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应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27  
近年来地震勘探硬件设备正在逐步发展,地震采集道数已从原来的几百道发展为几千道,甚至上万道。由于采集道数的增加,陆上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已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中国西部的宽方位角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例研究,在比较了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在振幅成像、相干数据体和相位的差异后,认为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性裂缝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吐哈胜北地区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全胜  张峰 《吐哈油气》2005,10(4):320-325
吐哈盆地经过十几年大规模地震勘探,大多数显形圈闭(幅度较大、地震剖面上明显见到)均已被发现和钻探,隐蔽圈闭及裂缝性油藏已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从近几年国际地震勘探的发展看,宽方位角三维(全三维)地震在寻找裂隙、岩性和隐蔽型油气田方面见到了较好效果,成为寻找隐蔽圈闭的有效勘探方法。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比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有以下主要特点:①在地震成像上,宽方位角采集比窄方位角具有更高的空间成像分辨率;②在储层信息提取上,宽方位角采集比窄方位角信息更丰富、更准确。因此,开展宽方位角三维观测系统采集、处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束状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世信  谢文导 《勘探家》1998,3(2):58-62
本文根据BPX滩海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从采集,处理两方面探讨了三维采集施工方法及参数选择,通过分析阐明了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采用三维地震相对窄方位角排列要优于宽方位排列片。  相似文献   

4.
宽/窄方位角勘探实例分析与评价(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凌云  高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3):305-308,317
近年来,人们对开展宽方位角观测的优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对于宽方位角观测一定要有更高的覆盖次数及更小的面元,即更昂贵的采集费用,有些望而却步。为此,本文通过在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实际采集的宽方位角地震数据,以岩性储层为勘探目标进行了宽窄方位角观测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中采用严格相对保持振福的提高分辨率处理,并依据沿储层地震属性的差异评价宽窄方位角在勘探岩性储层上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较平坦(盆地腹部)的地区和地震数据具有一定信噪比的条件下,针对岩性地震勘探而言,宽方位角(纵横比大于0.5)地震勘探比窄方位角可获得更高的空间成像分辩率,而且不一定需要更高的覆盖次数,对干岩性勘探来说有60-80次覆盖即可满足勘探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景彦 《海洋石油》2013,33(2):33-36
目标测区虽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的完成了两次常规的两个采集方向近乎正交的三维地震勘探,但是由于地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诸如浅层碳酸岩、盐丘刺穿、储层的反射系数较低、多次波发育等等,所以引入非传统海上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多方位角地震数据处理,对两块三维勘探数据,执行了面元网格归一、地震数据匹配以及建立斜方晶体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基于同先导试验叠加道进行互相关处理,利用多方位角叠加处理模块计算加权叠加值。多方位角处理数据较好地丰富了处理频率成分和频带宽度,改善了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质成像效果,优化了断层成像。同时,基于工作实践指出进一步强化在地堑下方的低反射系数层的成像问题,仍然是未来地震处理技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每年花在三维地震勘探上的费用不少于2~3亿元,因此,三维采集设计得正确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成果的质量,关系到三维地震勘探的效益。然而,我不清楚哪年哪一个外国人提出了宽方位角三维地震采集方法,并认为它是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效果的新招,给了它一个“全三维采集”的美名(在美国又被称为真三维采集)。不少国内三维施工单位在做施工设计时都争相仿效,唯恐没能跟上这“世界潮流”。结果使得山区三维采集非纵距最大达1.8~2km,使资料处理结果变坏,损失很大。然而这股浪潮目前还没休止,所以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概念。  相似文献   

7.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技术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了国内外宽方位角勘探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宽方位角的定义、并给出了部分应用实例。文中列举了宽方位采集中对覆盖次数、面元、最大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等采集参数的设计要求,并列出了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宽方位角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视各向异性动校正、基尔霍夫求和法三维DMO、方位角速度谱分析等宽方位角处理方法,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处理流程。关于宽方位角采集资料的解释,文中建议用好相干、振幅、相位等常见地震属性外,应尝试使用复合地震属性。  相似文献   

