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AAC是MPEG-4标准的音频编码规范,为了提高音频数据的压缩率,往往忽略了音频中所包含的高频成分,只对低频部分进行编码,因此AAC解码器设计中高频重建技术对提高音频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高频重建技术的原理,并采用SBR技术,实现了AAC音频编码的高频重建,同时性能评测结果表明所实现的AAC SBR系统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陈健 《广播与电视技术》2002,29(12):135-139
最近10余年基于感知音频编码的高质量Hi-Fi音频压缩方法已取得突破,本文简要介绍感知音频编码原理,然后分别叙述MP3和MPEG-2 AAC的算法,并对高质量音频编码的主观评价方法作了介绍,给出了MP3和AAC的主观评价结果,在128kbps/2-channel时AAC的重建音质明显高于MP3,最后给出了AAC的其它特点。  相似文献   

3.
蒋燕  宁更新  韦岗 《电声技术》2009,33(6):63-66
基于分布式信源编码原理的多信源编码是一个全新的编码方式,将其应用于音频编码以降低音频信源采集的难度,是音频处理技术的全新领域。在分析分布式编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信源编码在音频编码中的应用思路,设计了一种采用多信源分布式编码实现音频编码的方案,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对多信源音频编码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智 《电声技术》2023,(1):29-3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音频编码复用与传输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以湖南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广播音频编码复用传输系统架构现状为例,阐述广播编码复用与传输系统的组织框架和组网方式。  相似文献   

5.
数字音频水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宏  陈健 《电声技术》2002,(7):10-14
感知音频编码是音频信号存储和传输的主流技术。数字音频水印技术和感知音频编码技术相结合,在音频信号中嵌入水印数据。在保证合成音频信号质量不发生可察觉变化的同时,充分保证水印数据的健壮性。文中首先介绍了数字水印系统的概况,然后讨论了数字音频水印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比较了常用的数字音频水印技术,接着重点讨论了基于扩频技术的数字音频水印系统的实现方案,最后归纳了数字音频水印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简要说明MPEG音频编码标准发展史和音频编码的基础之后,重点介绍了MPEG-4音频编码标准,包括:MPEG-4音频编码标准概要;MPEG-4的“型”与“层”;自然语言信号的编码;自然声音信号的编码;MPEG-4音频标准的特殊功能;合成语言信号的编码;合成声音信号的编码;音频景象的描述;现在和将来的应用。最后展望了音频编码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转换编码模拟实验平台的简要构成,它包括视频编码、音频编码、复用/解复用、码流转换、分析、输出/播放及工具模块;着重剖析了作为搭建实验环境纽带的MPEG4IP软件包,包括MPEG-4视频、音频编码,码流复用、播放。实验表明,基于该平台可有效地进行转换编码研究。  相似文献   

8.
许超  于利卫 《电视技术》2003,(6):72-73,76
介绍了一种MPEG-2编码电路MB86390A。该电路包括视、音频信号采集,编码和差分传输。它与解码电路组成的编、解码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在3Mbps数据率时,与未经编码的视、音频信号质量基本相当;在1.5Mbps数据率时,肉眼可察觉到在极剧烈运动图像中的方块效应,视、音频整体效果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8年以来,MPEG一直从事着高质量低码率音频编码的标准化工作。在1992年和1994年,完成了MPEG-1和MPEG-2音频标准。MPEG的当工作包括立体声或多通道声音材料的MPEG-2先进音频编码以及MPEG-4的音频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编码的目的以及信源编码的原理,阐述了信源编码的功能。并介绍了实现音频、视频编码的方法,以及音频压缩编码和图像压缩编码的种类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建  左涛  陈婷 《信息技术》2004,28(2):9-11
音频信号数字化后的数据量相当大,不利于传输和存储,在日益广泛应用的数字技术中,数字音频的压缩成为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几种非压缩数字音频格式,随后,阐述音频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国内外现存的一些商用音频压缩系统,如G系列数字音频压缩标准、MPEG系列伴音标准及杜比数码系列和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最后,对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利用有限的资源,编码技术从一出现便受到广泛的重视。远程故障会诊系统音频编解码器是在总结已有的音频编码方案的基础上,针对科学考察船实际应用情况,提出的新的音频编码方法。此编码技术将音频的合成编码和自然声音的编码相结合,其优越之处在于——它不仅支持自然声音,而且支持合成声音,有效降低(压缩)原始数字音频信号流码率,适用于带宽资源有限的船载卫通信道。  相似文献   

