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己内酯⁃姜黄素(PCL⁃CUR)多孔支架,通过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等对支架材料的孔隙率、载药量及缓释性等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其体外释药模型。结果表明,CUR在支架材料中含量为2 %(质量分数,下同),PCL在醋酸中浓度为10 %,壳聚糖在支架材料中含量为2.86 %时,其释药模型符合1级方程,支架材料的孔隙率达95 %以上,载药量达到1.63 %,在PBS缓冲液中90 h内CUR累计释放率为76.2 %;其他配方的支架材料孔隙率均为95 %以上,90 h内CUR累计缓释率在60 %~87 %之间,表明制得的支架材料具有较理想的孔隙率和明显的CUR药物缓释作用,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塑料科技》2015,(8):64-68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与聚己内酯(PCL)共混物。利用TG表征了共混物的热性能,采用DSC、XRD及偏光显微镜综合表征了共混物的结晶性能,通过电子探针观察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及微观形态,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CL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PLA与PCL晶区不相容,加入PCL后,共混物晶核体积变小;在PCL用量达到50%左右时,共混材料出现了"海-海"结构,PCL用量改变使材料先后出现"海-岛"和"海-海"相;两者共混在力学性能上达到了很好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PCL增韧PLA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聚乳酸(PLA)基体中加入聚己内酯(PCL)、柠檬酸三丁酯(TBC),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LA/PCL共混材料,并对其相容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A/PCL为不相容体系,TBC作为相容剂对体系的韧性和强度影响较大;在TBC的作用下,共混材料两相之间发生了酯交换反应,生成界面相容剂,降低了PCL分散相的尺寸,改善了两相之间的相容性,提高了共混材料的韧性。当PLA与PCL的质量比为80/20、TBC的质量分数占共混材料总质量的8%时,共混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可达125%,冲击强度值可达9.83kJ/m2。同时,共混材料的冷结晶峰消失,结晶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4.
以聚己内酯(PCL)和聚乳酸(PLA)共混物为基材,竹纤维(BF)作为增强材料,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通过模压成型制备了PCL/PLA/BF复合材料。研究了PCL和PLA质量比、BF质量分数、硅烷偶联剂用量以及模压温度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PCL/PLA质量比为1∶1,BF质量分数为40 %时BF/PCL/PLA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11.26 kJ/m2,12.68 MPa和5.2 %;硅烷偶联剂用量为1 %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15.11 kJ/m2、13.15 MPa和5.8 %;模压温度为150 ℃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14.51 kJ/m2、13.75 MPa和5.8 %。  相似文献   

5.
基于原位反应增容原理制备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共混材料。探究了PLA/PCL不同配比及相容剂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BA-GMA)(8份)对增韧效果的影响,目的是研究设计一种增韧效果最佳的PLA/PCL/EBA-GMA可降解材料。并采用平板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反应机理、微观形貌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加相容剂时,PLA/PCL(80/20)能取得最好的增韧效果;加入8份相容剂后,PLA/PCL(85/15)的缺口冲击强度达75.4 kJ/m^2,增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潘璞 《中国塑料》2007,21(8):13-19
聚乳酸(PLA)与聚己内酯多元醇(HO—PCL—OH)的聚氯酯预聚体在双螺杆挤出机内进行熔体扩链,制备了聚乳酸共聚物,研究了熔体扩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形态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双螺杆反直挤出制备聚乳酸共聚物是可行的,效果比釜式反应好,熔体扩链后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预聚体比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当 PLA 预聚体与 PCL 预聚体的质量比为60/40时达到最大值166800,进一步增大 PCL 预聚体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有很大关系,在反应温度为160、170、180℃时,反应完成时间分别为5、4.5、3 min;共聚物呈现典型的球晶形态,表现出很好的黑十字消光现象,共聚物在120℃时所得球晶半径最大;共聚物的结晶度低于PLA 预聚体的结晶度;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随 PCL 预聚体含量增加共聚物的韧性增加,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基于过氧化钙(CP)的缓释氧颗粒(OSRG)的制备和应用是当前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提出以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作为包埋剂,以二氯甲烷作为溶解介质,实现无水条件下PHA与CP完全混合获得OSRG。