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山区河流的特点,以改善城市滨水景观为目标,以生态和景观相结合的理念规划山区河流城区段堤防改造,从滨水区空间拓展、生态建设与修复、滨河景观塑造等方面探讨山区河流城区段堤防改造的方法。以栾川县城区伊河堤防改造为例,分别从纵向与横向对伊河堤防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与改造,构建河流绿色廊道以及相应的滨水景观节点,确定城区段河道堤防改造后的位置与形态。结果表明,伊河堤防改造后提升了伊河滨水空间的各项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山区河流城区段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流穿过城镇区域的防洪工程设计为出发点,以适应现代城镇化建设对防洪要求为基础。以保持河道的自然属性和生态功能,根据城镇建设景观规划及水景观建设要求为条件。结合莲河东丰县城区段防洪工程的设计实例,阐述了城镇区河段堤防的设计标准,对旧堤防加固、改线、重新筑堤等方案的设计,考虑了镇区的交通、排涝、景观、环境对堤防建设的要求,使得堤防设计达到相应标准,以此仅供水利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安市城市河道所存在的问题,从实施水质净化、防洪治理和水景观开发三方面进行探索,为西安市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提出治理对策。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西安市城市河道建设达到了构建生态堤防、重现长安八水新格局和河流水质变清等方面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西安市城市生态治理经验,为其他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罗光敏 《人民长江》2012,43(18):62-64
为探索城市河流生态化治理的有效方案,以云南楚雄市青龙河的治理为例,介绍了城市河流的具体治理方式。河道轴线走向的设计应该顺应河势,并采取刚柔结合堤岸。断面设计除了考虑河道功能和亲水性之外,还要注重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护岸选择联锁式护坡砖保持了水体联通。治理之后的河道能够实现防洪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发挥河流水系在生态、景观、城市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顺义新城滨水特色。顺义区水务局自2003—2012年对潮白河、减河、龙道河等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治河手段,大胆尝试了生态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将河道整治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沙滩治理相结合,恢复和改善了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满足了河道防洪、景观、水源生态等重要功能,实现了以河为基、以水为魂、以路为骨、以林为韵的景观要求,为顺义新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水环境。结合河道堤防、河岸护砌等实践,提出了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理念,根据治理后的河道现状,针对管理经费、管护机制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水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水和谐,河道治理又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廊道,既要体现安全功能,更要体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遂平县城南新区河道工程在确保河道行洪能力,保持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河道生态发展模式,通过魏家渠、玉带河的综合整治,打造河道防洪体系,构筑河流生态水系,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活力,确保经济发展、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  相似文献   

7.
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于2012年10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农运会主要场馆将布置在邕河沿岸及邕河以东白河右岸.该区域河道均为天然河道,防洪标准与城市建设规模相差很远.为使规划区达到防洪安全,确保河道行洪能力,保持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污染得到治理,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对邕河河道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新建引水渠、分洪渠,清淤、拓宽河道,加固堤防,新建景观橡胶坝、拦河闸、分洪闸及防洪闸,以河道主体展开景观,采用组团式布局的手法设置景观区.通过对该河道的治理设计分析,并对防洪、治污、景观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探索,以达到确保经济发展、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永续平衡的目的,对类似城市内河治理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化、景观化设计的状况来看,将生态和景观的理念溶入到堤防建设中,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而从哈尔滨市内的堤防建设来看,我们的设计理念还很落后.文章总结了目前的一些先进经验和理念,作为对哈尔滨市堤防生态化和景观化设计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赤水河流域城市防洪体系中,复兴集镇河段存在未修建防洪工程、两岸土质边坡易受洪水冲刷坍塌、河道淤塞行洪能力差和洪水倒灌内涝淹没等问题,文章根据复兴城镇防洪建设和古镇保护与景观旅游规划,结合赤水河山区流域水系特点、堤防地质条件及防护对象,对修建防洪堤、防洪闸和排涝泵站等设计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论证分析成果表明:采用新建格宾挡墙生态型防洪堤对两岸进行防洪保护,能有效解决河水对岸坡的冲刷破坏,减轻水土流失和集镇内涝压力,改善河流环境和城市景观,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河道的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入手,分析了城市对河道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在河流综合整治中如何实现城市防洪与景观生态的协调统一。结合深圳市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实例,从防洪标准确定、洪水流量设计、干流断面设计、岸坡防护设计等不同层面介绍了生态型城市河道防洪建设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浑河抚顺段河道整治工程堤防断面型式的分析及采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浑河抚顺段河道整治工程堤防断面型式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分析,结合不同的河道特性分别采用了三维植被网草皮护坡、加筋土挡墙护坡两种堤防设计新型式,实现了防洪工程与绿化、美化城市功能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浅析城市堤防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堤防工程是城市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堤防建设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设计中结合各堤防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证,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充分重视堤防工程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结合适宜的景观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3.
设计水位。堤防工程设计采用的防洪最高水位。堤防设计水位是修建堤防的一项基本依据。在防洪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堤防设计水位应根据河流水文、地形、土料、河道冲淤等条件,结合防洪系统中的其他防洪措施,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堤防保证水位与堤  相似文献   

