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对发动机机架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对结构进行了材料工艺及静强度试验研究。在设计分析的基础上,对纤维和树脂基体的筛选、优化进行了研究,对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和疲劳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大部件复合材料固化成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了机架结构连接方式和相关接头加工技术可行性研究。本文对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天主承力结构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于汽车与航空工业节能减排等需求,含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比例逐步提高。国内外学者针对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连接技术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从机械连接、胶接、混合连接与焊接四个方面,阐述了各种连接技术在连接工艺、失效机制与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与含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连接技术相关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LHX-Ⅰ型树脂固化仪能快速定量跟踪热固性树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实际成形中的固化过程,是确定热固性树脂,粘合剂、聚氨酯液态橡胶、树脂基复合材料和互穿网络聚合物的配方筛选,最佳固化工艺条件的选择以及生产质量和监测的有效工具,也为固化反应表观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动态力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树脂基复合材料轴的阻尼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利用扭转振动的计算分析方法对树脂基复合材料轴在不同阻尼参数下的功耗进行了计算,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在不同功耗下的温升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轴温度安全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指导树脂基复合材料轴结构及性能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相对玻璃纤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来说具有可降解、无毒、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军工、道路交通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合近十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对玄武岩纤维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比了玄武岩纤维和其他纤维的性能差异;其次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角度归纳了玄武岩纤维热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突出性能及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玄武岩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并做出总结;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综述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短纤维、长纤维、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形方法、工艺及性能。针对高性能的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成形,研究了连续纤维增材制造成形机理及工艺,揭示了其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了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亟需开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成形机理、成形工艺及装备研究,更好地推进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某企业某种型号数控车床的树脂复合材料床身为研究对象,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立床身实体模型,把工况下各种工艺参数通过计算得到载荷,然后折算到床身上。运用大型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该床身进行静力结构分析、稳态热分析和热结构耦合分析。经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了静力结构载荷和热载荷两者同时作用时对床身应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载荷对于树脂复合材料床身的影响较小,该材料床身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有利于减小机床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研究分析为树脂复合材料用于机床床身的综合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LHX-I型树脂固化仪能快速定量跟踪热固性树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实际成形中的固化过程,是确定热固性树脂、粘合剂、聚氨酯液态橡胶、树脂基复合材料和互穿网络聚合物的配方筛选,最佳固化工艺条件的选择以及生产质量控制和监测的有效工具,也为固化反应表观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动态力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栅格天线反射面的制造技术.纤维采用日本东丽公司的T700,基体为3234树脂体系,采用球墨铸铁制造模具,真空袋热压罐成型工艺.通过认真的工艺研究,突破了模具设计与制造、铺层设计、成型工艺等关键技术,制造的栅格天线反射面栅格条宽度和厚度均匀,外表光洁,型面精度高,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缆埋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的热应力问题,建立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定常温与树脂软化温度区间(25~80)℃,利用ANSYS软件模拟计算了构件在均匀温度场中由于各层部件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引起的热应力,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优化埋入复合材料的电缆结构中电缆型号与密度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最大热应力与热载荷成正比,出现在树脂富集区与复合材料界面处;电缆间距为(8~10)mm时热应力会出现极大值,之后随着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构件不同区域最大热应力不同,但均出现在结构的边缘和夹角处;在热环境下埋入电缆的构件最大变形量比未埋入电缆时降低了约5%,因此若要保持足够的对准精度则需要考虑电缆的埋入密度.研究结论对设计复合材料板电缆埋入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