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湿法工艺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和 β-环糊精(β-CD)为原料制备了十二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DDS-β-CD).通过FTIR对DDS-β-CD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DS-β-CD的热稳定性与β-CD相比有所降低,但是分解温度仍高达225℃,满足在食品、日化、微胶囊等领域的应用;当DDS-β-CD的取代度为0.198时,所测样品质量分数为6%的水溶液透光率仍可达97%以上.取代度为0.295的DDS-β-CD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6.52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且泡沫稳定性较好,在10 min时泡沫稳定性为79.08%;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进行乳化时,乳浊液分出10 mL溶液需要的时间分别为991和545 s;DDS-β-CD质量分数为0.5%时的水包植物油乳液的起始平均粒径为4.42μm,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一种绿色乳化剂产品,采用湿法工艺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和β-环糊精(β-CD)为原料成功制备十二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DDS-β-CD)。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DDS-β-CD结构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发现DDS-β-CD的热稳定性与β-CD相比有所降低,但是起始分解温度仍高达225 ℃,满足其在食品、日化、微胶囊等领域的应用;当DDS-β-CD的取代度大于0.198时,所测样品质量分数为6%的水溶液透光率仍可达97%以上。取代度为0.295的DDS-β-CD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6.52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泡沫稳定性较好为79.08%;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的乳化性能分别为991 s和545 s;DDS-β-CD质量分数为0.5%时的水包植物油乳液的起始平均粒径为4.42 μm,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一种绿色乳化剂产品,采用湿法工艺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和β-环糊精(β-CD)为原料成功制备十二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DDS-β-CD)。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DDS-β-CD结构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TGA)发现DDS-β-CD的热稳定性与β-CD相比有所降低,但是起始分解温度仍高达225 ℃,满足其在食品、日化、微胶囊等领域的应用;当DDS-β-CD的取代度大于0.198时,所测样品质量分数为6%的水溶液透光率仍可达97%以上。取代度为0.295的DDS-β-CD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6.520,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泡沫稳定性较好为79.08%;对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的乳化性能分别为991 s和545 s;DDS-β-CD质量分数为0.5%时的水包植物油乳液的起始平均粒径为4.42 μm,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后得到的一类酯化淀粉,具有亲水亲油的优良品质,常被用作乳化剂、增稠剂、微胶囊壁材等,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反应机理、理化性质、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碱提法从籽粒苋种子中提取了籽粒苋淀粉(St)颗粒,使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对提取的淀粉颗粒进行疏水改性,得到了两亲性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 starch)颗粒。通过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随着改性淀粉颗粒取代度的增加,其疏水性增强。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将改性淀粉颗粒作为单一的乳化剂应用于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当油水体积比为1∶1时,取代度为0.089的改性淀粉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5%以上,即可得到优异稳定性的乳液。随着改性淀粉颗粒用量的增加,乳液液滴粒径变小,乳液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碎米淀粉与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生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其是典型的慢消化淀粉,低取代度时可任意比例加入食品。试验分析反应时间、pH、温度、淀粉浓度及辛烯基琥珀酸酐加入量对酯化淀粉取代度的影响;从单因素及工业生产考虑,分别在反应时间3 h、pH 8. 5、反应温度35℃、淀粉乳浓度35%及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2%时,酯化取代度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侧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和β-环糊精在KOH作用下得到带有α烯基的环糊精衍生物——4-(3-烯丙氧-2-羟基)丙氧基-β-环糊精(PCD),利用PCD与含氢硅油(PHMS)在DMSO溶剂中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在铂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了一种侧链带有β-环糊精基团的亲水性聚硅氧烷。对产物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热性能及物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PHMS分子链中硅氢键分布的不均匀性和β-环糊精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相对于PHMS都有很大提高。β-环糊精侧基聚硅氧烷(PDMS-g-β-CD)的相对密度和折射率随着β-环糊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对于聚硅氧烷,PDMS-g-β-CD的玻璃化温度较高。PDMS-g-β-CD有较好的亲水性,所成的膜与水的接触角小于90°。  相似文献   

8.