8.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裂缝性地区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宽方位角相对窄方位角,其叠加速度随方位角和地层倾角变化而变化,一个综合速度不适合共面元道集中的所有地震道;对于倾斜地层,共面元中心点来自地下较大范围的反射点,常规的基于双曲线动校正理论的水平叠加技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时,用倾角一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法可以校正视倾角引起的时差,提供一个不受倾角影响的共面元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采用视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常规NMO出射角超过35。时引起的大偏移距校正过量问题,为DMO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地层均方根速度;采用时间一空间域的克希霍夫求和三维DMO,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道集,然后叠加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叠加剖面,叠后采用三维扩展STOLT偏移;最后进行方位角速度打描、叠加、偏移,识别地层方向特性和方向各向异性。针对宽方位角的有效处理措施在准噶尔盆地阜11井含油区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BPX滩海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从采集、处理两方面探讨了三维采集施工方法及参数选择,通过分析阐明了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采用三维地震相对窄方位角排列片要优于宽方位排列片。笔者认为,目前全三维处理技术尚不能满足全三维采集的要求,而其中三参量速度分析是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方法及攻关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保真度和成像精度,并增强解释精度,满足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需要,通过对海拉尔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形成以宽方位角观测系统设计的"四高(高接收道数,高覆盖次数,高时间采样率,高空间采样率)、四精确(精确测量,精确表层调查,精确吸收衰减分析,精确激发井深设计)、三小(小面元,小组合距,小滚动距)、二中(中频检波器,中药量)、一宽(宽方位角观测)、三措施(震检联合组合,实时现场质量监控,实时动态环境干扰监控)"岩性勘探地震采集方法,保真处理及精确成像、复杂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解释、精确储层预测、岩性圈闭识别描述等技术为核心的岩性地震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在海拉尔盆地地震勘探中应用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效果.随着勘探难度加大,需进一步加强基底裂缝储层、南一段砂体地震识别预测、复杂油藏含油气性地震预测方法攻关.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泌阳凹陷王集地区勘探目的层位的信噪比和连续性,提高断点、断面成像精度,落实小断层及隐伏断层的分布,寻找有利的断块圈闭、断层岩性圈闭,针对该地区全方位采集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叠前预处理基础之上首次采用基于共矢量面元(OVT)宽方位处理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全方位采集资料丰富的波场信息,在叠前偏移时保留偏移距和方位角信息,然后通过方位角各项异性校正等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方法随着千道数字地震仪器的广泛使用 ,而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观测方法。目前多台地震仪器同步接收技术已经可以保证地震采集接收使用的道数不会受到限制 ,使地震采集设计方案正逐步向采集接收道数较大的宽三维或全三维方向发展。但是三维地震采集的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选择既经济有效又适合工区地质任务要求的观测系统一直是设计者关心的问题。从研究观测系统的基本属性出发 ,提供了选择观测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地震勘探技术因其能够构建地下三维地质体的空间结构和岩石属性,在油气勘探中投入成本和产出贡献占比最大。自1851年人工激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首次被测量以来,在过去170多年历史进程中,地震勘探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球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作出了突出贡献。系统回顾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和关键历史节点的突破性技术,其中主要包括早期光点记录、模拟磁带到现代数字化地震仪器装备的发展;早期二维测线到宽方位/全方位三维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陆地电缆和海洋拖缆以及陆海节点地震采集技术;当前“两宽一高”地震采集和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以及高效采集及智能化处理解释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宽/窄方位角勘探实例分析与评价(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前人的研究表明.现有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偏移成像理论,均难以有效地消除各向异性断裂带的影响,如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经常会遇到断裂带成像模糊(阴影带)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在中国西部吐鲁番盆地山前断裂带采集的全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以断裂带及其相关的裂缝性储层为勘探目标开展了宽/窄方位角观测效果评价研究。研究中对数据采用相对保持振幅的常规时间域处理。通过分析不同方位角观测的叠加剖面、相同CDP分析点道集、相干数据体等地震属性信息之间的差异后认为:在地层相对比较平坦、速度场相对简单和具有一定信噪比的条件下,对于断裂较为发育的地区而言,采用宽方位角(纵横比大于0.5)勘探比窄方位角可获得更好的多方向小断层的成像效果,同时可以获得较清晰的断裂带及其储层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15.
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SN地区三维资料采集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区块进行地震勘探采集,因为多方面条件制约,采集质量和施工效率常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SN地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实践中,在炮点设计、检波器布设、激发药量设计和三维观测系统平面图的绘制方面,采用了几项关键技术,在提高采集质量和施工效率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震勘探中,方位角问题是个令人观注的问题。几年前,哈里伯顿地球物理公司MalcolmLansley对方位角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概括了宽方位角勘探的优缺点,但没有提到叠前偏移,给人的感觉是方位角宽窄对叠前偏移关系不大,然而实际是  相似文献   

18.
海上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长期存在着用纵波地震勘探难以解决的地震模糊带和岩性假亮点等问题。近几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我国近海相继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二维、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研制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商业化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OMS,并对南海两次采集的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其结果表明:这套自主研发的海上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比较成熟,转换波处理效果很好。此后,在二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发了部分三维转换波处理功能,并对渤海采集的部分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试验性处理。目前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多,三维转换波处理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了下一步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三维地震勘探的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三维地震勘探始于1966年。当时野外使用 DZ 571型光点记录仪,观测系统采用600米排列、中间放炮、小三角测网,资料处理是用手工方法完成三维归位,取得了断层立体解释的经验。七十年代采用了模拟磁带记录,束状或条带状观测系统,较多的覆盖次数,并用计算机处理。1980年开始用道数较多的数字仪记录,并用大型计算机处理。目前,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都采用了现代地震勘探技术,并取得了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由于三维地震勘探比二维地震勘探费用大、成本高,因此,必须慎重使用三维地震。  相似文献   

20.
叠前地震数据的规则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动校正前积分法DMO原理的探讨,在借鉴Canning(1996)提出的利用DMO实现三维数据规则化的方法和Biondi(1998)提出的三维叠前地震数据方位角校正方法的基础上,从方位角校正的角度入手,利用DMO和DMO^-1相结合的处理流程对地震数据进行规则化,以得到新的规则的观测系统下具有所需特定方位角的观测数据。此方法可用于解决叠前地震数据道插值、陆上地震勘探中不规则观测数据的规则化和海上地震勘探中的羽状现象校正等问题,可将已有地震观测数据转变为特定观测系统的叠前地震数据,以便于某些处理方法的应用。此方法原理简单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