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探讨邢台市山丘区不同坡地类型和植被的水土流失状况,收集某一坡地类型在一定降水条件下的径流量、径流系数、泥沙流失量等资料。分析比较各种坡地类 型及植被条件下水土保持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恢复植被是水土流失治理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植被不仅可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同时也能作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好坏的标准。以福建省长汀县2000-2010年治理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2000-2015年以年为时间间隔的季相一致的中等分辨率Landsat时序数据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集对治理区域植被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并定量分析植被恢复情况与治理时间长度以及治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治理区域植被整体恢复趋势要明显优于未治理区域;②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恢复也有所差别,园改、经济林果和重复治理下植被恢复相对较快,封禁治理下植被恢复速度相对缓慢;③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增长幅度存在差异;④同种治理方式下,不同年份开始治理的区域植被恢复趋势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期实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适生植物营造技术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对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就必须从水土保持工作做起,在选种上兼顾适地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在配置上兼顾植物多样性。文章以惠州市惠东县造林技术为例,从立地条件、树(草)种的选择与配置、造林技术设计等方面阐述了适生植物的营造技术,对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造成了资源的逐渐枯竭,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虽然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但如何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一直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一个难点。本文以辽宁省凌河流域为研究背景,对该流域内植物措施进行对位配置分析与研究,并结合辽宁省凌河流域的植被研究,提出了宏观、空间、技术、管理、时序五种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可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效果,同时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片石砂土分布地区土层浅薄、持水力弱、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日灼、干旱严重导致造林成活率低,林木生长慢,作物产量低,采取的治理开发的有效途径是尽快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需攻克的关键技术是保水、降温、改土、培育管理,确保造林成活、成林、经济林速生丰产.分析了片石砂土的特性,认为块状整地、湿地松容器苗造林是片石砂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与污染关系到水质治理,因此研究植被过滤带边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十分必要。通过构建AnnAGNPS模型,模拟边坡水土流失及污染状态;根据水土流失和污染影响因子,选择与配置边坡植被过滤带,实现对边坡的综合治理。实验结果表明,面对不同流量时,按照5∶12∶3的填料配比,采用使植被过滤带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治理,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土,对污染物也有极好的削减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植物配置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黄土高原的植物种类及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种类与分布;在强调遵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被的选择与配置必须遵从适地适树、水量平衡、乡土植物、经济生态、密度调控和自然恢复等6项原则,列举了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河谷盆地区等不同立地条件类型适生树种林种配置模式;做到因害设防、除害兴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8.
平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对平原地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的危害进行分析。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变高,植被破坏严重,洪涝加剧,水利效能降低。提出通过水平沟、品字沟、鱼鳞坑等工程措施拦蓄泥沙径流,增加土壤湿润,改善立地条件;采用造林种草等生态措施恢复地面植被;利用防退耕还林、种限期筑成水平梯田或其他农业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河德州段防洪工程造林绿化困难的现状,分析影响植被构建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黄河防洪工程生物防护模式设计,通过合理植树种草,加固黄河防洪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沿黄生态环境等措施增加山东黄河防洪工程的综合社会公共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总结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对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平干渠生态修复可以分为防护林模式、植物护坡模式、管理区及防护林苗木基地模式3种配置模式。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7%,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9.6%,工程拦渣率达到10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2.10,林草植被恢复系数为99.4%,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0.9%。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为0.0873,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鱼鳞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鳞坑做为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和造林整地工程被广泛采用,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治理效果,但在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造林整地作用。鱼鳞坑虽然属坡面工程,有拦蓄坡面径流,沉淀泥沙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造林整地。鱼鳞坑造林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一种水土流失治理方法,鱼鳞坑的作用是保证树木的成活,由林木植被做为水土保持设施而长期发挥作用。本地区的土壤适宜性强,有较强的自然恢复植被的功能,水土流失程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各种措施只有科学配置,才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其中应用三维植被网在坡面上植草是防止坡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1 三维植被网的作用 三维植被网是一种防护用的土工合成材料,是以热塑性丝  相似文献   

13.
在对项目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有效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区域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室内调绘、资料分析等方法,探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布设位置及配置模式,建立工程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结果对促进流域治理与保护环境的协调发展具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拜泉县水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配置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中西部拜泉县治理前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自1986开始实施水保型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模式配置及其所取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类型区,建立试验示范基础,进行了以坡面固土防蚀为目的的人工植被建植及其不同配置模式技术研究,并对不同植被配置条件下的植被恢复与防护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由于生产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发,地表的土壤、植被遭到破坏,土壤裸露面积增大,会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实践表明科学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植被,能够获得不错的减流减沙效果,且具有推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风电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扰动面积大、植被破坏点多面广、地表扰动强度差异显著,以及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点、线、面共存且侵蚀强度大等特点。该文以粤北山区风电工程为例,针对水土流失及工程特点,进行了防治分区和工程措施布设,并针对粤北山区植被特点,对植被措施恢复中的植物种类配置和后期护育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南岔小流域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室内调绘、资料分析,以有效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为目的,探讨大南岔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措施布设位置及配置模式,建立了大南岔小流域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成果对促进流域治理与保护环境的协调发展具重要的指导价值,对减少大南岔小流域泥沙排放,增加流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洪水预报、水土流失监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重要参数。通过分析植被在绿、红、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及其差值的均值和均方根,发现根据植被在绿、红、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的特定组合及运算能够计算出一个突出植被信息并且比较稳定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像元分解模型,提出一种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选取植被类型不同的区域分别对计算方法进行适用性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不同植被平茬配置方式下的水土保持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优选出最佳平茬模式,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灌草植被可持续经营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