以非晶木薯淀粉(N-NS)为原料,三偏磷酸钠(STMP)和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为变性剂,采用一步法合成非晶交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N-1-COSAS),测定产物的取代度、结合磷含量、透明度、表观黏度、特性黏度和蓝值,并与三步法合成的非晶交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N-3-COSAS)作对比。同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产物的官能团、形貌、结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1-COSAS的取代度、结合磷含量、特性黏度要比N-3-COSAS的大,糊化温度比N-3-COSAS的低;N-1-COSAS与N-3-COSAS在1600 cm–1附近都出现了辛烯基C=C特征吸收峰,表明酯化反应的发生;N-1-COSAS与N-3-COSAS的结晶度均比原淀粉低,峰的弥散程度与N-NS相似;N-1-COSAS与N-3-COSAS颗粒表面比N-NS更加粗糙,且这二者的热稳定性优于N-NS。  相似文献   

9.
环糊精聚合物对碱性品红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β-环糊精及氯乙酸为起始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了具有不同取代度和不同交联度的羧甲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PCM--βCD)。研究了吸附时间(振荡时间)、溶液酸度、温度、碱性品红初始浓度等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取代度和不同交联度的PCM-β-CD对碱性品红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振荡2 h即可达到吸附平衡;pH值为5~6时吸附效果较好。PCM-β-CD对碱性品红的吸附量与碱性品红溶液初始浓度有关。随着碱性品红溶液质量浓度增加,PCM-β-CD的QA也逐渐增加;QA随取代度的增大而降低,而交联度对QA则无明显影响;用IR和XRD表征了PCM-β-CD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改性β-环糊精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交联剂、对β-环糊精(β-CD)进行修饰改性,制得吸附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β-环糊精(MDI-β-CD),并用于吸附处理苯酚废水.采用红外光谱(IR)及扫描电镜(SEM)对交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所得的交联产物即为目标产物.考察了振荡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聚合物MDI-β...  相似文献   

11.
将β-环糊精(β-CD)引入到以聚乙烯醇(PVA)和季铵化壳聚糖(QCS)为膜基质的混合铸膜液中,然后借助联合交联剂〔戊二醛(GA)+三聚氰胺(MA)〕将前述铸膜液中的3种物质交联,制备一系列环糊精含量不同、具有全互穿网络结构的主客体络合物型OH-导电膜(CDX-QCSY-PVAY,X为β-CD的含量,Y为QCS与PV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β-CD质量分数的增加,羟基含量增加,络合Ca~(2+)吸附OH–数量增加,离子交换量、电导率与拉伸强度等均呈上升趋势,但含水率、溶胀度与断裂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当β-CD含量为20%(以β-CD、QCS和PVA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时,导电膜综合性能最佳。此时含水率为71.1%,溶胀度为63.7%,拉伸强度为69.5 MPa,断裂伸长率为48.5%,离子交换量为2.43 mmol/g,电导率为7.1×10~(-2)S/cm(70℃)。在70℃、6 mol/L KOH溶液中,上述膜样品在泡碱240 h后的电导率降低了17%,具有较好的耐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不同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布洛芬(BF)的超分子相互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布洛芬的标准工作曲线。配制系列浓度的HP-β-CD溶液,加入过量的布洛芬,采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图。结果显示,HP-β-CD与布洛芬的相溶解度曲线为线性关系,说明两者之间包合模型为AL型,布洛芬与HP-β-CD以1∶1包合,其包合常数K为7.23×10~3 L/mol。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均有较好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对蜡质玉米淀粉(WS)疏水改性制得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蜡质玉米淀粉(OSA-WS),以不同取代度OSA-WS制备了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测定了OSA-WS取代度(DS)、反应效率(RE)及三相接触角,对其进行了FT-IR、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OSA通过与淀粉表面羟基反应对其进行改性并未改变淀粉颗粒结构;随着取代度的增大,淀粉颗粒乳化性增加,制得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增强;以OSA-WS为乳化剂制得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通过透皮运输实验可知,与辅酶Q10的油溶液相比,包埋辅酶Q10的Pickering乳液更有利于辅酶Q10的透皮运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2价过渡金属锰离子与环糊精(CD)的非共价作用,采用质谱法(ESI-MS)研究了Mn~(2+)与α-环糊精(α-CD)、β-环糊精(β-CD)、γ-环糊精(γ-CD)、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或2,3,6-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气相中的非共价复合物。