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型模块化UPS并联数字均流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详细地阐述了一种模块化UPS并联系统的数字均流控制技术,给出了并联系统的结构,通过对并联系统环流、功率调节特性、并联系统数字功率检测技术分析,得到一种新型的功率检测方法.通过对并联系统的瞬时平均电流和各个逆变模块的输出电流检测,并对这两个电流进行分解,以电流的分解量进行反馈调节控制输出电压幅值和相位,以实现模块化UPS并联系统的均流控制,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字控制方式实现并联UPS间可靠均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中通过对并联UPS环流功率模型分析,建立起N台并联UPS的环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与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相位间的量化调节关系,并采用DSP两级锁相、再调制方法,实现单相UPS输出电压幅值及相位的精确控制,从而达到准确均流目的.本设计具体以TMS320LF280...  相似文献   

3.
光伏逆变器并联会产生环流,影响系统效率和可靠性。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光伏逆变器并联环流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均流控制技术。根据环流特性,通过改进下垂控制和采用虚拟复阻抗技术,实现功率匹配。通过采用双PR环控制技术实现电压、电流无静差控制以及抑制环流。分析了环流抑制原理,设计了并联控制器。Matlab/Simulink平台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一种并联UPS系统的均流控制方法,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的基础上加入了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直流分量控制。电感电流控制的加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并联UPS系统的均流特性以及稳定性。两台30KVA三相四线UPS并联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证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并联均流效果。  相似文献   

5.
并联UPS系统均流控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一种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均流控制方法,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逆变基准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基础上加入了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直流分量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电感电流直流分量通过CAN总线进行传输,提高了并联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滤波电感电流直流分量控制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并联UPS系统的均流特性以及稳定性。2台DSP控制的30 kVA三相四线UPS并联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证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并联均流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解耦控制的多模块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抑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解耦控制的控制策略以抑制多模块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并联系统的直流环流。在基于平均功率控制的并联系统中,对每个并联逆变模块设置一个独立的电压直流分量抑制电路,通过校正逆变基准值控制每台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为零,从而达到控制并联系统的直流环流为零。由于各个模块独立调节,因此实现了各个并联模块之间的直流环流控制上的解耦。3台15 kVA并联UPS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控制策略能可靠、有效地抑制并联系统的直流环流。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基于功率差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是由电力系统中同步电机并网理论演变而来,通过分别改变各并联模块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来分别控制各模块输出无功和有功功率平衡,但该并联均流方案应用于电压电流双闭环反馈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时有较大的控制误差.本文建立了考虑环流因素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逆变器闭环系统电路模型,依据传递函数推导出并联系统有功环流和无功环流与输出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关系.建立基于等效输出阻抗和求解微分方程的环流特性分析方法,给出了逆变器输出有功环流和无功环流与输出电压幅值和相位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并联均流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证实有功和无功环流均受输出电压幅值和相位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控制方案有较好的均流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40KVA三相UPS并联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并机均流控制方案。通过两级锁相,实现各UPS之间的输出与市电输出的相位同步,通过计算无功功率差,实现对输出电压幅值的调节,从而实现并机系统的较高精度的同步和均流,环流被控制到1.53A以下,很好实现了多台UPS并联供电。基于此方案试制了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容量APF并联模块间存在的环流问题,从系统和开关器件两个层面对APF并联模块间的环流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几种环流抑制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APF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主从两级控制,分离电流检测与电流跟踪控制环节,通过消除电流检测误差、同步各模块控制算法的实现及PWM脉冲的生成来抑制环流。实验结果表明,当SPWM触发脉冲调制载波异步时,模块间会产生环流;模块间的环流对模块并联后总输出电流没有影响;所提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抑制APF并联系统的环流,并取得较好的谐波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一种新的分布式无主从控制策略,同步控制和均流控制解耦。前者以数字方式实现,后者基于数字和模拟混合电路实现;各并联逆变器模块之间同时实现完全电气隔离和瞬时值均流,并允许任一模块热插拔。注重分析了输出电压有效值调节在并联系统中的特性以及与均流调节的相互耦合和不利影响,提出将环流信号引入有效值调节环路,有效地改善了并联系统的均流特性和稳压特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大功率开关电源模块并联运行时均流问题,给出了一种应用于并联开关电源的电流自平衡控制方案。介绍了电源并联系统拓扑结构,分析了并联系统模块间环流、功率调节等关键性问题,设计了采用电流自平衡并联技术构成的恒压电源及恒流电源试验。仿真与试验表明,电源模块输出电压、电流波动分别小于0.83%和0.53%,模组之间电流不平衡度小于3.78%,瞬态响应快、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一种UPS的无互联线并联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由于模块化电压型逆变器并联控制便于系统扩容和提高系统可靠性,因而逆变器之间或逆变器与公共电网之间组成的并联运行系统正向众多领域(如UPS系统)推广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频率和电压下垂均流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系统.由于采用有功和无功功率作为控制变量,从理论上分析了输出功率与两台UPS之间的输出电压的相位差和幅值差的关系,给出了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案,在采用TMS320F240控制的两台3KVA的UPS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传统的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散逻辑控制以及最新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基本原理,比较总结了各种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优缺点,结合模块化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下垂特性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指出无互联线的并联控制技术将成为未来模块化UPS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14.
针对模块化不间断电源并联冗余系统的环流问题,通过引入虚拟环流阻抗,提出一种基于阻抗自适应调节的均流控制策略,具备良好的稳态及动态电流均分能力。深入探讨并机电感及控制方法对系统输出阻抗、环流阻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新颖的自适应均流控制算法,并选取合适的阻抗控制器参数,改善并联系统动态环流抑制效果。同时,滤波电感电流直流分量控制的加入有效地解决了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提高了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段善旭  刘邦银  康勇 《电源学报》2003,1(4):536-539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频率和电压下垂均流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系统。由于采用有功和无功功率做为控制变量,从理论上分析了输出功率与两台UPS之间的输出电压的相位差和幅值差的关系,给出了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案,在采用TMS320F240控制的两台3KVA的UPS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频率和电压下垂均流控制的无互连线并联UPS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了输出功率与两台UPS之间的输出电压的相位差和幅值差的关系,给出了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案,在采用TMS320F240控制的两台3kV·A的UPS上进行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UPS的并联冗余运行不仅可提高电源系统的容量,还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控制并联方案来实现多台逆变电源并联控制系统,并分析了逆变电源并联运行控制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特性。试验运行结果表明各模块均流效果好,控制策略可行,可达到比较理想的并联运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郭贝贝 《电测与仪表》2021,58(6):186-194
针对并联不间断电源(UPS)系统的均流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并联UPS系统自主控制策略.新方案可用于多个三相在线UPS模块的并联电流分配控制.每台UPS控制器将滤波电容的电压参考设计为其自身输出电流的函数进行调节,无需逆变器之间信息交换即可实现自主均流控制.同时,控制器还保证了负载电压的控制精度以及负载扰动下的动态性能.利用两台UPS为主体构成的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新型自主控制方案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包括阶跃负载和非线性负载工况下控制器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