扫描电镜显示,二氯甲烷挥发后导致OSRG表面均匀分布多微孔并且结构紧凑,元素C、O、Ca在OSRG表面分布均匀。当PHA与CP的质量比为1:1时,可以缓慢持续释氧6 000 min以上,DO浓度稳定维持在2.5 mg/L。采用聚乳酸(PLA)作为包埋剂时,效果略优于PHA,但PHA的可生化性更好并且可以为微生物修复过程提供优质的共代谢碳源。制备过程中加入15 wt%的KH_2PO_4可以有效将CP释氧过程中的pH值从12.44降至8.43,为后续微生物修复过程持续供给氧气的同时提供了稳定适宜的pH环境。本研究可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过程中的缺氧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共混改性方法制备PCL/硫酸钡抗菌复合材料。随着硫酸钡含量提高,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降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当硫酸钡含量为30%、银离子抑菌剂含量≥0.3%时,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2%和99.0%;当材料厚度为2.5mm,射线衰减率达到61%。PCL/硫酸钡抗菌复合材料有望保护病人放射治疗过程避免正常组织受射线伤害,在额面部肿瘤放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聚乳酸(PLA)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聚己内酯(PCL)和滑石粉,同时添加增容剂柠檬酸三丁酯(TBC),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一系列PLA/PCL/滑石粉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PCL、滑石粉以及TBC对PLA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L提高了PLA的韧性,但降低了强度,滑石粉主要起到了增强作用,但降低了PLA韧性,而将两者共同添加到PLA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增强增韧作用,其异相成核作用也提高了PLA的结晶度。增容剂TBC的加入,改善了PLA和PCL的相容性,提高PCL的增韧效果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但略微降低了PLA的拉伸强度。当PCL和滑石粉质量分数均为10%且加入0.5份的TBC后,PLA/PCL/滑石粉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结晶度分别为13.3%,61.6 MPa,43.0%,相比纯PLA分别提高了533%,2%,73.4%。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原位交联聚合和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抗菌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对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抗菌材料进行表征。通过染色法、铺板法等对材料的抗菌性进行了评价。该实验涉及原料合成、材料制备、性能表征和测试等多方面内容,操作简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简便的“一锅法”对氧化玉米淀粉(OCS)进行线性接枝吲哚乙酸单体(IAA),成功制得新型氧化玉米淀粉基抗菌材料(OI)。然后进一步将OI与具有生物降解性的聚己内酯(PCL)进行共混成膜,制得氧化玉米淀粉-聚己内酯基抗菌薄膜(PO)。通过FTIR、UV-vis、XRD等对所制备的OI以及PO的化学结构和性能特征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IAA与OCS主要通过酯化反应进行结合,所制备的OI的取代度为60%。将OI与PCL复配后,所制备的PO结晶度明显下降。随着复合膜中OI的增加,所制备的膜材料透光率下降,抗拉强度增加,接触角略有下降。特别当OI用量为10%(以总质量为基准,下同)时,所制备的PO-10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非浸出性和抗菌活性。根据圆盘扩散试验,所制备的抗菌材料最低抑菌浓度为0.5 g/L,远低于传统抗生素和大分子壳聚糖抗菌材料的用量。因此,所制备的PO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且原料绿色无毒、价廉易得,是一种潜在的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以HAuCl4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作为Au源和表面活性剂,采用晶种生长法制备Au纳米微球,经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并进一步装载姜黄素,探究Au纳米微球负载Cur的载药及缓释性能,利用FTIR、XRD、SEM等分析技术对所制备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以Au为载体的姜黄素纳米金微球,与姜黄素...  相似文献   

13.
