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水流在天然流域中的汇集过程概化为在多级河网中的汇集,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具有物理基础的过高斯分布瞬时单位线流域汇流模型。该模型不仅能用于地面净雨的汇流计算,还适用于总净雨的汇流计算。同时,在参数优选方面,提出了包括峰现时差因素在内的几种简化多目标函数,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瞬时单位线在流域汇流计算中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希瞬时单位线流域汇流模型经大量应用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演算精度不高,与洪水过程的拟合不佳。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型流域的水文特点,对纳希模型从净雨输入,雨心移动及非线性汇流校正3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得到一个新的瞬时单位线流域汇流模型,经采用不同特点的雨洪资料演算表明,改进模型的演算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汇流单位线离线最小二乘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应用离线最小二乘法推求汇流单位线的方法.在单位净雨量约束条件下,采用计算机人工交互技术修正初始单位线.获得的单位线通过汇流计算,实测流量与计算流量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生产单位能够用这种简便、实用的方法进行产流预报.  相似文献   

4.
流域汇流计算的逆高斯分布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水流在天然流域中的汇集过程概化为在多级河网中的汇集,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具有物理基础的逆高斯分布瞬时单位线流域汇流模型。该模型不仅能用于地面净雨的汇流计算,还适用于总净雨的汇流计算。同时,在参数优选方面,提出了包括峰现时差因素在内的几种简化多目标函数,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水分子在土壤中受重力、土壤和气体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水分在土壤中水平向的运动和受力特征,提出了以重力作用为主要特征的地貌单位线模型.该模型以简化地形参数为主要参数,具有基于降雨、地形地貌和土壤特性的分布式流域汇流水文模型特征.运用该模型计算了尼尔基水库净雨单位线,比较了尼尔基水库运用历史洪水率定的单位线,给出了...  相似文献   

6.
天山北坡玛纳斯河以东地区的设计暴雨洪水计算主要采用《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图集》中的调蓄经验单位线法,经历查算设计暴雨、试算产流历时、得出净雨过程、使用调蓄经验单位线进行汇流计算,最终得到设计洪水过程。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随意性,计算结果缺乏唯一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高效地进行设计洪水计算,现使用Visual Basic软件编程,实现了设计洪水的自动化计算,减少了设计洪水计算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洪水计算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求符合流域地理特性的单位线,对地貌单位线原理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基于地理信息资料,利用软件计算并分析得到速度矩阵和雨滴汇流时间矩阵,进而得到地貌单位线;对同场降雨引入移动暴雨中心矩阵,比较汇流过程的不同,以推求出一种一般性流域汇流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单位线在河北雨洪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河北雨洪模型的汇流计算方法难以用于无资料流域,其汇流参数难以获得且不宜移用,为此,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分布式单位线用于河北雨洪模型,并对峪门口流域4场较大洪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4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均<5%,峰现时间误差均<2 h,确定性系数均>0.85,模拟效果令人满意。河北雨洪模型与基于流域地形地貌特征的分布式单位线相结合,可解决无资料流域,特别是山丘地区中小流域的洪灾预警预报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清水河流域短缺资料的实际情况,姚家岭水位站距离下游报钛工业园区相对较近,出于安全考虑,根据地面净雨强度,将瞬时单位线转化为1小时的时段单位线推求洪水过程的方法和用单位线推求出面雨量和洪峰流量与重现期的关系查图法,能够满足预警预报的要求,可以应用于清水河流域宝钛工业园区的洪水预警预报中。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白水峪水库产流、汇流计算模型,计算采用汇流单位线的模糊综合决策方法,并对洪水预报误差进行了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流域瞬时单位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人民长江》2000,31(8):23-24
基于流域汇流是一种受确定性和随机性因素影响的随机现象,从流域的瞬时单位线等价于水质点在流域内流达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入手,引入信息熵理论,提出了一种流域瞬时单位线。这种模型的数学菜同于Nash瞬时单位线,具有概念不禁,计算简单等优点,并且计算精度等同ash时单位线,以圩缺乏水文资料地区的汇流计算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单位线选择中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雨强、降雨量、流域前期影响雨量、河槽底水量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一次洪水的形成过程,但它们对产汇流的影响并不均衡,不能等同考虑。这几个因素在选择单位线时权重如何来考虑是模糊识别单位线法中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统计历次洪水,将各个因素在形成洪水过程中起的作用进行定量计算,从而解决了模糊识别单位线中,权重向量如何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才宽  胡娟娟 《人民长江》2010,41(11):73-77
基于同一小流域各场洪水的汇流参数,即纳希瞬时单位线(IUH)参数(n、k)随造峰雨强度及时空分布呈一定规律变化的特点,根据湖北境内河流、湖泊、水库实测暴雨洪水资料复合场次洪水汇流参数,综合得出设计条件下的流域汇流参数。结果表明,复合计算洪水与实测洪水较为接近,其复合优化参数明显优于矩法参数,是适用于目前湖北地区洪水资料短缺的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丹竹坪水电站黄沙坝址设计洪水计算由于流量资料不足,又难以使用相关法来插补延长.只能用暴雨资料来推求工程设计洪水.通过历史洪水调查,分析黄沙河的洪水特性,根据其设计暴雨雨型,经过产流汇流分析计算和实测洪水单位线,采用瞬时单位线、历史洪水经验频率分析等方法,推算出黄沙坝址设计洪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管网排水流域雨洪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北京市管网排水地区特点,将流域简化戎完全不透水铺面和透水铺面来模拟地表净雨过程.降雨损失计算主要考虑雨期蒸发、洼地蓄水和土壤下渗。地面洼地蓄水随次降雨量增加而逐步累积至流域最大洼蓄量,可用林斯莱公式描述;下渗仅发生于透水面积,采用霍顿下渗公式计算。在汇流计算中,分地面汇流和管网汇流两个阶段。地面汇流是根据地面集流时间采用线性水库模型模拟;模型管网汇流采用一般水库调蓄演算方法。通过对地处市区的太平湖流域雨洪过程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这一模型对北京市管网排水流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白溪水库为例,分析建立流域产汇流系统,应用经验单位线作汇流计算插补延长缺测年份的洪水资料。  相似文献   

