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陵江草街水电站尾水渠段由于乱石突出,水流紊乱,河床淤塞,导致运行尾水位偏高,水头损失增大,水轮机工作水头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拟通过对渠道扩挖清淤,改善尾水渠流态,保证下泄畅通,降低尾水位,扩大水电站发电效益.建立了尾水渠段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多级流量下尾水渠清挖范围内水位、流场及流速分布情况,计算成果表明,扩...  相似文献   

2.
针对白石窑水利枢纽下游水位降低可能影响水闸泄洪消能的问题,分下游河床下切前、后两种情况,选取典型工况进行了断面模型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枢纽下游水位降低基本不会改变水闸下泄水流原有消能流态,下泄水流的主要消能条件变化不明显。但局开控泄、电站甩负荷工况及流量低于500m3/s时,下游水位下降导致下游河床流速增加且水深较小,可能对河床造成冲刷,建议适当增加开启孔数,减小下泄单宽流量,确保泄洪安全。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闽江上游支流的河床式水电站有水头低、流量大、河道地形多变的特点,灯泡贯流式发电机组出力对上、下游水头差极为敏感。通过对金溏水电站尾水出口段河床滩地清理水力计算,在获得满足不影响电站机组出力要求的尾水段开挖高程和型式布置,使滩地开挖量较小。  相似文献   

4.
厂房尾水左挡墙布置在尾水渠左侧,主要功能是分隔溢洪道泄洪水流和发电尾水,减少泄洪水流对发电尾水的不利影响,改善下游流态,挡墙末端局部还兼做溢洪道预挖冲坑施工纵向围堰。本文从左挡墙的布置、断面设计、结构计算和基础处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左挡墙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左导墙位于泄洪坝段与左厂房坝段之间的导墙坝段下游。其作用是将河床中部的泄洪消能水流与左电厂尾水渠隔开 ,避免泄洪时高速紊动水流与左电厂尾水出流的相互干扰和不利影响。经对泄洪建筑物体型优化后 ,减轻了坝下冲刷 ,有利于消能防冲 ;消能后水流对左电厂尾水渠的影响也相应减轻 ,使左电厂尾水渠流态有明显改善。这说明存在可适当缩短左导墙长度的可能性 ,经试验研究 ,缩短左导墙长度 52m。  相似文献   

6.
花园水电站引水枢纽坝址河谷狭窄,坝下游河床自然宽度不足20m;坝址基岩为千枚岩,抗冲刷能力差;枢纽泄洪规模大,最大下泄流量1900 m3/s。设计采用两底孔加表孔紧凑布置,联合运用差动式鼻坎、窄缝、导流板等消能工形式,有效实现枢纽重力坝坝身泄洪功能,较好地解决枢纽下泄水流对下游河床及两岸冲刷问题,保证泄洪安全。本文介绍了该工程枢纽的泄水及消能设计。  相似文献   

7.
通过动床和定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设计方案尾水渠出流不能与下游河道水流平顺衔接、电站尾水渠下游段的导流墙较高影响了尾水的扩散、电站导墙及电站尾水渠导流墙外侧冲坑较深威胁了电站厂房和尾水渠导流墙的安全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工程修改方案,修改方案提高了电站的发电效益和有效保护电站厂房和尾水渠导流墙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8.
陈汉全 《吉林水利》2009,(11):8-9,22
通过对江口水电站这一低水头大流量河床式径流电站的设计,从电站的总体布置,到建筑物级别及洪水标准的确定、消能防冲设计、厂房进水渠及尾水渠布置,跟一般的引水式及坝后式厂房相比,有不同的布置特点.对低水头电站的拦河建筑物采用适当的工程等别和设计标准,采取适当的降级处理是可行的,可节省的土建投资是可观的;进、尾水渠在平面上采用适当的扩散角,让水流平顺,尽量减少壅水,可减小水头损失,提高发电水头.  相似文献   

