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0Co-γ辐照对赤霉病小麦中DON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技术处理赤霉病小麦,结果表明:此技术可以降解赤霉病小麦中一定量的DON,降解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辐照达到安全剂量10 k Gy时,赤霉病小麦籽粒中DON的降解率超过20%,若不结合其他小麦加工工艺,该技术可将DON含量低于1.25 mg/kg的赤霉病小麦降低到安全范围之内(DON含量≤1 mg/kg);小麦的物理形态、籽粒含水量及赤霉病感染程度对DON的辐照降解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赤霉病麦粒经水浸泡后再辐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DON的降解,在安全剂量10 k Gy时降解率最高可达到55.76%。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油脂》2017,(10):58-61
挤压赤霉病小麦麸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挤压前后麸皮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研究机筒温度、麸皮水分含量、主机频率和喂料机频率对DON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试验机筒温度170℃时,DON降解率最高为11.96%;当水分含量为24%时,DON降解率最高为14.21%;当主机频率为10 Hz时,DON降解率最高为12.47%;当喂料机频率为8 Hz时,DON降解率最高为14.56%。提高机筒温度,降低麸皮水分含量、主机机频率和喂料频率,可以提高麸皮中DON降解率。  相似文献   

3.
实验制粉去除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飞  刘阳  邢福国 《食品科学》2013,34(11):62-66
采用自然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不同程度的9种小麦为材料,通过检测其经实验制粉工艺得到麸皮、细麸、不同出粉点面粉包括最后统粉的DON含量,探索小麦实验制粉工艺去除DON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小麦实验制粉工艺后,能够重新分配小麦中的DON毒素,存留在面粉中的DON总量仅为原来小麦的31.03%~50.39%,并主要分布在小麦的表皮中,在小麦胚乳中也呈从内到外逐渐升高。制得面粉统粉中DON含量减少23.67%~58.97%,心磨粉最高能减少70.51%。小麦籽粒DON含量与制得面粉中DON含量之间呈幂函数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498x1.206(R2=0.991),随着DON污染程度越低,DON含量减少率越大。以上实验证明,小麦制粉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去除小麦中DON毒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不同症状的小麦赤霉病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方法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皱缩、皱缩发黑和皱缩发红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结果健康麦粒中DON的含量为未检出,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中DON的含量均接近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1000μg/kg;皱缩麦粒中DON的含量约为皱缩红色麦粒中的一半,极显著低于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P0.01)。结论本方法能为粮食收购时判断DON毒素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5):283-288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粮食、饲料和食品的霉菌毒素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分析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加工过程DON毒素的转移、降解规律,评价不同污染程度的粮食及其制品加工后的健康风险,及通过合理加工降低食品中毒素污染程度,成为保证粮食及其制品食用安全的重要方法。该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有关DON毒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食品加工提供合理去除DON毒素方法并为完善食品中DON毒素的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及其修饰型的产生规律。方法以小麦籽粒为培养材料,辐照灭菌后接种禾谷镰刀菌,并分别在不同温度(10、20、30℃)和水活度(0.95、0.98 a_w)下培养不同时间(7、14、21、28、35d)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DON,3-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15-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eoxynivalenol-3-glucoside,D3G)的产量。结果在所有培养条件下,原型DON的产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于0.98 a_w, 20℃下的第35 d达到最高值100490.0μg/kg;不同培养条件下,修饰型DON的生成情况各不相同,3-ADON、15-ADON和D3G分别于0.98a_w,20℃下的第14、28和35 d达到各自产量最高值(3-ADON:7583.5μg/kg; 15-ADON:592.0μg/kg; D3G:6806.4μg/kg)。此外, 10℃下,D3G/DON比值随时间延长先增高后降低,而20、30℃下D3G/DON比值随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r~20.90)。结论小麦籽粒中原型和修饰型DON的最适产生条件均为0.98 a_w, 20℃。本研究可为DON及其修饰型的生物合成、日常监管、污染防控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和玉米等谷物。DON在植物和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化形成各种衍生物,且这些衍生物可与DON原型同时存在,增加了谷物及其相关制品的安全风险。谷类辅食是婴幼儿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婴幼儿对毒素的敏感性更强,应严格限制DON及其衍生物在谷类辅食中被检出。已有研究表明谷物类食品的制作加工方式会对DON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水平产生影响,但专门针对婴幼儿消费人群的谷类辅助食品的加工过程如何影响DON及其衍生物水平还鲜有报道。目前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DON及其衍生物含量存在超标问题,严重影响婴幼儿这类特殊人群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本文从婴幼儿谷类辅食中DON及其衍生物的污染状况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婴幼儿谷类辅食中DON的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使用LS/T 6133—2018方法检测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本文通过对LS/T 6133—2018方法的验证,比对了该方法中稳定同位素内标与外标法,且同时使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法与外标法对小麦标准物质进行定量检测。得到了稳定同位素在使用LS/T 6133—2018方法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谷物及其相关制品中,给世界粮食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威胁.DON在植物、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化形成各种衍生物,且这些衍生物可与DON原型同时存在,增加了谷物及相关制品的安全风险.本文对DON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是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产生较多的两种真菌毒素,综述了这两种真菌毒素的产生条件、理化特性、毒理效应、形成的危害和分布范围,以及在小麦清理、研磨以及烘焙和蒸煮等加工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情况,以期对小麦及其制品生产过程中毒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做出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与油脂》2015,(12):22-24