以两亲性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共聚物为载体、姜黄素类化合物为模型药,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姜黄素(或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或四氢姜黄素)PCL-PEG-PCL微球,并利用FT-IR、GPC、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其释药性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PCL-PEG-PCL微球对姜黄素、双去姜黄素和四氢姜黄素具有缓释作用;原药、载药PCL-PEG-PCL微球对ABTS·+、DPPH·、·OH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且清除作用随样品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由DCC和DMAP合成含有喹啉环的缓蚀剂(QA),再与丙烯酸(AA)和对苯乙烯磺酸钠(SSS)通过自由基反应制备缓蚀阻垢剂(QAS)。由海藻酸钠(SA)与聚乙烯醇(PVA)混合制备水凝胶微球,控制QAS的释放。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药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再以失重测试、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研究了QAS在1 mol/LHCl中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在40℃下,当浓度为0.1 g/L时,缓蚀率可达93%。采用静态阻垢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探究了缓蚀阻垢剂的阻垢性能,在40℃下,浓度为0.08 g/L时,对碳酸钙阻垢率可达94%。最后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药物释放性能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5.
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共混材料,研究了PLA/PCL共混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制备的PLA/PCL共混材料为部分相容体系;材料拉伸强度随PCL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PCL质量分数为3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5.9 MPa,比纯PLA提高了8%;冲击强度随PCL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PCL质量分数为50%时,材料的冲击强度为14.7 kJ/m2,比纯PLA提高了2.5倍。  相似文献   

16.
以三氯甲烷为溶剂,按聚乳酸(PLLA)/聚己内酯(PCL)质量比70/30配制质量分数3%的溶液进行静电纺丝,接收装置为转筒,电压为10 kV,接收距离为25 cm,推进速度为1.0 mL/h,制备PLLA/PCL有序纤维膜。通过对有序纤维膜进行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测试,讨论了转筒的表面线速度对PLLA/PCL有序纤维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转筒表面线速度的增加,收集的有序纤维接近于平行排列,纤维的排列有序度提高;转筒表面线速度为3.75 m/s时,收集的有序纤维膜的晶粒尺寸及结晶度达到最大值,拉伸强度也达到最大值;转筒表面线速度大于3.75 m/s,收集的有序纤维膜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减小,拉伸强度降低;转筒表面线速度为3.75 m/s时,得到的PLLA/PCL有序纤维膜的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7.
苎麻织物增强PLA-PC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苎麻复合材料。研究了硅烷偶联剂(KH550)预处理、纤维含量以及成型工艺对PLA—PCL/苎麻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KH550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拉伸强度由49.84MPa到68.95MPa,弯曲强度由34.84MPa提高到65.06MPa,冲击强度由30.13J/m^2提高到53.54J/m^2。在纤维的质量分数为45%,成型温度为170℃,复合材料具有最优性能;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PLA-PCL/苎麻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设备制备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可降解微层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材料试验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失重分析仪等对微层薄膜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LA/PCL微层薄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均优于PLA/PCL共混薄膜;PCL对微层薄膜具有明显的增韧效果,同时可提高微层薄膜的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当PLA/PCL配比为40/60、50/50或60/40时,PLA/PCL微层薄膜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此时拉伸强度高于51.2 MPa,断裂伸长率高于568.6 %,冲击强度高于100.7 J/m,微层薄膜中PLA相的结晶度高于43.28 %、热降解峰值温度高于373.22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在30℃合成温度、过硫酸铵(APS)作还原剂作用下,使用乙烯基聚乙二醇醚(EPEG)、丙烯酸(AA)与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磷酸酯(HEMAP)反应合成得到磷酸酯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文中对该减水剂进行水泥净浆及混凝土实验测试,实验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能极大满足混凝土企业远距离施工的需求,并对该减水剂进行了FT-IR与GPC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淀粉/聚乳酸接枝马来酸酐/聚己内酯接枝马来酸酐(starch/PLA-g-MAH/PCL-g-MAH)共混材料的主要性能。结果表明:PCL-g-MAH的加入有效增强了共混物的韧性,且将两聚酯接枝马来酸酐实现了对共混物的增容,使starch/PLA-g-MAH/PCL-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比淀粉/聚乳酸/聚己内酯(starch/PLA/PCL)共混物显著提高。同时,增容后的共混物仍具备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