13.
数字音频压缩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音频信号数字化后的数据量相当惊人,不利于传输和存储,在日益广泛应用的数字技术中,数字音频的压缩成为其中的关键技术之。文中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一些音频压缩技术,对其中重要的压缩算法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语音信号处理的许多应用中,采用了无损音频压缩的方法.回顾了MPEG-4音频技术的现状,MPEG-4 ALS(Audio Lossless Coding)标准化过程以及编解码技术.详细介绍了编码器中的线性预测、量化、熵编码等模块,展望了MPEG-4 ALS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变换和音质模型的音频编码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频编码要解决的问题是以最小感知失真用低速率表达音频信号.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正交小波变换和音质模型的自适应比特分配音频编码算法,它可以将1411.2kbit/s的双声道立体声高保真音频信号压缩成低至32kbit/s的速率,并保持很好的音频质量.  相似文献   

16.
贾懋珅  鲍长春 《电子学报》2009,37(10):2291-2297
 基于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组织(ITU-T)编码标准G.729.1,本文提出了一种嵌入式变速率立体声语音与音频编码方法.本算法利用G.729.1和改进的调制叠接变换(Modulated Lapped Transform,MLT)编码技术对输入信号的中值与边带信息进行分层编码,形成具有嵌入式结构的码流.编码器可处理宽带和超宽带的立体声信号,宽带立体声信号编码的最大码率为48kb/s,超宽带立体声信号编码的最大速率为64kb/s.实现结果表明,本编码器的编码质量均达到了ITU-T对G.EV-VBR立体声编码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周延献  张涛  王赞 《电声技术》2012,36(2):64-66
瞬态段检测算法是数字音频信号编码前进行预处理的关键算法之一,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编码复杂度以及编码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方差与平坦测度相综合的瞬态段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有效减少低能量瞬态段的冗余检测,并且可以以比帧更小的信号段作为检测对象,提高了时间分辨率,检测结果更能接近信号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编码质量。此外,本算法还具有检测准确度高、算法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王嵩  鲍长春  李晓明 《信号处理》2011,27(4):575-586
音频编码主要有两类技术: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前者适合高速率高质量的应用环境,后者适合带宽受限或存储容量受限的应用或环境。参数音频编码以源模型表示信号,运用基于心理声学原理的参数估计和量化方法,提取、量化感知重要参数,在保证重建信号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减小了编码比特率。近年来,研究者将自适应时间分段、联合参数量化、参数立体声等新技术引入参数音频编码,使算法得到了优化,重建信号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某些技术成为了国际标准,并获得商业应用。本文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参数音频编码的重要进展,评述、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并给出了两个典型参数音频编码系统的听力测试数据,以定量显示这些技术的性能,最后,展望了参数音频编码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任意能量有限信号都可以用紧支撑正交小波基展开或分解,这一点对研究快速高效音频编码算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设计一种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高保真音频编码算法,该算法可以把速率为705.6kbit/s的高保真音频信号压缩到192kbit/s,160kbit/s,128kbit/s,96kbit/s和64kbit/s,并保持重构音频信号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20.
This work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a signal model for scalable perceptual audio coding at low bit rates. A complementary two-part signal model consisting of Sines plus Noise (SN) is described. The paper presents essentially a fundamental enhancement to the sinusoidal modeling component. The enhancement involves an audio signal scheme based on carrying out overlap-add sinusoidal modeling at three successive time scales, large, medium, and small. The sinusoidal modeling is done in an analysis-by-synthesis overlapadd manner across the three scales by using a psychoacoustically weighted matching pursuits. The sinusoidal modeling residual at the first scale is passed to the smaller scales to allow for the modeling of various signal features at appropriate resolutions. This approach greatly helps to correct the pre-echo inherent in the sinusoidal model. This improves the perceptual audio quality upon our previous work of sinusoidal modeling while using the same number of sinusoids. The most obvious application for the SN model is in scalable, high fidelity audio coding and signal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