一级质谱实验结果表明,Mn~(2+)可以在气相中与α-CD、β-CD、γ-CD、DM-β-CD或TM-β-CD结合,形成配合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二级质谱进一步确认了复合物的形成。碰撞诱导解离实验显示,[DM-β-CD+Mn]~(2+)(m/z=693)前体离子在较高的碰撞能量时(20 eV),不仅出现丢失甲基化葡萄糖单元中性分子的A系列碎片离子,甲基化葡萄糖单元也可能获得质子,并发生进一步碎裂,产生失去水分子的系列分子离子峰。采用质谱滴定法定量测定了四种复合物[Mn+α-CD]~(2+)、[Mn+β-CD]~(2+)、[Mn+DM-β-CD]~(2+)和[Mn+TM-β-CD]~(2+)的解离常数。结果表明,Mn~(2+)与α-CD、β-CD、DM-β-CD和TM-β-CD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_(d1))分别为4.9、8.8、9.9、6.2μmol/L。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不同浓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布洛芬(BF)的超分子相互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布洛芬的标准工作曲线。配制系列浓度的HP-β-CD溶液,加入过量的布洛芬,采用HPLC法测定布洛芬的溶解度,绘制相溶解度图。结果显示,HP-β-CD与布洛芬的相溶解度曲线为线性关系,说明两者之间包合模型为AL型,布洛芬与HP-β-CD以1∶1包合,其包合常数K为7.23×103 L/mol。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均有较好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疏水改性,采用液相色谱(HPLC-ELSD)、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13C-NMR)对改性产物辛烯基琥珀酸葡萄糖酯(OSGE)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OSGE的界面性质。实验表明,葡萄糖与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发生了酯化反应,且随着OSA添加量的增加,糖酯含量也相应增加。OSGE的临界胶束浓度(cmc)0.20~1.05 g/L,最低表面张力27.018 m N/m,HLB值13~16,刺激性实验表明,OSGE的玉米醇溶蛋白溶解值小于0.008 g/L,优于烷基糖苷,说明其在温和日化产品中的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几种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磺丁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喷昔洛韦(PVC)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室温下,3种环糊精与PVC的包合常数的大小依次为K_(2,6-DM-β-CD)K_(M-β-CD)K_(SEB-β-CD),且随着温度的升高,M-β-CD、SEB-β-CD的包合常数升高,2,6-DM-β-CD的包合常数降低。热力学参数ΔG0,ΔH0,M-β-CD、SEB-β-CD的ΔS为负值,2,6-DM-β-CD的ΔS为正值,说明包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且为熵和焓联合驱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热失重-红外光谱(TG-FTIR)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聚氨酯包和物(IC-TPU)对聚甲醛(POM)的热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TPU中的氨基以及β环糊精(β-CD)中的羟基的协同作用使得POM的热稳定性相比于单纯加入TPU和β-CD的POM更加显著。IC-TPU的加入能够明显延缓聚甲醛的降解,其甲醛以及一氧化碳等降解产物的产生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国内外槲皮素包合物的研究概况。为了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人们把槲皮素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制成包合物。如槲皮素与β-环糊精(β-CD)、α-环糊精(α-CD)、部分甲基化-β-环糊精(M-β-CD)、羟甲基-β-环糊精(HP-β-CD)、硫代丁基-β-环糊精(SBE-β-CD)等制成包合物,使槲皮素的水溶性明显提高,更有利于在体内的吸收,提高了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侧链含烷基链(C7)及偶氮基团(Azo)两个疏水基团修饰的聚合物4,并基于环糊精与两个疏水基团C7、Azo的不同结合能力,制备了含两个识别点的侧链准聚轮烷。首先,在聚合物4的溶液中加入α-环糊精(α-CD),α-CD分别包结在C7及Azo部分,得到了侧链准聚轮烷;第二步,在365nm的紫外光光照下,聚合物4侧链端基的trans-Azo异构为cis-Azo,α-CD从Azo部分解离,但α-CD仍包结在C7部分,得到了侧链聚轮烷;第三步,在侧链聚轮烷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β-CD),β-CD包结在cis-Azo部分,得到了α-CD、β-CD分别包结两个疏水识别点的侧链准聚轮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