17.
瞬时单位线的Excel快速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段洪水预报中的加里宁河槽瞬时单位线和流域洪水预报中的纳西瞬时单位线均是用不完全Γ函数表示的,应用瞬时单位线进行推流演算时需要把它转换成时段单位线.汇流计算不仅步骤复杂,工作量大,而且在使用S(t/k,n)表推求参数为n和k的时段单位线时,一方面因使用中间参数t/k,增加了舍入误差;另一方面要进行t/k和n的双向内插,存在着方法误差.这样使计算结果的精度受到很大影响.而用美国微软办公软件中Excel软件求解瞬时单位线并进行汇流计算,方法简单,精度高,软件易得,详细地阐述了这一快速而准确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Nash瞬时单位线反映了流域汇流的短程记忆特性,水流的运动过程往往具有历史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表现为长记忆性,而分数阶微积分非常适合刻画具有记忆和遗传性质的过程。将Nash汇流系统中微分方程的阶次由整数阶扩展为分数阶,借助拉普拉斯变换得出了分数瞬时单位线,用于描述流域汇流的长程记忆性;并选取可以忽略产流误差影响的试验数据对分数瞬时单位线进行验证后,进一步将分数瞬时单位线应用于新安江模型的地表产流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水部分的模拟效果,从而提高整体的模拟精度,但可能受产流误差的影响,洪峰和径流总量的模拟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1概况地貌单位线理论首先由委内瑞拉水文学家在1979年提出。国内研究是在水利部水文司的直接领导下,首先由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与浙江省水文总站协作,研究地貌单位线在浙江省小河站网规划布局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河海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水文专家也相继发表了有关的科研文早。近年,广东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开始研究应用地貌单位线,目的在于对地貌单位线有所了解,为今后地貌单位线应用于工程设计洪水,水文预报,站网规划创造条件。2地貌单位线的适用范围地貌单位线中初始概率的计算是假定净雨均匀分布在流域上,而实际上流域上的净…  相似文献   

20.
单位线的建立及其发展,并得以成功应用,是水文科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寻觅、回顾了单位线的起源,论述了单位线在处理复杂、特殊的流域汇流现象时的创新性,以及半个世纪以来水文学家为揭示单位线实质采用系统论、物理学、概率论等途径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分析和使用单位线所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由于建立在"网格水滴"概念上的流域汇流计算方法,既能保持单位线法和等流时线法的优点,又能克服这两个方法的缺点,因此有可能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支撑下成为新一代的流域汇流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