该文通过大量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建立了小麦呕吐毒素含量与赤霉病粒含量的相关性曲线y=297.6x+135.96,并通过数十组实验数据加以验证曲线的正确性。所建立的相关性曲线在辅助仓库进仓小麦呕吐毒素定性筛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7,(7):105-108
采用受赤霉病污染小麦样品,检测赤霉病粒、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种真菌毒素和赤霉病粒均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随赤霉病粒数量的增加,2种真菌毒素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对过赤霉病粒数量快速可以判断2种真菌毒素是否超过国家限定值,为基层粮食生产经营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病粒率与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的关系,以感染赤霉病不同病情的小麦样品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麦粒中DON的含量。结果表明:麦粒中DON含量随田间病情级别或病粒率的提高而增加,呈极显著相关。依据病粒率推算DON含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在小麦品种间以及不同病情条件下的理论值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4.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食品加工方法如脱皮、加热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食品的致敏性,脱敏效果与加工的方式以及过敏原的种类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对一般加工方法对于减轻过敏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与油脂》2016,(1):67-68
采用受自然污染呕吐毒素(DON)程度不同的4种小麦,通过检测实验磨制粉得到的不同出粉点样品,以及整麦粉碎得到的全麦粉的DON含量,研究小麦DON毒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受污染小麦的DON毒素主要分布在不完善粒和小麦皮层中,在小麦胚乳中从外到里呈递减分布。因此,小麦重力分级工艺是去除轻质小麦、降低面粉DON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抗性淀粉是一种低热量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具有促进肠道健康、降低餐后血糖等保健作用,但常因在摄入食品中含量过低而难以发挥功效。为了促进抗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已有研究者尝试利用物理、化学、酶处理等加工方法提高淀粉及淀粉基食品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其中物理方法最为常见,其提高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还可以改善抗性淀粉的物理性质,有利于拓展抗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本文综述了不同物理加工方法对淀粉及淀粉基食品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分析这些加工方法对该含量的提高效果,以期为提高食品中抗性淀粉含量提供高效的方法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品水分的在线微波测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水分微波测定技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微波水分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应用特性及其基本的水分检测模型,给出了一种食品干燥过程在线自动水分测控系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物过敏原,可以引发多种过敏性疾病。目前,降低小麦粉致敏性的加工包括热加工和非热加工处理两大类。其中,热加工处理有高压灭菌和烘焙处理,非热加工处理包括静态超高压、脉冲紫外光、酶法改性、梯度抛光、酸解以及γ辐射处理。在各类加工方法中,高压灭菌、脉冲紫外光、酶法改性、梯度抛光、酸解和γ辐射均能很好地降低小麦的致敏性,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制备低致敏性小麦制品的技术仍然匮乏,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The occurrence of the emerging mycotoxins enniatins (ENNs) and beauvericin (BEA) has been reported in Fusarium-infected cereal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urdough processing and baking on ENN B, ENN B1, and BEA concentrations, a recently developed stable isotope dilution assay for these mycotoxins was used. After milling of wheat and rye grains naturally contaminated with ENN B and ENN B1, approximately 70–82 % of the two ENNs were found in the bran fraction and the rest remained in flour. BEA was added to flour before sourdough fermentation. In an experiment on a microscale, dough was fermented for 24 h at 30 or 40 °C, which reduced part of the ENNs and BEA in particular at 40 °C. On a standard scale, mixing, resting, and proofing of the bread dough resulted in 13–19 % reduction of the ENNs compared with flour, but in no significant change of BEA. The final baking at 200 °C for 25 min led to a further decrease of the ENNs and BEA, ranging from 9 to 28 % compared with fermented dough. In case of rye sourdough bread, greater reductions of ENNs were found in crust than in crumb. For both wheat and rye flours, overall 25–41 % of ENN B, ENN B1, and BEA were reduced during the whole sourdough bread-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DON was evaluated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stage of the bread-making process on a pilot scale. Two different products, French bread and Vienna bread, were prepared with naturally contaminated wheat flour (150 mg kg(-1)) under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Dough was fermented at 30, 40 and 50 degrees C according to standard procedures employed in Argentinean low-technology bakeries. When the dough was fermented at 50 degrees C, the maximum reduction was 56% for the Vienna bread, with French bread being reduced by 41%. DON reduction during bread-making occurs not only in the baker due to thermal decomposition, but also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step. The Argentinean traditional bread-making process might reduce DON level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stages if the dough is leavened at temperatures > 30 degrees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