,粒径约2μm,单片厚度约30 nm.晶体生长动力学研究表明,析出Mg(OH)_2晶体的质量和Mg(OH)_2晶粒平均粒径随着时间呈指数增长.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种新工艺来合成油酸包覆的氢氧化镁针状纳米粒子,其合成过程是在一种常温下具有特殊结构、能产生复合剪切力的反应器内进行,出料后经过特殊的搅拌、陈化、水洗、干燥工艺,可以大量合成短轴为3~4nm、长轴为50~60nm的油酸包覆的针状氢氧化镁纳米粉体,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油酸包覆的氢氧化镁纳米粒子结晶度、包覆效果、分散效果、热稳定性能优异,可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在干燥过程中的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12.
碱式碳酸锌热分解机理及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TG、DTA、DTG等热分析手段研究了碱式碳酸锌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Zn5(CO3)2·(OH)6为一步分解而得到纳米氧化锌,研究得到的机理模型证明其热分解过程符合随机核化机理。利用XRD,TEM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锌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Zn5(CO3)2·(OH)6热分解方法可以获得结晶性及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窄、粒度约为1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法以氯化镁和氢氧化钙为原料制备了碱式氯化镁(BMC)晶须, 然后热解得到了纳米氧化镁。经透射电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其粒径在20~40 nm之间, 暴露晶面族为{111}和{110}。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红外光谱(FT-IR)分析确定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热分解过程分四步进行, 前两步分别脱去两个结晶水, 第三步脱氯化氢, 最后脱羟基水。采用Satava法和微分法对BMC晶须的热分解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得出第一步反应热分解机理为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第二步为二维扩散、第三步为相边界反应、第四步为一维相边界反应。  相似文献   

14.
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液相沉淀法,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作用下,合成收率为98%左右的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比表面积和表观密度测试结果确定最佳改性样品,并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最佳样品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样品为六方晶系,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氢氧化镁的制备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样品表面。相对于未改性样品,改性样品沉降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31.2%、32.8%、30%,表明改性样品在非极性物质中有很好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易于工业化的液相沉淀法,在石油磺酸盐的作用下,合成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沉降体积实验确定改性剂的最佳用量为0.2%(质量分数)。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N2吸附、堆密度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前后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样品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红外光谱(FT-IR)和沉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改性剂吸附在氢氧化镁颗粒表面,使氢氧化镁表面由亲水性变成亲油性,可提高氢氧化镁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硫酸铜的热分解行为研究了纳米铁酸铜的催化机理。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物质的量比的纳米CuFe2O4催化剂,并测定了不同成分和用量的催化剂对硫酸铜热分解温度及热分解表观活化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铁酸铜晶体进行表征,用差热分析(TG-DSC)法测定硫酸铜的分解热变化量以衡量催化剂活性。结果表明:Cu2+、Fe3+物质的量比为1∶1,质量分数为20%的CuFe2O4对CuSO4的催化效果最佳,该条件下CuSO4的高温分解峰与低温分解峰重合,分解峰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了29.5℃,表观分解热吸热量降低了112.1 J/g。  相似文献   

17.
对以卤水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镁进行了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卤水浓度、加料时间、陈化时间等因素对氢氧化镁质量的影响,得到了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80℃、卤水浓度1.5mol/L、加料时间2h、陈化时间3h.产品中氢氧化镁含量高于98%,氧化钙含量小于0.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激光粒度仪等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氢氧化镁颗粒呈片状结构,粒度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8.
用热重法(TGA)分析了酚改性二甲苯甲醛(XF)树脂的热分解过程。运用Ozawa和Kissinger法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到其热分解活化能。结果表明:与普通线性酚醛树脂相比,苯酚改性XF树脂和双酚A改性XF树脂这两种改性树脂在热分解过程中的活化能都高,热分解温度也较高,热失重率降低;其中双酚A改性XF树脂的热分解活化能和热分解温度最高,热失重率最低;这说明双酚A改性XF树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六水氯化镁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出氢氧化镁沉淀,利用不同改性干燥法除去沉淀中的湿分,再将干燥的氢氧化镁粉体经马弗炉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镁粉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的表征与分析,研究了改性干燥方式对纳米氧化镁粉体形貌、颗粒尺寸和团聚情况的影响,讨论了改性干燥的基本原理和改性剂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干燥方式对纳米氧化镁颗粒形貌和大小的影响不大,对其颗粒间团聚状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均相沉淀法制备球形氢氧化铝颗粒及其热分解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