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排除重力水后的最大土壤含水量,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土壤水含量,也是进行土壤墒情评价的重要依据。由于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测定条件等的不同,导致测定结果也不尽相同,为此对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非常必要。从测定方法、测定条件、土壤质地、退水过程、墒情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墒情站点的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合理性分析过程,为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分析验证、墒情评价、旱情分析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实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应用不同田间持水量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土壤质地的田间持水量,实验证明,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渗透性能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应用这三种实验方法均可准确测得田间持水量,为确定土壤灌溉量、土壤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孙瑞  刘田田 《江苏水利》2016,(10):56-58
介绍了徐州市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通过对测定成果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土层深度、渗透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其实验数据可应用于徐州市计算土壤灌溉量,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等。  相似文献   

4.
胡新河  何东岚 《治淮》1996,(5):26-26
通常确定灌水定额是采用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补差法,即把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5%作灌水定额的上限,而其值的65%作为灌水定额的下限,其灌水入渗补墒量即为二者之差再乘以土壤天然容量和作物根系活动深度。采取此法,必须测定土壤的天然容量和最大持水量才能计算确定,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如果灌水前的基础墒情比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值要小,采用此法灌水定额偏低,灌水后达不到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墒情要求;况且测定土壤的天然容量和最大持水量需做许多试验工作。因此,这种方法不太适用。本文介绍一种简捷的确定灌水定额方法——类比法。  相似文献   

5.
姜波  张薇 《吉林水利》2012,(8):21-24
田间持水量是表征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指标,是计算土壤灌溉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的重要参数。文章通过三种不同实验方法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五种土壤质地、三层土深的田间持水量进行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该区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土层深度、渗透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其实验数据可应用于该区计算土壤灌溉量,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损失加重,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对GPS卫星空间大地控制网技术的应用、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频域反射法测量土壤含水率的率定方法研究及旱情综合分析系统的开发等先进技术的利用,构建了集降水量、土壤墒情、地下水位信息三位一体的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壤墒情和地下水变化情况,逐步提高土壤墒情、地下水自动监测能力和旱情预测预报水平,为抗旱决策提供墒情旱情和地下水信息,预防和减少旱灾损失,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并通过对安徽省田间持水量测定成果分析,提交了了安徽省的田间持水量空间分布成果,得出田间持水量在垂向分布上自表层向下随深度减小,自苗期到成熟期随着作物生长而减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河南是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为792.6万hm2,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几年,河南省连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影响了粮食生产。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自2002年开始,就开始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点,为抗旱夺丰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发展以及采用的监测仪器及基本原理,阐述了河南省测量确定土壤田间持水量等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环刀法对潍坊市的20处人工墒情监测站、三层土深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特征、土层深度等具有密切关系,实验数据可作为潍坊市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的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全国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布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针对大范围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全国干旱综合区划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田间持水量分布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存在问题,并在分析、评价现有基础资料的同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建设的全国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布的确定方法,最终得出了全国土壤田间持水量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鞍山矿区自然植被恢复条件下的铁矿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铁矿矸石山土壤物理特征.研究表明:土壤容重随着废弃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废弃同期的阳坡由于风化滞后,其土壤容重大于阴坡.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废弃年限的增加呈同步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滴灌条件下脱毒马铃薯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铃薯是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对脱毒马铃薯夏波蒂进行了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试验按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不同设6个处理,处理Ⅰ、Ⅱ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4次;处理Ⅱ、Ⅴ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分别为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5次;处理Ⅲ、Ⅵ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灌水次数设定为6次。研究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上限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灌水次数5~6次为宜,脱毒马铃薯夏波蒂生育期120 d,生育期灌溉定额控制在3 000 m~3/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与旱情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近年来不断加剧的旱情,分析了土壤结构及各种水分常数,通过测定田间持水量来推断出毛管断裂含水量,并和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加以比较,确定有无旱情发生.应用本方法,对2003年做了旱情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获得土壤墒情,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建设固定墒情监测站。通过平度市6处固定墒情监测站的人工数据和遥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了10 cm、20 cm和40 cm深固定墒情监测站的监测精度,固定墒情监测站在10 cm和20 cm深时监测结果较准确。通过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3个不同深度处的线性回归方程,10 cm和20 cm深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准确地修正遥测数据,为平度市获得土壤真实墒情提供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禹城市自2010年以来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开展测水量水与土壤墒情监测与应用,改善了当地用水习惯,促进了农业节水,节水效益显著。介绍了渠道自动化测水量水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计的总体结构、设计思路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5,(5):138-142
为改进作物实时灌溉模型中有效降雨量的取值方法、提高实时灌溉预报的精度,针对已有研究模型中有效降雨量取值方法不符合作物生长规律的不足,通过冬小麦灌溉监测试验以及气象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冬小麦有效降雨量,建立降雨量与有效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并应用在郑州地区不同水分处理的冬小麦实时作物系数修正和灌溉模拟中。结果表明:用土壤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有效降雨量来修正的逐日作物系数更符合冬小麦生长规律,提高了实时灌溉模拟的精度。通过土壤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有效降雨量真实反映了田间作物短期水分变化,可以为实现精准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器主要有:张力计法、中子水分仪、频域反射法和时域发射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设备主要是时域反射法和频域反射法仪器。时域反射法和频域反射法均是基于介电法原理,通过测量土壤介电常数的变化,间接测定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华北半湿润偏旱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实践,在河北平原三河井灌区,通过实时监测冬小麦田间土壤含水率,计算出其田间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即为灌水定额;当实时监测的田间土壤含水率低于冬小麦适宜生长含水率高于凋谢系数时,便对监测地块进行灌溉。采用移动式管道喷灌或支管退行式畦灌模式进行冬小麦灌溉,使灌水定额控制在750m^3/hm^2以内,达到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连云港孙沟站为例,介绍了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比测方法。历时4个月,收集21组数据,将率定后的机测体积含水量与烘干法所测的重量含水量通过干容重换算得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比测。机测的含水量与土壤实际含水量相关性很好。数据合格率为85.7%,大于80%的要求。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无数据丢失。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可以替代人工监测,将为抗旱决策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墒情数据。  相似文献   

20.
张楷 《陕西水利》2014,(2):19-21
<正>1问题提出田间持水量是土壤的一项物理性质,是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它的大小与土壤的结构、质地、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地利用状况有关。不同的土壤其田间持水量不同,即使同一种土壤,其所处的气候带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其田间持水量亦不同。它是土壤保水性能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