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生物芯片技术作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技术,在食品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简要介绍了生物芯片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了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残留农兽药、非法添加物、掺假、转基因食品及食品过敏原等各个方面的检测。简要叙述了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检测、毒理学、营养健康分析中的应用,以及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已探明月见草油,紫苏油中的γ—亚麻酸、茶多酚、类黄酮、魔芋甘露聚糖、果胶等都有抗过敏功效。最近日本开发抗过敏食品有:1.低过敏米:将白米用蛋白酶水解再水洗得特定保健第一号食品。2.从放射线照射的突变体中选育出分子量16KD、低蛋白质的大米:而含16KD蛋白质最多的米正是含过敏原lgE多引起患者过敏反应。3.低过敏原小麦粉:将小麦粉用菠萝蛋白酶处理制成,其面团粘弹性低,CO2保持性好,适合制面包。4.大豆肽与乳肽:将大豆与牛乳中蛋白质用内蛋白酶高度分解,除去不溶性高分子成分制得,适用于过敏性患者作蛋白源。5.植物性提取物。…  相似文献   

3.
研究的目的是查找出化妆品中易导致人体化妆品皮炎的原料成分,以减少化妆品皮炎的发生几率。采用临床试验筛选研制出的过敏原60种,然后将其中20种过敏原作为实验组和瑞典化学诊断试剂公司生产的"瑞敏"相同成分20种过敏原作为对照组,为临床疑因接触化妆品而导致的过敏性皮炎患者做斑贴试验。156例患者使用研制的60种过敏原斑贴试验有145例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92.95%;其中有9种过敏原斑贴试验的阳性率超过10%。50例患者用研制的20种过敏原与"瑞敏"20种相同成分过敏原对照斑贴试验,结果完全一致的37例,占74%。206例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本试验的60种化妆品筛选过敏原用于临床斑贴试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大豆球蛋白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为食品中主要的大豆蛋白过敏原的检测提供技术基础.以纯品大豆球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自制得到兔抗大豆球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以大豆球蛋白包被抗原、自制抗体作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为酶标二抗,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液为底物,建立了大豆过敏原中大豆球蛋白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确定了抗原的包被浓度为0.025μg/mL,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3 200,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 000.检测结果达到板内误差3.82%,板间误差10.22%,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0.05μg/mL.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的大豆球蛋白间接ELISA方法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大豆蛋白制品过敏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近日,拓纳化学宣布最新产品Actipro Probiotic Finish成功投放市场。Actipro是对抗纺织品中病原细菌和过敏原的天然方案,不会被良性微生物和皮肤菌群破坏,且是抑制过敏原繁殖和生长的最新、安全、有效的制剂。  相似文献   

6.
以磷酸盐缓冲液提取蛋白,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其抗原成分进行分析,选用缢蛏过敏患者的阳性血清进行免疫印迹,鉴定出主要与次要过敏原.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纯化主要过敏原蛋白,鉴定其免疫活性,结果表明,缢蛏粗提液SDS-PAGE显示有18条蛋白条带,含量高的蛋白有6条,其分子量分别为110kD、55kD、42kD、38kD、35kD和28kD,其中以35kD处最为富集.经Western-Blotting鉴定,58kD蛋白为缢蛏的主要过敏原,38kD、28kD和12kD蛋白为缢蛏的次要过敏原.HPLC体积排阻纯化后得9个峰,以SDS-PAGE检测,58kD的蛋白位于第4峰,其中有一条明显的蛋白条带.将该蛋白条带用HPLC反相纯化,得到两个峰.经Western-Blotting鉴定,58kD的主要过敏原位于反相纯化的第2峰.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牦牛乳中主要的过敏原,腹腔注射牦牛乳蛋白质免疫Balb/C小鼠.未次免疫后,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定特异性抗体和组胺质量浓度.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并培养脾淋巴细胞.Western-Blotting方法分析牦牛脱脂乳中主要过敏原组分.结果显示,牦牛脱脂乳中主要的过敏原组分为β-乳球蛋白、α-酪蛋白和β-酪蛋白,这3种过敏原蛋白质致敏强度的大小为β-乳球蛋白>α-酪蛋白>β-酪蛋白.因为脾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素IL-4、IL-5质量浓度较高而IFN-γ较低,所以牦牛乳蛋白质为Th2应答.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通常会从“色、香、味”3个方面评价食品。“色、香、味”的取得,除了食材的选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消费食品的极大丰富和食品工业、尤其是食品添加剂产业的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商家和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利益的驱动下,压缩成本,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是非食品物质,导致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
食品加工业是河南第一支柱产业,近年来食品加工业对河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河南食品加工业仍存在产品结构层次低,深精加工有限、企业整体规模小、融资困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着重从加强突出优势发展特色,大力开发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可发展的几种新型食品根据我国食品专家分析预测,近几年可大力发展以下几种新型食品。低钠食品:此类产品能减少人们的食盐量,有益健康,如蕃茄调味汁、蔬菜什锦汁、芦笋汁等。海带食品:此类产品营养丰富,能降低血压,如海带蔬菜罐头、海带花生米、什锦罐头等。...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食品及其检测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检测技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人类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和吃食动植物,2∞2年底的流行病SARS就是因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疾病的典型例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也不容忽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控制食品安全应该成为控制人类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的HACCP体系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能有效地预防食品污染.加快制订和颁布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我国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小球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小球藻食品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小球藻以其原粉和抽提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阐述了小球藻保健食品和风味食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凸显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与管理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食品安全法律及管理制度的建构。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及管理制度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完善法律及管理制度建设,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侧重于进入主食领域的、经过一定规模工业化加工的粮食食品,回顾了它的悠久历史,分析了现状及影响消费趋势的各种因素,最后对中国工业化粮食食品沿科学化、多样化和方便化道路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食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食品安全背景进行了认真分析,系统地阐述了我国64年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5个发展过程,论述了食品安全立法繁荣的原因,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10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肉食品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非常喜欢的食品,他们统称之为乌兰伊得干, “乌兰”即红,“伊得干”为食品。鄂尔多斯蒙古族红食品种多,风味独特。其中常 见的“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这些既是浓郁的游牧民 族特色的名贵佳肴,也曾是历史上宫廷御用食品。  相似文献   

18.
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立法,虽然《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作了不少规定,但很多标准的制约性不强,已不能适应当前食品市场治理整顿的需要。指出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是要严加监管,二是对食品安全问题应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四是做好企业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9.
真菌毒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危害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污染是当前国际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简要回顾了人类历史上由真菌毒素污染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介绍了真菌毒素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并对真菌毒素防毒去毒技术现状进行介绍,概述食品产业各环节应对真菌毒素污染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监管制度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技术、制度和人员经费保障不足以及监管行政体系存在矛盾等问题.需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监管,建立适应食品安全形势的监管技术、制度和人员经费保障体系,完善多部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逐步向"单一部门管理、品种监管为主、环节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