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历史文脉呈坎村原名龙溪,地处文化积淀深厚的安徽省黄山市域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现村庄的面积约有20.8 hm~2,居住人口约有600多户村民,仍然保存着徽州传统古村落的气韵,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村落之一。村内现存的诸多历史遗迹,印证了呈坎自东汉建村至今18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最早对于呈坎村的文字记载见于距今  相似文献   

2.
正呈坎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新安江上游,黄山白岳之间,北与黄山风景区相距40公里,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26公里。呈坎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村内相传有"先有金、孙、吕,后有二罗(前罗、后罗)、程"的说法,即"金、孙、吕"氏家族先在此繁衍生息,后罗、程等家族搬迁至此,孙家巷和汉代吕家井、金家井等遗迹有所印证。  相似文献   

3.
鲜为人知的古代“消防博物馆”——呈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安徽消防》2000,(7):41-41
黄山脚下有一个罕见的千年古村——呈坎。如今仍存有100多处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其中宋代1处、元代1处、明代23处、清代100多处。全村均被列为为省级历史化保护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赞叹日:“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当代建筑专家、学视呈坎古民居为国之魁宝。  相似文献   

4.
正唐模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与棠樾、岩寺、潜口、呈坎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接壤,这里是安徽省历史村镇最密集地区。唐模村以水口、园林、水街、廊桥和民居的组合为特色,堪称乡村园林胜景。唐模村始建于五代时期,汪姓始祖精于天文地理,勘风水选址在此营建,  相似文献   

5.
保护对象的构成与保护策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物,其保护对象的构成又不尽相同,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古建筑群”为例,分析“古村落建筑群”类文物的保护对象构成及其保护策略. 一、呈坎村古建筑群 1、文物概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呈坎村目前有两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罗东舒祠”,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另一处是是“呈坎村古建筑群”,共包含古建筑48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由20处古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二是国务院2013年5月3日公布的由28处古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扩展项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皖南徽派古民居建筑上有很多独特的科学防火措施 ,历经千载 ,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究其古老的民居防火手法 ,对单体建筑上防火措施来讲 ,其基本的做法之一 :“木结构不外露”。徽州山多地少 ,建筑十分拥挤 ,而且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 ,木材易遭火灾且往往火烧联营 ,有时延烧几十家、几百家甚至几千家 ,为解决这一矛盾 ,徽人在采取了封火墙进行防火分隔措施的同时 ,更进一步从建筑外部采用不燃材料对木结构进行全方位包护 ,以期达到邻里失火不会相互殃及。现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燕翼堂为例。呈坎 ,被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  相似文献   

7.
《安徽建筑》2019,(11):15-17
呈坎原名为龙溪,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的管辖之地,它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徽州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呈坎位于山青水绿之中,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结合产物,它拥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风格与超群的建筑技艺。文章以呈坎古建筑保护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展开分析,并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呈坎古建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古建筑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黄山市呈坎古镇呈坎村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四周青山翠竹,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2007年响应市政府建设1000家乡村酒店和农家旅社的号召,在呈坎村建设乡村俱乐部项目。项目场地西邻龙山,东邻众川河,面朝灵金山,规划占地面积为9411.9平方米。场地呈不规则的狭长形态,基地地势较为平坦。项目根据地形分为乡村俱乐部和乡村客栈两个聚落式组团,由主入口分置两侧,南面组团为乡村俱乐部、办公宿舍楼,北面组团为乡村客栈、会所及异地保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建设》2013,(12):24-25
安徽省歙县渔梁村因村东口新安江上的“江南都江堰”渔梁坝而得名。村落位于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老城东南1公里处,练江北岸,因水运商业而兴,已经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相似文献   

10.
去年底,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保单位250处.安徽对有6处,罗东舒祠名列其中。座落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罗东舒祠,是呈坎罗氏子孙为祀元未明初著名学者罗东舒先生而建的家庙建筑,全名“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祠名匾悬挂在仪门上达400多年,文革时期调匾被毁,但村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正瞻淇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城东8公里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瞻淇村始建于唐代,是一个血缘宗族村落,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村名来自《诗经》之中的《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首赞美君子的诗歌,村以此命名表达村人对君子美德的追崇。瞻淇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私塾、书院、文会较多,注重文化教育,历史上名人众多,有清朝著名数学家学者汪莱,其著有《衡斋算学》等。  相似文献   