14.
浅谈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功能和城市对河道的要求。从河流与防洪堤平面布置、河道断面、河道护岸、河滩地的利用及防洪堤顶及堤背坡处理五个方面阐述了城市防洪与景观生态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谢颂涛 《中华建设》2022,(9):103-105
滨水景观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度,同时也代表了城市的特色。滨水景观通常指湖泊、河流或其他水域边缘部分的土地,滨水景观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在堤防上创造的城市景观。在设计滨水景观时,要结合自然因素,在自然环境中实现人工环境的和谐植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挥出调节城市环境与自然空间的作用,打造出科学、健康的...  相似文献   

16.
曹骏 《人民长江》2012,43(18):50-51
沿江(河)城市的堤防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不仅承担防洪功能,也是城市居民与河流交流的纽带。以地处贵州山区的锦屏县城河道治理工程亲水型堤防设计为例,重点研究了亲水平台高程、堤防断面的选择和水边广场布置等内容。提出以2 a一遇洪水位作为亲水平台高程,以及采用上缓下陡的护岸断面形式,使河道治理工程达到了防洪与兴利相结合、人水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部分城市依河而建,河道堤防成为城市防洪的中流砥柱,河道堤防的设计思路与施工方案决定堤防的防洪能力,笔者根据洛阳市近些年治河经验,指出了治理城市河道的主题思想,以及在城市河道设计、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城市防洪、除涝、堤防建设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水边环境正在成为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因此,在河流经过的城区段所开展的河流堤防整治工程对河道原有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并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对第二牤牛河城区段堤防建成前后的叶柏寿水文站河流断面变化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堤防修建对河道主槽产生约束,河流在横向、 纵向均逐渐演变为比较稳定的形态,主流摆动不大,河势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梁尧钦  梅娟 《人民黄河》2022,(2):89-93+99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水系密切相关。受城市蔓延与人口扩张影响,水质恶化、生态受损、生境退化等成为城市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人们对河流在安全、生态、景观等方面的需求,探讨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策略与技术措施。以临汾涝洰河和兰州黄河沟道为例,探讨了弹性型和紧缩型河流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策略。临汾涝洰河作为弹性型河流,重点聚焦河堤结构调整、河道平面形态重塑、河岸缓冲带修复及休闲活动空间营造。兰州黄河沟道作为紧缩型河流,在堤岸沿线及河道内部寻求机会,在保证行洪安全和堤坝稳固的前提下,结合海绵设施、生态浮岛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及多级景观平台营造,以期实现人水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水利工程除了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外,还将是城市河流景观的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水利工程设计将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与工程建筑物结合,在水利工程满足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河流的景观.文章从城市水利工程景现设计的要点和设计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城市水利工程中河流景观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