9.
低水头、大单宽流量泄洪消能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云  戴光清  杨庆  尹杨松 《水力发电》2006,32(8):25-26,55
对于具有低水头、大单宽流量、低佛氏数、深尾水以及下游水位落差变幅大等特点的泄洪消能问题,其过流特点是:由于闸下跃前水流的佛汝德数较低,消力池内水垫较深,水流下泄后下游水位对闸室水流和消力池内水流流态影响较大。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采用淹没式宽尾墩消力池联合消能方式。在闸室末端采用宽尾墩后,水舌沿纵向拉伸扩散,消除和抵消了常规的等宽闸墩情况下出现水跃的来回震荡现象,水流经宽尾墩收缩后,以淹没射流形式进入消力池,池内水流具有三维射流特性,消力池内产生横、纵向扩散和剪切、掺混,加强了消能效果,达到了稳定水跃、分散水流、加强紊动剪切和掺混的目的,较好地解决了下游河床的消能防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柴坪水电站坝址距离河床弯道较近,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大坝采用的消能方式为面流消能,使得水电站下泄水流流态比较复杂,下游河床冲刷剧烈,因此需要对水电站进行整体水工模型试验,证明水电站设计能够满足工程运行要求。研究发现溢流坝下泄水流的主流偏向右岸,对水电站下游右岸河床产生严重冲刷,对大坝的稳定性与工程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需要对水电站体型进行优化。研究采用在水电站右导墙处增加贴角,延长溢流坝左边孔左闸墩,同时去掉溢流坝左侧导墙的方式,迫使溢流坝下泄水流主流偏向河道中间。优化方案使下游河床冲刷减弱,降低了河床冲刷对大坝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满足水电站工程运行要求,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江口水电站尾水渠设计,介绍了低水头电站的尾水渠设计,如何使其出流平顺,流态较好,尽可能降低尾水渠水位,从而提高发电水头,增加电站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新疆库玛拉克河中下游规划有大石峡、小石峡2座水库,两坝址相距约11 km,其中小石峡水电站已建成,自2012年运行以来,库区河床抬高,对上游大石峡水库的发电尾水位有较大影响。文章运用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预测了坝下游(大石峡水库坝下至小石峡水库坝前)在运行10、20、50年后的河道冲淤及水位变化。结果表明:①当大石峡枢纽投入运行后,由于"清水下泄"形成坝下冲刷,同流量条件下尾水渠水位将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②随着河床粗化、冲刷幅度减弱,又因为小石峡坝前淤积发展,运行20年后大石峡水电站尾水渠水位反而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3.
刘志坤 《小水电》2003,(5):26-27
1 电厂尾水渠流量测试简介 汤河水库电厂1984年4月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该电厂安装有3200kW和630kW大小2台机组。电厂尾水通过尾水渠流至水库输水隧洞下游的输水道。电厂发电初期其尾水流量由输水道测流断面测定,由于该断面在电厂独立发电时,其距电厂尾水汇入口较近,水流折冲、流态紊乱并存在部分死水区,影响测流精度,因此,1986年在电厂尾水渠上建了1座测流桥,单独设立了测流断面,其后电厂尾水流量均由该断面测试。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泥沙淤积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水头低、库容小、泥沙量大 ,泥沙问题突出。利用水文系列年泥沙模型试验揭示了枢纽泥沙淤积特性 ,如在弯道水流作用下坝前库区的泥沙淤积、河床电站进口淤积漏斗形状、电站排沙孔排沙效果以及电站尾水渠泥沙冲淤变化等。在模型设计中 ,着重考虑含沙水流宾汉切应力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 ,并利用非恒定流的河床冲淤方程推求了冲淤时间比尺  相似文献   

15.
太平湾水电站为低水头径流电站,尾水位抬高对发电水头影响很大,及时清挖尾水渠中的淤积物,可以避免电量损失。本文详细介绍尾水渠清淤工程的施工管理及清淤取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杨忠超  许光祥 《红水河》2010,29(6):62-67
斑竹园水电站是典型的山区河流低水头的小水电站,泄洪单宽流量大,泄洪消能任务较重。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对泄洪能力、水流流态、流速分布、消力池消能效果、拦沙排沙方案及电站尾水渠水位波动进行系统研究,验证和优化了设计,提出了两级复式消力池及合理的泄洪运行方案,为工程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为类似的山区小水电消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口水电站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高坝,工程区为四川典型的岩溶地段,溶洞、溶隙发育,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枢纽布置选择余地小,下泄水流受左岸坡影响,易形成横向折冲水流,使下游水流混乱、紊动强烈,引起厂房尾水波动较大,尾水渠出口易形成河床冲刷质堆积。经综合比较后采用宽尾墩加跌坎和戽式消力池的泄洪消能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泄洪消能问题。工程处在地震高烈度地区,距离震中较近,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震损轻微,防渗体系完好,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过程中发挥的滞洪削峰效果为保护下游沿岸和城市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乌江渡电站尾水渠为天然河道,未设防冲消能建筑。该河段为灰岩峡谷,岩溶不甚发育。河谷两岸陡壁高悬、河床深切。由于大坝拦河,改变了天然的水流状态和河床面貌。本文以现有断面观测成果,对泄洪消能以及剩余水能冲刷尾水河床,作了初步分析。强调指出泄洪水能给予岸坡的冲刷破坏、尾水渠末端淤积可能性,并提出一些初步的、不一定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隔河岩工程,具有流量大,水头高、下泄功率大,狭谷河床、地质条件差等特点,由于拱坝向心集中水流,使下游河床冲刷严重,经试验研究,采用收缩转向射流,表孔用不对称宽尾墩加挑坎,深孔出口下湾形窄缝扭向挑坎,较好地解决了高拱坝泄洪向心集中问题,消能效果好,是一种创新消能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该工程枢纽布置及地形地质条件,结合试验场地的实际情况及计算比较,通过建立1:50的水工物理模型,对溢流坝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泄流能力、水流流态、坝面压强及其对下游河床和两岸山体造成的冲刷问题以及对电站尾水渠的影响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溢流坝闸墩形式、两侧导墙及电站尾水导墙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