12.
正1前言雄村地属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古徽州"一府六县"之称的其中一县——歙县,是一座远近闻名、人才辈出的古村落。雄村原名洪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元末时曹姓人迁入村中,只因洪姓族人逐渐衰落,后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将洪村更名为雄村。雄村青山环抱,竹林掩映,碧绿的新安江水流淌其侧,与呈坎村、棠樾村齐名,是一块钟灵毓秀、景色秀美的风水宝地。在这里聚族而居的村民有85%以上都为曹氏后人,他们百年以来习文经商,历代名人辈出,因此有"所在为雄"之美称。  相似文献   

13.
因渔而梁 继梁而坝——渔梁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梁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南约1公里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学者这样撰文:渔梁,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村因梁名,地因坝传,有梁坝之后始有物流,有物流就有人流,有人流就有需求。渔梁由此而成,因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而繁荣——这番论断与“县志”记载的“明清时期,本县和营商业以城(徽城)梁(渔梁)最繁荣”不谋而合。渔梁的形成及发展与渔梁坝的兴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坝始建于隋末唐初,建坝后,渔梁成为古代徽州通往杭州的水运码头。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村落的发展,唐代以后,渔梁逐渐形成郡城的关厢商埠,集商贸、交通…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如何在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保护历史遗存,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留存原真性,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焦点。文章基于Space Syntax理论,选取安徽省黄山市呈坎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状资料,通过AutoCAD软件建模和Derpthmap软件运算,从整合度(Integration)、选择度(Choice)、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三个方面,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传统村落价值驱动因素,并相应地提出活化保护路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八百里黄山千峰竞秀,八百年徽州人文荟萃”,来到黄山市,走进古徽州,除了游览闻名退迩的黄山,欣赏“奇松、怪石、云海、冬雪”,观“日出”,体“温泉”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可别忘了,那就是要实地看一看徽州古建筑,因为徽文化博大精深,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在这些古建筑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而牌坊是现如今众多古建筑当中保存下来较为完好的建筑之一,其中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歙县棠樾牌坊群就堪称典范,其较集中、全面地展现了古徽州地区牌坊建筑的概况与特色,成为江南一绝,《红楼梦》、《烟锁重楼》等影视作品均在此拍摄。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歙县北乡的许村,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徽州传统古村落.徽派传统古建筑群留存相对完好,其徽州文化物态遗产和"非遗"都很丰富,一村就有15处"国保",是名闻遐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相似文献   

17.
李娜 《城建监察》2006,(8):37-37
安徽省黄山市作为国家级对外开放风景区的国际旅游胜地,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户外广告作为直接与市民和游客交流的重要媒体被誉为城市“眼睛”,其发展促进了黄山市经济繁荣,也美化了市容市貌。自2004年8月起,该市开始对经营性户外广告实行公开拍卖,户外广告市场化运行标志着该市户外广告经营走上了公开、公正、公平、高效、清廉的规范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黄备村隶属黄山市歙县森村乡,位于森村乡东部,距森村乡政府所在地6 km,距歙县县城40km,距黄山市区20km。黄备所在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15.6 km~2,其中山林面积1335 hm~2,耕地面积32.3hm~2,茶园面积150.3hm~2。黄备村经济主要以茶业、竹、木为主。唐朝末年有黄氏人见这儿风水极好,景色美丽,遂建别墅栖居于此,名曰黄备。  相似文献   

19.
<正>1.概况登高古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东北处,原名皋山村。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宋太祖赵匡义后裔赵士翮由河南开封前往处州(今浙江丽水)为官,其后裔陆续迁居到浦江县附近,皋山村逐渐成为赵姓氏族的血亲村落。南宋思想家吕祖谦与友人登山时,在山顶发现山腰处竟然有个村落,遂感叹到“山下不曾见,登高才可见”,后皋山村更名为登高村,可见村落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木构架建筑的最大弱点是易毁于火灾,现在保存较好的人工供水系统的村落还有黟县先民在漫长历史中经过火患教训,认识到火能服务于人、屏、西递、徽州区唐模、呈坎、歙县澹淇、昌溪等村都造福于人,但一失其性则为灾。即善用之则为福,滥用能见那“明圳粼粼门前过;暗渠潺潺堂下流”之情景之则为祸。故在营建中不断地修正民居防火功能,采用3、大街小巷防火区:皖南山区山坞夹峙营建面积一系列防患设施,凝聚了许多科学治火的智慧结晶。受限,俗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因可建面积狭小,建筑物之间拥挤,可谓“寸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